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危机是完善我国金融体系的机遇

慧聪工程机械网   2008-10-17 11:09   来源:中国工业报

“面对这次金融风暴的关键是我们能不能抓住机遇理顺国内的金融体制,把自己的内功练好。”近日,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秘书长、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就当前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对中国带来的影响发表看法时表示,中

“面对这次金融风暴的关键是我们能不能抓住机遇理顺国内的金融体制,把自己的内功练好。”近日,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秘书长、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就当前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对中国带来的影响发表看法时表示,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从某种方面来讲也得益于我们从最近30年来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日本泡沫破裂、美国IT泡沫等金融危机中吸取的经验。

这次金融危机是历次危机中对我国影响最大的一次,由于前期我国金融的国际化程度并不高,所以到目前为止影响较小,但也给我国造成了一定影响,股市冲击、出口下降、海外投资受损、外汇储备受损失、经济增长放缓等不利因素开始显现出来,因此建立一个完善、合理的货币金融体系势在必行。

未来金融改革应着重三个方向

中国银监会研究局副局长龚明华表示,此次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我们要反思原有的金融监管体制,需要建立新的统一国际监管框架。长期以来在全球推行的主流模式是自由市场价值观,他们信奉最少的政府干预,最大程度的竞争。但是次贷危机的发生,表示市场并没有解决所有问题。而次贷危机发生的原因之一就是金融监管的缺位。

原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成思危在会上表示,未来中国金融改革的方向为国际化、市场化和系统化。他表示,我国的金融改革任重道远,我国金融的总体竞争力还不够强,内部金融创新和金融的系统化还有待加强。作为世界上第三大贸易国,我国是一个大的买家和卖家,但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话语权却还不够。这些都需要在保持经济和金融稳定的前提下,积极、慎重地不断推进金融改革。他表示,在国际化方面,经济全球化已经是一个不可阻挡的浪潮,随着中国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金融的全球化也提上了日程。由于世界金融市场向集成化发展,各国的金融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已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步。这就要求我国的新金融体系能适应这种金融全球化的特点:一是认真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二是培养有国际化视野和国际金融经营管理的人才,三是正确运用各种金融创新工具。

在推进市场化的方面,成思危表示,首先要求利率的市场化,其次是汇率的市场化、最后是增加市场的参与者。他表示,现在我国的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多数都还是国有股,外资和民资还不太多,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机构。当然,这种参与要有一定的约束,要从国家安全等方面考虑。

最后,在系统化方面,成思危表示,金融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从长远来看还是要稳步推进混业经营和混业监管,而且需要建立多层次的金融市场。在发展外汇市场、期货市场以及金融期货、股指期货的同时,对于一行三会(央行、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还应该有一个综合协调的机构,现正在逐步加强。

抓住机遇发展“自己”是根本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一直致力于建立健全金融体系,加强金融市场的有效监管和增强金融业的全球竞争力,经过不懈的努力,中国的金融体制改革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伴随入世保护期的结束,中国金融行业受到了来自全球金融自由、一体化的猛烈冲击。人民币汇率升值、大量外资热钱的流入如一把双刃剑,在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使中国金融行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怎样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使金融机构能够更好地适应国际竞争,已经成为当前中国金融行业急需解决的课题。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国家税务总局原副局长许善达也表示,此次爆发的金融危机源于以美国为主导的二战胜利。二战胜利后,美国不仅建立了亲美的全球政治体系,而且还主导了金融体系的建立。长期以来,美国正是通过这样的金融体系,通过货币贬值来获取世界财富。

许善达表示,7月份政治局会议做出了防止经济过热与保持较快增长要同时注重的部署。在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的基础上,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政策还有很多空间可以支持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只要中国能够实现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就能够在现在世界经济出现很多问题的格局下依然得到相应发展。

同时,许善达建议,应对这次的全球金融危机应该加强合作,如美国可以修改对华的七千页禁止销售技术清单,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增强美国的出口需求。而要想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是要把中国自己的事情做好。

中国光大集团董事长唐双宁表示,接下来我国应该全面清理损失,继续完善货币政策,加大财政政策对薄弱环节、结构调整、扩大消费、稳定物价、稳定市场和重点改革的支持力度;设立平准基金稳定股市;在有把握的情况下反向操作,入主华尔街;加强我国金融体系核心竞争力建设,完善金融监管体系。他认为,对外开放要坚定不移,但要在节奏、力度、对象、防控能力等方面进行阶段性总结。不但要考虑当前,更要立足长远,保持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免责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同时本网原创文章,欢迎您转载并标明出处,谢谢!

热门产品(点击查询产品底价)

整机专区

  • 挖掘机械
  • 铲土运输
  • 起重机械
  • 混凝土
  • 压实机械
  • 路面机械
  • 桩工机械
  • 工业车辆
  • 高空作业
  • 凿岩机械
  • 掘进机械
  • 农业机械

工程机械内幕
实时掌控行业大事小情

机主邦
机主邦 帮机主 让机主不孤单

慧聪商情电子刊
直达商家商机无限

工程机械品牌关注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