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并购装载机企业频发下的市场格局(图)

慧聪工程机械网   2008-12-03 09:52   来源:《工程机械与维修》  作者:刘良臣

柳工CLG899III轮式装载机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中国装载机市场之广、升幅之大,早已令世界主要装载机制造企业垂涎三尺,千方百计想进入这个大市场,但由于中国装载机制造企业牢牢地把住了中国装载机市场的命脉

柳工CLG899III轮式装载机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中国装载机市场之广、升幅之大,早已令世界主要装载机制造企业垂涎三尺,千方百计想进入这个大市场,但由于中国装载机制造企业牢牢地把住了中国装载机市场的命脉,这些国际装载机制造企业,包括主要制造企业在内,使出浑身解数,就是进不来。世界主要装载机制造企业卡特彼勒、小松、沃尔沃、利勃海尔等从开始的直接向中国出口销售,到向中国输出技术,以技贸结合的形式进入中国装载机市场,即所谓的技术换市场等都未成功。直到后来的合资、独资等各种方式都尝试过了,都收效甚微。最近外资企业通过收购中国主要装载机骨干企业,用“属地化”管理方式初步露出了成功的苗头。

外资企业渗入中国装载机市场是个啃骨头的过程,用尽浑身解术,但在2004年之前仍无建树,直到找到了收购中国骨干装载机企业这一妙方,才得以在中国严丝合缝的装载机市场开了个口子,而且越开越大,这种情况下,未来中国装载机市场格局将会向何方发展……

外企进入中国装载机市场概况

世界制造装载机前3位的企业卡特彼勒、沃尔沃、小松,以及其他主要装载机制造企业,如德国的利勃海尔、日本的东洋运搬(TCM)、川崎、古河,美国的约翰迪尔、凯斯,意大利的菲亚特等,其装载机都先后来到了中国。但由于中国装载机制造企业牢牢占据了中国装载机市场,国外装载机哪怕是顶级名牌产品都很难批量进入中国装载机市场。在这种情况下,除卡特彼勒、小松、沃尔沃、利勃海尔等一直坚持在中国装载机市场外,其他装载机制造企业基本上停止了装载机产品在中国市场上的销售。

外企以直接销售的方式进入中国装载机市场

20世纪50年后期到60年代,在上海、山西太原、四川成都等都开始使用过装载机。由于当时中国并不生产装载机,开始用的数量很少,但都是进口机器。最早是从日本小松、东洋运搬等进口。因此,小松是最早进入中国装载机市场的主要装载机制造企业。

20世纪70年代中期,中国与美国已经建交,商务往来逐步开始。1975年,随着中国石油部购买了美国卡特彼勒的38台工程机械产品(大部份为装载机)开始,卡特彼勒的装载机就逐步打开了进入中国装载机市场的大门。

中国本土企业所产装载机经过20世纪60年代的起步,70年代行业的形成,到80年代初,已形成了年产2000多台装载机的能力,基本上能满足当时中国市场的需求。由于售价低廉、服务到位、配件充足,中国本土企业所产装载机逐步受到用户青睐。卡特彼勒、小松等装载机虽然属世界一流产品,进入中国市场也比较早,但由于售价比中国本土企业产品高得多,且配件、服务也不十分方便,使当时的大多数用户望而却步。因此,卡特彼勒、小松等国外品牌装载机产品在中国市场上一直维持在进入中国市场初期的水平上,未有多大建树。尽管后来卡特彼勒、小松等在中国建立起来了强大的营销服务网络,但其装载机在中国市场上的表现仍无多大作为。

外企以输出技术换取中国装载机市场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装载机市场每年已达到了6000台以上,世界主要装载机制造企业看到中国装载机市场这块“肥肉”,都千方百计地寻找进入中国装载机市场的路径。这时,正是中国主要装载机制造企业急需提高技术质量水平的关键时刻,瞄准了卡特彼勒、小松、利勃海尔、川崎等世界先进装载机制造技术,希望能引进这些先进技术。而这些世界主要装载机制造企业又急需进入中国装载机市场,没有其他好的办法,也想通过向中国主要装载机制造企业输出技术而获得市场,于是两相情愿,一拍即合。这就是当时中国装载机行业著名的“以技术换市场”的时期。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是中国装载机行业长达10年之久的引进技术高潮时期。这个时期我国装载机行业引进技术方式为技贸结合或许可证贸易,最主要的引进技术是1986年以许可证贸易的形式,一条龙引进卡特彼勒技术,装载机主机企业中的柳工、厦工、宜工3家分别引进了卡特彼勒966E、980S、936E型轮式装载机制造技术,到1995年结束,共长达9年时间;其次是1985年和1990年常林以技贸结合的形式引进了日本小松的WA300-1和WA470-1技术;第三项最重要的引进是徐工徐装以技贸结合的形式于1985年和1994年引进了日本川崎的KLD85Z和KLD95ZII技术。

我国装载机行业引进这些技术总的说来效果并不明显,没有推土机方面引进日本小松技术那样成功,但对促进我国装载机行业的技术发展还是起了一定的作用。由于中国装载机制造企业引进技术并不十分成功,因此外企输出技术来换取中国装载机市场的目的也基本未达到。卡特彼勒、小松等在中国的装载机销售量仍徘徊几百台以内,这在中国装载机庞大的市场上时可忽略不计的,仍没有任何突破。

外企以合资合作的方式进入中国装载机市场

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到21世纪初,中国装载机市场更加红火。到1999年,中国装载机市场已突破了2万台,占据了当时全球装载机市场的约30%。到2002年,中国装载机市场已突破了5万台,占据了当时全球装载机市场的约50%。但卡特彼勒、小松、沃尔沃、利勃海尔等这些世界头号装载机制造企业只能望洋兴叹,仍难于进入中国装载机市场。这时他们纷纷改变方式,采取与中国企业合资、合作的方式欲批量进入中国装载机市场。

首先是小松在中国常州与常林共同出资成立了小松常州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小松控股占60%股份,常林占40%股份,主要生产小松WA系列装载机,但几年运作下来很不理想,与预期的目标差十万八千里。后来小松继续加大投资,常林的股份已稀释到只剩下8%,此时小松装载机的销售量仍没有任何进展。该合资公司转而生产小松挖掘机,销量、效益不错,主要靠挖掘机盈利,装载机仍无任何建树。

利勃海尔与鞍山一工、中外建等合资合作,在中国生产、销售利勃海尔高档全液压装载机,结果也如过眼烟云,烟消云散而收场。

因此,外企以合资、合作等方式进入中国装载机市场基本以失败告终。

外企并购中国装载机企业以“属地化”管理方式进入中国装载机市场

进入21世纪,特别是2005年以来,中国装载机市场取得了井喷式超高速迅猛发展。从2002年的5万台发展到2007年的16万台,短短5年间增长幅度达220%以上,平均每年增幅达44%以上,这在世界装载机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这样红火的中国装载机市场面前,卡特彼勒、沃尔沃、小松等世界主要装载机制造企业,以及韩国斗山、现代等新兴的、欲想大规模进入中国装载机市场的企业,都在积极另寻进入中国装载机市场的方式方法。其中收购中国主要装载机骨干企业,用“属地化”管理的方式进入中国装载机市场取得了初步成功。

首先是卡特彼勒发动了并购中国装载机主要骨干企业的强大攻势,先后与柳工、厦工等中国装载机龙头骨干企业有过多次接触,欲并购这些龙头骨干企业,都因这些企业坚持自己的品牌而未成功。随后,卡特彼勒转向其他骨干企业发起了并购攻势,终于在2005年并购中国装载机行业排名第六的山工获得了成功。于2005年收购山工40%股权,2008年2月又完成了山工余下60%股权的并购。至此,山工已成为卡特彼勒在中国的100%全资子公司。卡特彼勒采用像香港回归后所采取的“港人治港”的类似方法,基本上用山工原班人马、原来产品,即所谓“属地化”管理获得了成功,3年来产销量翻了一倍多,利润增长了近10倍。卡特彼勒正在利用并购山工的成功模式大举向中国装载机市场进军!

瑞典沃尔沃,韩国斗山、现代看到卡特彼勒并购山工实行“属地化”管理获得了成功,就紧随其后,沃尔沃并购山东临工、斗山并购烟台裕华、现代并购泰安龙泰均获得了成功。至此,国外装载机制造企业基本上找到了进入中国装载机市场的一条路径。

外资企业计划在中国扩大的装载机产能均大得惊人,这样看来,中国本土市场已经不是其最终的目标,不可避免的,在更大的国际市场,中国本土装载企业将与外资企业正面对垒,而外资企业手中的利器正是来自中国工厂的高性价比产品

外企并购中国装载机企业基本情况

2005年卡特彼勒打开了并购中国装载机企业的先河,并取得了市场上的突破。随后沃尔沃、斗山、现代等企业紧紧跟上,短短2~3年时间,国外企业掀起了一股并购中国装载机企业的热潮。

卡特彼勒并购中国装载机企业情况

2005年3月10日,卡特彼勒收购了中国装载机行业排名第六的主要骨干企业——山东山工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工)40%的股份,到2008年2月,卡特彼勒完成了对山工余下的60%股份的收购。卡特彼勒收购山工后,一切管理及产供销模式基本维持原状,卡特彼勒除了派1名财务总监来监管财务外,其他所有人员,包括高层、中层及一般管理人员,以及生产工人,除了个别适当调整外,基本上是山工原班人马。卡特彼勒重点是从技术、培训、融资、管理理念、市场等方面给予支持,即实行的是所谓“属地化”,也叫“本土化”管理模式。2007年,山工装载机销量比卡特彼勒收购前的5000多台翻了一番,达10563台,利润增长了近10倍。

装载机是卡特彼勒最主要的产品之一,卡特彼勒看准了中国这个最大的装载机市场,通过并购山工及在中国建厂,把装载机制造重心移至中国。卡特彼勒计划从2008—2012年将山工注册资本增加2.4亿元,新增固定资产投资10亿元,新增土地67万㎡,到2012年使卡特彼勒山工装载机的年产能及年产销量达3万台以上,除在中国市场上销售外,还销往类似中国的第三世界国家市场。卡特彼勒除并购山工在中国生产装载机外,还在苏州投资建立生产卡特彼勒原装高档装载机生产基地,以供亚太及世界高技术要求市场,与山工基地形成互补。卡特彼勒苏州基地占地7万㎡,已于2008年1月14日破土动工,计划2009年4月建成,除重点生产高档装载机外,还生产平地机

卡特彼勒到2008年年初在华的全资或控股企业已达15家之多,卡特彼勒在亚太地区的运营中心已由日本转移至中国。2008年8月,卡特彼勒在无锡购地3万㎡,投资2000万美元,建立世界级研发中心。该中心于2012年建成后,将成为卡特彼勒全球仅次于在美国本部的第二大研发中心,将会更好地为卡特在华的装载机及其他子公司提供产品研发服务。卡特彼勒于2007年5月9日在无锡建立的一个庞大的零部件生产基地已经起动,建成后将为苏州、山东的装载机和徐州基地,以及全球提供优质的零部件供应。

卡特彼勒在并购中国装载机骨干企业之后,在各方面强有力的支持下,将成为中国装载机市场上一支最具竞争力的主力军,中国装载机行业增加了一个最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沃尔沃并购中国装载机企业情况

沃尔沃是世界500强企业之一,业务面很广,其卡车是最著名的。沃尔沃旗下的建筑设备,即我们所说的工程机械部份,在2008年世界工程机械50强排名中名列第四,沃尔沃也是世界最著名的工程机械制造商之一。

沃尔沃工程机械进入中国市场比小松、卡特彼勒稍晚,大规模进入中国工程机械市场是从2002年开始的。2002年3月15日,沃尔沃在中国上海金桥出口加工区独资成立了沃尔沃建筑设备(中国)有限公司,投资1500万美元,首先生产沃尔沃挖掘机。该公司于2002年6月动工,2003年3月投产,到2007年沃尔沃挖掘机在中国的产销量就达到了1930台,可谓发展神速。在中国巨大的装载机市场诱惑下,沃尔沃欲尽快进入中国装载机市场。

除中国装载机企业外,沃尔沃装载机仅次于卡特彼勒占世界第二位。2006年9月27日,沃尔沃以3.275亿元人民币,签署了并购山东临工70%股权的协议,后经政府批准,沃尔沃完成了对中国装载机行业排名第四的骨干企业——山东临工的并购。与卡特彼勒相似,沃尔沃对临工也实施了“属地化”管理,同样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绩。临工2007年销量同比增长了80%以上,可算得上一个奇迹!

沃尔沃已把临沂作为沃尔沃全球最大的工程机械生产基地,在原来的基础上再征地67万㎡,并已把先前收购的无锡英格索兰路面机械及美国的路面机械部份搬迁到临沂。同时,沃尔沃又于2007年10月11日,将在临工的注册资本增加9500万美元,意在使到2012年装载机产能及产销量达45000台。

斗山装载机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韩国斗山并购中国装载机企业情况

斗山是韩国九大财团之一,1997年韩国金融风暴之前是一个以第三产业为主的大财团。1997年韩国金融风暴之后,为增强其抗风险能力,进行了战略性的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前的1996年,其轻工、第三产业业务占总业务的74%,重工业只占26%。经过10年产业结构调整,到2006年重工业已占到了82%,轻工业只剩下18%,基本上形成了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斗山以清晰的战略眼光,看准了世界工程机械快速发展的大趋势,大手笔在全球工程机械行业收购强势企业,使斗山的工程机械板块以惊人的速度高速发展。斗山从2001年并购韩国重工业至今,先后在韩国、挪威、比利时、美国、中国等进行一系列并购活动。其中有两次对斗山有巨大影响的并购活动:一是2005年4月29日,以13亿美元,收购了在世界工程机械领域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韩国大宇工程机械株式会社,收购后更名为斗山工程机械株式会社,并于2005年7月4日接手在中国的大宇重工业烟台有限公司,更名为斗山工程机械(中国)有限公司,从此斗山踏上了进入中国工程机械市场的征程。另一次是2007年7月30日,斗山以49亿美元,收购英格索兰属下的世界小型工程机械第一品牌山猫,使斗山上升为世界第七大工程机械制造商。

目前,斗山在中国已有17家子公司和3家合资公司,计划在2010年前在中国的销售额达32.4亿美元。多年来,斗山在中国挖掘机市场上占据销量第一位。目前又看好中国装载机市场这块“肥肉”,准备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进入中国装载机市场。

为加快进入中国装载机市场的速度,斗山于2007年3月出资210万元人民币,收购了中国装载机行业的一家小企业——烟台裕华。斗山在原裕华公司的基础上,开始了临时性的装载机生产经营活动,已有了3t型、5t型两种型号产品,完全按中国型设计,主要配套件在中国采购,基本类似于中国本土企业装载机产品,目前产量每月大约15~20台以上。在此基础上,于2008年3月7日成立了斗山在中国生产装载机的公司——斗山工程机械(山东)有限公司。

斗山在裕华生产装载机是过渡性的,其已在烟台牟平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5000万美元,建成厂房11万㎡,今年11月份投产,年产装载机15000台。到2012年,二期建成投产后,年产装载机可达25000台。

韩国现代并购中国装载机企业情况

韩国现代是韩国最大的财团之一,多年来处于韩国经济的前三甲,近几年在世界500强中,排名一直在上升,已上升至100名以内,拥有造船、汽车、建筑装备、锅炉、机床电子、酒店业等六大产业。

韩国现代的建筑装备产业即工程机械产业,属韩国现代重工管理。近年来,由于许多国家,特别是中国大搞基础设施建设的带动下,促进了除北美以外的全球工程机械的高速大发展。因此,韩国现代近10年来也把工程机械产业作为重中之重加以重点发展。韩国现代把中国作为其工程机械的第二故乡,早先进入中国挖掘机行业,包括江苏现代、北京现代京城。2006年5月,韩国现代为更快地推进“新中国攻略”,成立了现代重工(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将整合现代在中国的各种资源,使现代中国的运营效率、运营质量得到最大提升。现代已将研发、设计、配套、金融支持、营销服务等平台转移到中国,且在常州建了133万㎡的现代工业园,除完善主机制造外,还进一步完善配套件供应体系。2008年5月,在园区内投资4000万美元建立的常州现代液压机器有限公司已正式开业,将为现代在中国的制造企业配套高质量的液压件,其他配套件的制造也正在酝酿中。

韩国现代一直在寻求进入中国装载机市场的良方。2008年8月19日,以4000万元人民币完成了对泰安龙泰的收购。泰安龙泰以生产中国型全液压小装为主,同时其5t型轮式装载机也具有一定水平,2002—2006年每年装载机的销量在1200—1500台之间,排在行业前15名以内。韩国现代欲大手笔进入中国装载机市场,以收购泰安龙泰作为跳板,已在泰安经济开发区购地33万㎡,新建大规模装载机生产基地,计划近期建成年产10000台装载机生产规模。

日本神钢并购中国装载机企业情况

日本神钢通过进一步与成工合作,已拥有成都神钢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成都神钢集团)58%的股份,已成为成都神钢集团最大的控股股东。其装载机生产部份为目前的成都成工工程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成工),成工虽不是日本神钢的控股公司,但通过成都神钢集团拥有成工45%的股份,实际上日本神钢已经成了成工的最大股东。

另外,成都神钢已在成都龙泉释经济技术开发区征地90万㎡,计划到2010年建成年产装载机20000台,中大挖6000台,小挖3000台的新的生产基地。

只能说影响是巨大的,高枕无忧的日子过去了,如果本土装载机企业不能随格局的变化而变化,不夸张地说,未来面对他们的将是一条死胡同

外企并购中国装载机企业对中国装载机市场竞争格局所产生的影响

2005年以前,中国装载机市场竞争的主体主要是国内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与民营企业。从2005年外企并购中国装载机骨干企业开始,中国装载机行业市场竞争的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市场竞争的主体主要在中国本土企业与国外并购者之间展开。

表2007中国装载机行业销量前10位企业市场占有率情况(详见《工程机械与维修》杂志2008年第11期)

市场竞争主体发生了重大变化

2005年之前,中国国内装载机市场竞争以柳工、厦工、临工、成工、常林等国有控股的股份制企业与龙工、晋工、泉州建德、厦装、常州常松、泰安龙泰,以及后来的福田雷沃重工等民营企业之间的竞争。最近几年由于柳工、厦工等上市公司的市场占有率一直在以较大幅度上升,民营企业除龙工、福田雷沃重工以外竞争势头逐步减弱。而常松、龙泰等退出装载机市场,建德的市场占有率也急剧下降。形成了柳工、厦工、龙工三足鼎立之势,支撑起中国国内装载机行业的大旗,与其他几个主要上市公司一起,形成了国内装载机阵营。从表看,2007年,柳工、厦工、龙工这3家公司在全行业的市场占有率达47.3%,加上徐工、常林等,已占据了全行业的大半壁江山。规模较小的大多数企业市场占有率都在下降,或者在退出装载机行业。因此原来主要以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与民营企业之间的竞争格局已被打破,形成了向上市股份制企业一边倒的竞争格局。

2005年以来,国外企业通过并购及参控股形成了卡特彼勒山工、沃尔沃临工、神钢成工等也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加上来势凶猛的韩国斗山、韩国现代,以及日本小松等,逐步形成了强大的国外装载机阵营。今后中国装载机市场竞争,主要表现在以柳工、厦工、龙工为首,加上徐工、常林、福田雷沃重工、宇通重工、沃得重工等组成的中国国内装载机阵营与以卡特彼勒山工、沃尔沃临工、神钢成工等为首,加上韩国斗山、现代,以及日本小松等国外装载机阵营之间的竞争。

国内装载机阵营各企业之间虽然也有竞争,但因主要企业之间的力量对比相差太大,因此竞争相对没有与国外企业的竞争那么激烈。同时,国内企业之间的竞争,只存在市场向不同企业转移,不存在市场的丢失,在某种意义上讲,还会促进管理及质量、技术水平的提高。例如2000年开始的国内企业之间的价格竞争,2007年全行业的服务竞争,在某种意义上促进了中国装载机行业的管理及质量、技术、服务水平的提高,也促进了中国装载机行业市场集中度的提高,同时还大大加快了中国装载机进入国际市场的速度等。可是国内装载机阵营与强大的国际装载机阵营之间的竞争就完全不同了,当国内装载机企业没有很好的应对措施,处于竞争劣势时,中国国内装载机企业的市场将会逐步流失,市场集中度会下降,出口的高速度也将会被抑制等。

市场占有率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外企未大规模并购中国装载机企业之前,中国装载机制造企业几乎占据了整个中国装载机市场,其市场占有率达99%以上,国外所有装载机制造企业总共还不到1%,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见表,2007年卡特彼勒山工、沃尔沃临工合计装载机市场占有率达17.6%,加上常州小松、斗山裕华、沃尔沃中国投资公司、卡特彼勒中国投资公司等,外资企业在中国装载机市场上的占有率达到了19%以上,接近20%。如果再加上神钢成工,国外企业在中国市场占有率已达到了约25%。这样,中国本土装载机市场占有率从99%以上退至2007年的约75%,这是中国装载机市场竞争格局的巨大变化。

从竞争势态上看,外企阵营已在目前的基础上,准备用2008—2012年5年时间大规模进入中国装载机市场。卡特彼勒山工到2012年产能及年产销量达3万台以上;沃尔沃临工2009年计划产销量为2.5万台。据非官方消息,2012年沃尔沃临工年产能及年产销量计划达4万~5万台;神钢成工正在成都龙泉释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百亿元产业基地,2010年建成后装载机的年产销量将达2万台,2012年肯定在2万台以上;2012年韩国斗山在中国烟台的牟平基地计划年产能及年产销装载机达2.5万台以上;韩国现代初步计划到2010年在山东泰安装载机生产基地的年产能及产销量达1万台。这5家外资企业到2012年产能及年产销量将达到12万台以上。行业许多专家预测,2012年中国装载机市场将达到顶峰,这个顶峰可能是22万~23万台。如果这5家外资企业到2012年的计划能如期实现,将占到中国装载机50%以上的市场份额,大大动摇了中国国内装载机企业的绝对主导地位。

对中国装载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可能带来的变化

中国装载机产品价廉物美,中国主要装载机制造企业成功实施国际化战略,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了重大突破,近几年中国装载机出口连年翻番,从2002年以前的每年出口几百台,发展到2007年中国装载机出口达到约2万台,这些大多数是从国外主要装载机制造企业手中夺过来的市场。因此,引起了国外主要装载机制造企业的极大关注。

国外主要装载机制造企业原来找不到进入中国装载机市场的办法,也找不到抗衡中国装载机快速进入国际市场的手段。但从2005年以来,外企并购中国装载机企业,用属地化管理,以类似于中国化的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加上他们长期作国际市场的优势,将会是中国本土装载机制造企业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最大竞争对手!据说,在南亚、非洲、独联体、巴西等,中国装载机企业遇到了来自中国产外资品牌装载机的强有力竞争。

扬长避短、思变革新是中国本土装载机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还是做好自己的产品

中国装载机企业如何应对来势凶猛的外企并购

并购中国装载机企业的外企基本上都是世界级大财团,各方面实力都非常强,中国装载机本土企业要想求得更大的发展,应当认真对待外企的并购。

外企并购中国装载机企业所具备的市场竞争优势与劣势

外企并购中国装载机企业后,其产品的性价比有可能优于中国本土企业的产品,这就是外企并购中国装载机企业所获得的最大优势。

目前并购中国装载机企业的这5家外企大都是世界500强企业,这些企业都具有很强的经济实力、技术实力及市场运作能力。但之前,这些企业为何进不了中国装载机市场?其根本原因只有一条,就是其产品价格太高,尽管技术水平一流,但性价比却比中国本土企业产品低得多。这些外企并购中国装载机企业后,实行属地化管理,产品基本构架无太大变化,制造成本也就不会有太大的变化,而这些企业向收购而来的中国企业注入他们强大的经济优势、技术优势,在价格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大大提高了产品的技术水平、可靠性及耐久性,生产出比本土企业更具性价比优势的产品。

外企并购中国企业最大的劣势是文化差异。特别是沃尔沃、卡特彼勒这些欧美企业,与中国的文化差异太大,许多事情按他们的思维方式中国人很难想得通。因此,从制订政策到执行政策都会遇到许多麻烦而打折扣。例如每年到3月份是中国装载机销售最高峰期,每个企业都得提前准备大量的库存来适应3月份的销售高峰,按国外企业的逻辑都是按订单生产,库存多大就要担当多大的风险,他们很难想得通,因而也就很难同意作出大库存量的决策等等。

中国本土装载机企业所具备的市场竞争优势与劣势

中国本土企业由于扎根在中国市场,对中国市场的了解程度及适应能力都比外企强得多。同时本土企业与供应商、代理商、客户之间已经建立了十几年、二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关系,这种关系有许多已经到了牢不可破的程度。因此,从文化这个角度上考虑,中国本土装装载机企业比外企具有更大的市场竞争优势。

本来性价比高是中国装载机本土企业的最大优势,这一点把外企挡在中国装载机市场大门外几十年。而最近外企用并购中国本土企业,把他们原来的劣势变成了优势。如果中国本土企业已充分认识到了自己的症癤所在,利用本土文化的优势,抓紧时间提高其产品的研发、制造技术水平,产品质量,特别是可靠性及耐久性,仍可保持性价比优势,至少也可与外企在性价比上打个平手。

这里要特别提出的是中国本土装载机企业与韩国并购企业之间的竞争。日韩企业能够更好地适应中国文化,特别是韩国企业。从斗山、现代等进入中国挖掘机市场的情况来看,他们对中国市场的了解、融合程度,市场运作手段、方式方法,以及对客户心态的了解与适应,不亚于中国本土企业,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也是韩国的几个挖掘机企业在中国市场都做到了前3甲的原因所在。因此,中国本土企业对韩国企业无法打文化差牌,这到是值得中国本土装载机企业认真研究、认真对待的大事情。如果搞得不好,中国本土装载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有可能败给韩国竞争对手。但斗山、现代等目前并购的中国装载机企业都是实力较弱、规模不大的中小企业,因此要想大规模进入中国装载机市场,形成强大的市场竞争力还得有待时日。然而,市场机遇留给中国本土装载机企业的时间已经不多。

中国本土装载机企业如何应对外企并购

加强产品研发及制造技术的投入中国装载机本土企业,特别是龙头骨干企业柳工、龙工、厦工等,最近几年花在产品研发及制造技术方面投入都是相当大的,逐步缩短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但仍不够,还要继续加大投入,才能与外企并购的属地化企业相抗衡。在产品研发方面,要加强试验、可靠性、新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与投入。在制造技术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先进制造技术与先进制造设备的完善与配套,特别要杜绝人为因素对制造质量的影响,逐步由制造工艺及制造设备来保证。

用“精细化”来突破产品可靠性这个关目前中国装载机市场上最量大面广的装载机产品在可靠性方面还未还完全过关。龙头骨干企业柳工、龙工、厦工等的产品与并购企业改进的产品在宏观上并没有多大差别,甚至还优于他们的产品。但在细节上有差距,这也是目前造成产品可靠性有差距的根源所在。像车架、工作装置等大件,主要焊接缝都是自动化、半自动化,甚至机器人焊接,与国外产品看不出有多大差别。目前存在的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精细方面,一般焊缝经不起细看,铸件、锻件显露在表面的一看就知道哪些是中国产品,哪些是国外产品。中国产品疙疙瘩瘩、毛毛糙糙;线路、管路走向不顺,长长短短,又没有很好固定,经常碰线、掉线,引发短路;管路摇摇晃晃,接头压板经常等松动,而引起三漏频频发生……这些所谓的“小问题”也经常会引起大问题,中国装载机行业目前已经到了该解决这些所谓“小问题”的时候了。要解决这些“小问题”,首先从企业的领导到研发人员、工艺人员、质管人员及所有员工,必须清醒认识到这些所谓“小问题”不彻底加以解决对企业造成的巨大危害。认识解决了,思想重视了,在方法上要进行精心设计、精心制造,仔仔细细、认认真真,莫疏忽每一个细节。如果这样做了,相信中国本土企业,特别是龙头骨干企业产品的可靠性可以赶上甚至可以超过并购企业属地化产品。

加强配套件体系建设中国装载机本土企业产品在诸多管理因素中,从某种意义讲上可能是配套件环节最薄弱。外企并购中国装载机企业之后,纷纷将其在全球占优势的配套件体系搬到中国,在中国建立强大、高质量、高水平的配套件体系。

中国长期以来都比较重主机、轻配套,因此,包括装载机在内的中国工程机械的配套体系非常薄弱。中国装载机行业发展到今天,面对强大的并购竞争者,建立高水平、有实力的配套件体系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因目前中国本土配套件企业力量都很薄弱,主机企业相对实力要强得多,建议主机企业与主要配套件企业之间建立紧密的战略伙伴同盟关系。主机企业应从技术、产品试验研究方面支持配套件企业,特别要给予战略同盟的主要配套件企业以合理的市场价格,有合理的利润空间才能维持企业发展。配套件企业也要加强自身的企业管理,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以合理的价格支持主机企业。另外,配套件企业要寻求迅速壮大的路径,加入有实力的大企业集团,寻求财力上、人才上的支持,最近临海海宏加入了几百亿资产的上海复星集团,已经开辟了先河。但笔者建议,配套企业最好加入到有实力的主机企业集团中去,或者是与主机企业集团共同出资建立合资配套件企业,这样的好处很多,以给合作方配套为依托,同时还可以利用他们的各种资源,特别是技术方面的资源,而上海复星是外行,只能在财力上给予支持,其他方面就谈不上了。总之,目前中国装载机配套件企业应向规模化、体系化方向发展。

进一步加强市场营销网络建设中国装载机本土企业,特别是主要骨干企业,这些年来建设以代理商制为核心的市场营销网络是比较成功的,许多企业,特别是主要骨干企业都在进一步整合营销网络,向区域主是省级区域独家代理方向发展。中国太大,省级行政单位也是很大的,在独家代理的情况下,有的地方可能鞭长莫及,形成真空,使外来并购者凭实力很容易进入。因此建议中国主要装载机企业应与独家代理商之间建立紧密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尽最大的力量,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支持独家代理,在其管辖的范围内尽快发展起二级、三级代理商,使网点布满整个辖区的每一个角落,不给竞争对手以任何机会。

外企并购中国装载机企业,特别是并购中国装载机骨干企业,将会给中国装载机本土企业在中国装载机市场形成强有力竞争,将会使中国装载机的市场竞争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市场一边倒的格局将会被打破,并购的外企会占据相当一部分中国装载机市场份额,近期可能会占到20%左右,远期可能占到30%~40%,甚至有可能到50%以上,这会给中国本土装载机企业带来较大压力。但竞争与压力从来都是双刃剑,压力也可以变成动力。从某种意义上讲,外企会带来先进的管理和技术,更会促使中国本土装载机企业从管理、技术、市场等方面进行创新,将成本优势、文化优势、地缘优势发挥得淋沥尽至,提高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打开国际市场大门,改变国际市场的竞争格局。思变革新后的中国本土装载机企业屹立于世界装载机市场之林是为时不远的事情,中国本土装载机企业仍前程似锦!

免责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同时本网原创文章,欢迎您转载并标明出处,谢谢!

热门产品(点击查询产品底价)

整机专区

  • 挖掘机械
  • 铲土运输
  • 起重机械
  • 混凝土
  • 压实机械
  • 路面机械
  • 桩工机械
  • 工业车辆
  • 高空作业
  • 凿岩机械
  • 掘进机械
  • 农业机械

工程机械内幕
实时掌控行业大事小情

机主邦
机主邦 帮机主 让机主不孤单

慧聪商情电子刊
直达商家商机无限

工程机械品牌关注榜



// (function(){ var bp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var curProtocol = window.location.protocol.split(":")[0]; if (curProtocol ==="https"){ bp.src = "https://zz.bdstatic.com/linksubmit/push.js"; } else{ bp.src = "http://push.zhanzhang.baidu.com/push.js"; }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bp,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