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黑龙江省水利厅副厅长胥信平在接受中国工业报记者采访时自报“家丑”:黑龙江省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问题十分突出。
水利设施表现为三个不适应
胥信平认为,水利设施建设滞后的突出表现,一是水资源调控能力不足,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与加快哈大齐工业走廊和东部煤电化基地建设以及保障城市供水安全的要求不相适应;二是水资源利用结构不合理,用水浪费严重,与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三是水资源的优势和水利综合效益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与“以水富民、以水兴业、造福龙江”的要求不相适应,成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瓶颈之一。
据了解,水情的特殊性导致黑龙江省水旱灾害频繁发生。年内经常是先春旱、后秋涝,多年间又有连旱、连涝、旱涝交替的周期性,在地区上则呈现西旱东涝的区域性特点。据统计,黑龙江省4年中就有3年属于水旱灾害年份。全省洪涝灾害年均损失在20亿元左右,旱灾损失在10亿元左右。
这样的水情特点,一方面表明了该省水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开发潜力巨大;另一方面警示该省必须把加快水利控制性工程建设和抗御水旱灾害作为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来抓。
对过境水资源缺少控制性工程
胥信平解释,所谓水资源调控能力不足,就是全省各类水库兴利库容只有75亿立方米,仅占地表水资源的11%,远低于江苏、浙江等发达省份,即便是相邻的吉林、辽宁两省,这一比例都超过了50%。目前,全省已有37个城镇开始缺水,日缺水量达57万立方米。据测算,随着哈大齐工业走廊和东部煤电化基地项目的实施,到2015年,全省工业用水缺口将达12亿立方米。
所谓水资源利用结构不合理,用水浪费严重,就是目前全省各类水利工程年供水量为230亿立方米。其中,江河自流和提水工程年供水能力86亿立方米,占地表水资源量的13%;水库等蓄水工程年供水能力34亿立方米,仅占地表水资源量的5%。这种工程配置结构受制于河川径流的丰枯变化,供水极不稳定。如不修建大中型蓄水工程加以调节,现有的供水局面将难以维持。地下水供水量110亿立方米,已经占到可开采量的70%,个别地区已经出现严重的地下水降落漏斗。此外,无论是农业用水还是工业用水,都存在用水效率低、浪费严重现象,全省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只有46%。
所谓水资源的优势和水利综合效益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就是黑龙江省水资源特别是过境水资源十分丰富,但由于缺少控制性工程,大量水资源白白流走,没有发挥应有的效益。湖泊、水库、水电站等利用程度不够,灌溉、发电、旅游、养殖等综合效益还有待于深入开发,以水富民、以水兴业大有文章可做。
出台政策筹措资金治水
找到了症结所在,省委书记吉炳轩、省长栗战书多次听取水利工作汇报,深入基层检查指导水利工作,谋划水利事业发展大计。前不久,栗战书在鹤岗市主持水利工作座谈会,明确指出“要动员社会力量,打一场大兴水利的战役”。近日黑龙江省政府召开第九次常务会议,原则通过《关于加快水利建设大力发展现代水利的决定》。
《决定》共分八个部分31条,从目标任务、增加投入、政策保障、水利改革、水利管理、依法治水和科技兴水以及加强领导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决定》的发展目标是到2010年,大江大河干流主要河段堤防达到20年至50年一遇防洪标准;重要城市达到100年一遇以上防洪标准;地表水调控能力由11%提高到15%;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60%,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到135立方米;新增水电装机容量10万千瓦;到2020年,主要江河和重点城市全面达到规划的防洪标准;地表水调控能力提高到25%;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到90立方米;新增水电装机容量100万千瓦;渠化航道400公里;水工程功能区得到有效管理,入河排污口得到有效控制;水工程管理手段基本实现自动化、信息化。初步建立起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防洪安全体系、水资源供给体系、水环境和生态保护体系、水工程管理体系和信息化管理体系。
据介绍,截至目前,国家投资累计达到11亿元,加上地方配套资金,总投资近20亿元,使一批重点水利工程得以顺利实施。同时,黑龙江省在已经启动松花江流域综合规划和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的基础上,根据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利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启动了东部煤电化基地水源工程规划等8个计划,为加快水利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