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机会,孕育在学习他人精华的过程中,将产业的“红海”变为属于自己的“蓝海”。
16年前,振华港机在集装箱起重机市场边学边做;凭借对行业的敏感、对技术的痴迷,在本世纪,垄断了全球港口机械市场50%以上的份额。百度在模仿GOOGLE的同时,灌入了自己对中国搜索引擎的理解和喜好,短时间内与其平分秋色。
类似突破还将存于这样一些产业中:这种产业虽已有相关企业投入,但各家公司对行业认识还显不足,且进入者寥寥。比如,谁能解决成本过高问题的新型燃料电池,就可迅速获得市场认同;谁能发明大幅提高石油采收率的技术,谁可以把煤炭更高效地清洁等,一旦迸发,市场都将不可估量。巴菲特注资比亚迪给了世界对电动汽车新的想象,谁能断言,汽车工业王国的下一次颠覆性革命,就不可能发生在中国?
还有一种方式,则是中国企业参与激烈竞争。虽然过程相当曲折与艰辛,但在技术外包、合理使用国家政策、实践中国市场等多重作用之下,逐渐找到自己的产业坐标,并有望成为跨国集团,在全球将自己的技术授权生产制造并推广。
在国内,可制造核岛设备的企业寥寥无几。但上海电气等中国三大电气设备制造商多年来承接着中国核电基地的外包订单,向阿海珐们不断学习;由于在技术上追逐制高点,从而打败竞争对手,独立获得大单。
徐工、三一重工、中联重科等国内工程机械制造商们,与卡特彼勒、小松等合资合作时,也不停思考着如何改进现有的零部件生产技术,降低总体生产成本,从而提高竞争力。
这种产业方向就有如大飞机、特高压直流和交流设备研制、海洋工程装备、高速列车、精密机床等等。
当然,在技术推动产业奇迹之后,我们还不能忘记人才这股核心力量的铸造。
韦尔奇曾说,人才与策略不同,无法被对手公司轻易效仿。而科技创新,人为根本,中国也应用更具开放性和前瞻性的思路去吸引和使用人才。这不仅仅体现在培育中国本地的创新型大学生,也可给予海归创业以更优惠的政策。当他们建立自己的公司,并将高科技研发设备、人才留在中国时,必会全情投入技术研究,其力量将势如破竹。
同时,政府及企业也需从各种途径寻找到与跨国企业在核心研发技术合作、转让上的更多良策,而不能单单让其把应用技术放在中国。另外,也应积极倡导世界级的基础科学理论研究落地中国,更多地交融和合作。因为,对基础学科的探索与积淀,将是中国企业摘取产业王冠的基石。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