遭遇寒流 寻找“中国制造”新的动力

慧聪工程机械网   2008-07-31 15:33   来源:文汇报  作者:章玉贵

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和原材料价格飙升,加上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等因素作用下,中国制造正在遭遇“寒流”,凸显了技术短板对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的巨大约束。由于受到自主技术供给的约束,中国制造企业整体技术

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和原材料价格飙升,加上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等因素作用下,中国制造正在遭遇“寒流”,凸显了技术短板对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的巨大约束。由于受到自主技术供给的约束,中国制造企业整体技术力量还很薄弱,企业经济效率不高,竞争力不强

中国制造业在升级过程中既要看到自身的潜力与优势,更要认清面临的约束条件。现阶段,应该通过某些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企业在承接国际制造业技术转移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创新,实现中国制造业在整体推进的基础上的局部突破

一方面,中国制造业应该在国际分工的“微笑曲线”的两端——产品设计和品牌经营这两个环节寻求突破,掌握这两个环节的隐含性知识和技能,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飞跃;另一方面,应该在有望实现技术突破的重点领域加大原始创新力度,催生更多的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并形成产业化

得益于对外开放、全球制造业结构转移、丰富的人力资源以及广阔的市场空间,中国制造业在过去十年间取得了惊人的生产能力,在某些领域里的技术水平也开始比肩日韩。台湾曾经引以为傲的制造业在大陆同行的狂飙突进面前纷纷投奔大陆来求生和发展。不过,中国制造业取得的炫目成就并不能掩盖其与世界一流制造业强国之间的巨大差距,就中国制造业的整体来看,现阶段中国制造业仍然以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导,处于国际垂直分工体系中的中低端。

由于受到资本积累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限制,中国制造业在参与国际分工时,主要只能充当以下两种配角:一种是发展来料加工型的制造业。由于中国劳动力便宜,跨国公司就把中国作为工业品的生产加工基地。原材料和零部件的供应及产成品的销售都由跨国公司控制,通过大进大出的方式,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中国作为生产加工基地主要赚取人工费用,实现劳动力的就业。第二种是原材料的采购和零部件的制造实行本土化为主,跨国公司控制着研发和市场销售网络,中国企业仍然充当着跨国公司的生产车间。

而今,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和原材料价格飙升,加上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等因素作用下,中国制造正在遭遇“寒流”。例如,在我们一向引以为傲的也是中国制造业核心板块的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长期以来凭借高度专业化和价格竞争为利器的产业集群目前已经进入低谷和调整期。其中制造业专业化分工相当发达的温州地区,已有20%的企业停产或半停产,而在珠三角的8万余家港台企业中,近四成企业计划将投资转向印度、越南、菲律宾等新的劳动力成本洼地。

中国制造遭遇“寒流”,很大程度上,凸显技术短板对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的巨大约束。由于受到自主技术供给的约束,中国制造企业整体技术力量还很薄弱,企业经济效率不高,竞争力不强。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仅为美国和日本的5%、德国的5.5%。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可与GE、西门子、丰田等世界顶级企业抗衡的中国企业。已经入选世界500强的少数制造企业主要是从规模上达到了世界级企业的标准,若以品牌、技术、管理、盈利水平等综合指标来衡量则与世界级跨国公司尚有巨大差距。而缺乏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更是中国制造企业的最大软肋。在产业领域的核心专利上,中国基本上受制于人;在一些关键技术,尤其是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装备制造业,如航空设备、精密仪器、医疗设备、工程机械等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中国大多依赖进口,如作为制造业“发动机”部分的装备制造业,国内固定资产设备投资的2/3依赖进口,其中光纤制造设备和60万千瓦发电机的控制设备几乎百分之百靠进口。

中国制造业日渐显现的危机迫使我们必须转变既有的发展思路。应该在遵循制造业内部结构演变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清醒认识到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以及自身的比较优势,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对策,重塑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

国际经验表明,经济后进国家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是在其产业整体实现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完成的。中国制造业在参与国际竞争和产品价值链分工中,还要走一段时期的“国际代工”道路。但是,中国的制造业如果不重视技术研发和创新,仅靠“国际代工”,不仅无法实现产业升级,更会被后起的国家和地区超越,从而在国际分工光谱中处于极为被动的地位。因此,中国制造业在升级过程中既要看到自身的潜力与优势,更要认清面临的约束条件。现阶段,应该通过某些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企业在承接国际制造业技术转移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创新,实现中国制造业在整体推进的基础上的局部突破。一方面,中国已经参与产品价值链国际分工的制造业在继续走“国际代工”的同时,应该在国际分工的“微笑曲线”的两端——产品设计和品牌经营这两个环节寻求突破,中国制造业必须掌握这两个环节的隐含性知识和技能,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飞跃;在产业渐进升级与产业梯度转移的过程中要注意提升制造企业对本土市场的有效控制力。另一方面,应该在有望实现技术突破的重点领域加大原始创新力度,催生更多的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并形成产业化。要特别注重设计和工艺、持续投资于研发、发展品牌和品牌建设能力,并通过并购提升自己在全球产业链中的竞争力和地位。最后,要围绕加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政策制度环境,鼓励创新和勇于创新的企业家精神,并进一步强化自主创新的基础服务平台建设。

备注:章玉贵为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应用经济学博士后

免责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同时本网原创文章,欢迎您转载并标明出处,谢谢!

热门产品(点击查询产品底价)

整机专区

  • 挖掘机械
  • 铲土运输
  • 起重机械
  • 混凝土
  • 压实机械
  • 路面机械
  • 桩工机械
  • 工业车辆
  • 高空作业
  • 凿岩机械
  • 掘进机械
  • 农业机械

工程机械内幕
实时掌控行业大事小情

机主邦
机主邦 帮机主 让机主不孤单

慧聪商情电子刊
直达商家商机无限

工程机械品牌关注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