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证监会日前宣布,将于近期正式启动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工作。此次证监会透露出时间表,表明融资融券的推出已是蓄势待发。一方面随着A股市场的大幅回落,风险已经得到了有效的释放;另一方面在目前国际市场动荡的格局下,融资融券的出台有进一步呵护市场的意味。
短期内规模有限
我们认为,在试点期间,融资融券的规模有限。
我们简单地通过中信证券和海通证券的中报测算,公司可动用的自有资金的规模在350至400亿之间,我们假设将以闲置资金的80%参与融资业务,那么试点期间这两家券商可能提供的融资规模为550亿左右。考虑到风险准备金的提取,实际参与的规模应该少于我们的假设。如果试点范围扩大得更广一点,那么预期在试点期间融资业务可能给市场带来的增量资金在1000亿以内。
相较于自有资金,自有证券的规模要更小,由于只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科目下的标的证券才可用于融券业务,我们统计发现中信证券和海通证券的合计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仅为230亿,还不到自有资金规模的一半。
所以从我们的粗略测算的结果来看,试点期间融资融券业务规模将比较有限,不会给市场带来明显的冲击。但同时由于融券的规模要远小于融资的规模,因此,融资融券业务的推出对市场而言正面的意义更突出。
中长期意义更加显著
关于融资融券在中长期对于证券市场的影响,已经多有论述。其正面的作用主要有以下方面,其中对于市场流动性和成交活跃性的帮助已经被很多实证研究所证明:
完善股价形成机制,增强股票交易的公平性。改变我国股市长久以来的单边市场环境。有效地发现合理价格,避免出现剧烈的波动。
增强证券市场的流动性和连续性。融资融券业务不仅可以增加供需,同时还可以活跃市场上相对沉淀的一些资金。增加成交量。
为投资者提供新的盈利模式,增强其规避投资风险的能力。证券信用交易为投资者提供了进行多样化投资的机会和风险回避的手段,可以满足不同市场主体的投资需求和风险偏好。
我国证券市场不断进行创新,引进股指期货期权、股票期货期权,以及开发ETF等新产品,都需要以做空机制为前提。
但是,事物都具有两面性,金融创新同样也可能带来风险,其可能的不利因素在于,近期全球主要证券市场纷纷暂停卖空行为,即很好地表明了在特定环境下金融创新也有其风险性和危害性:扩张银行的信用规模,增加金融风险。当宏观经济或市场环境出现波动,可能会出现失控甚至诱发金融危机。具有助涨助跌效应,加大股市波动幅度。投资者往往会有追涨杀跌的行为,从而造成股价大幅的波动;另外回补等行为也会造成短期波动。助长股市投机气氛,滋生操纵股价行为,扰乱市场秩序。近期海外市场散步谣言以便做空牟利的行为就值得警惕。
我国融资融券业务的推出,必然会采取比较谨慎的态度,稳步地推进,有近期海外市场剧烈波动的前车之鉴和前期金融创新所积累的经验,我们认为融资融券的推出不会对市场产生大的冲击,其影响应在可控范围。
政策组合拳持续呵护市场
中国证监会继前期出台“三大救市政策”之后,现在又即将启动投资者所期待的融资融券试点业务,从政策安排来看,融资的规模要明显大于融券的规模,对市场将起到正面的作用。尽管由于其初始的规模有限,对市场的实质性效用不强,但积极的信号仍然是我们不能忽视的。我们认为,管理层在对市场信心重建方面,正在持续地释放出积极的信号。
融资融券业务的出台,直接利好的将是券商行业。同时,作为标的证券的股票,将会获得流动性溢价,也是受益的方向,由于证监会对于标的证券股票的限定要求仍然比较宽泛,符合要求的上市公司有一半多。我们认为从稳健的角度,一开始推出的标的证券股票应该是流通市值靠前的大盘蓝筹股。这些大盘蓝筹股大部分都是央企或国有股东旗下的上市公司,属于近期机构增持密集的板块,在大股东增持期间大股东将不得减持其持有的上市公司股份,这从另外一个方面也增加了市场融资买入这些标的股票的信心。我们认为,围绕着大盘股、央企或国有股东增持的市场热点仍将会在近期得到延续。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