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风电项目作为近年来国内市场逐渐火热的环保节能投资项目,市场一度异常火爆,来自各个领域的投资蜂拥而至。然而当金融危机来临之际,外资成了第一个撤离的对象,究其原因到底为何?中方合作单位如何规避风险?
这已是近期第3家上市公司宣布外资撤出国内风电项目。11月6日,金风科技宣布与美国碧辟公司(下称“碧辟公司”)终止风电项目合作。几乎就在同时,日本株式会社原弘产(下称“原弘产”)宣布撤出湘电股份控股的湘电风能公司。
近年来,被各路资金竞相追逐的风电项目为什么突然接连遭遇外方撤资?是受到金融危机影响还是外方嗅到了行业中的微妙变化?撤资将给国内相关上市公司带来什么影响?
事件:三家外资撤离合资项目
西安维德风电设备有限公司外方股东为德国诺德巴克—杜尔公司。根据17日航空动力公告,诺德巴克—杜尔公司将其持有的维德公司40%股权全部转让给西安西航集团航天设备有限公司。股权变更完成后,维德公司变更为内资企业,主营业务不变。资料显示,西安维德在引进德国大型风力发电制造技术的基础上,主要生产和销售大型风力发电机以及相关零部件,双方合作已超过10年。
无独有偶,风电行业的龙头公司——金风科技也遭遇外方撤资。今年1月18日,金风科技全资子公司北京天润与碧辟公司签署框架协议,将旗下达茂天润转型为一家中外合资公司,以其为投资主体开发达茂风电项目,包括正在开发的达茂一期项目和后续争取的二期、三期项目。公司转型后,碧辟公司占股49%。但11月初,新疆金风科技公告显示,基于碧辟公司集团战略发生变化,管理层已决定停止其在亚洲的风电业务,导致碧辟可替代能源国际有限公司无法继续就达茂项目与北京天润继续合作。
湘电风能公司则早在2006年4月由湘电股份与日本原弘产共同出资成立,从事风力发电整机设备的制造、销售、服务等业务,合资公司首期投资1.1亿元人民币,双方各出资5500万元,各占50%股份。合资公司在依托湘电股份研发、制造能力的基础上,形成年产300万套风力发电整机的能力。自2006年成立以来,湘电风能在风机整机产业化研究、市场开拓等各方面取得长足发展。原弘产撤资前持有湘电风能公司27%的股权。
原因:资金压力下无奈之举
对于外方的撤资,湘电股份证券办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原弘产主业为房地产和环保机械产品。当初选择原弘产主要是因为其在河南有一个与湘电风能类似的技术比较成熟的生产工厂。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原弘产经营形势十分严峻,鉴于资金压力巨大,原弘产不得不选择出售股权。上述证券办人士称,湘电风能经营权一直由公司掌握,目前公司风电项目已经做好,产品已经卖了几十台,外资的撤出对公司风电项目运作不会带来影响。
“碧辟公司当初参与进来的时候,风电项目公司的注资已经完成。作为募资项目,碧辟公司参与建设过程,主要还是为了最终接手该项目。”北京天润投资部部长薛乃川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碧辟公司的撤资只涉及股权转让。薛乃川表示,“对我们的风电项目的运作没有多大影响。截至目前,已经有五六家公司对该项目很感兴趣,并且已经有公司进行了两轮谈判,甚至有公司要求对股权进行全部收购。”
对于碧辟的撤资,薛乃川认为完全可以理解。当初,碧辟公司大举进入中国市场,主要是看好国内政策的扶持以及成本的低廉,风电场的建设成本、国产设备成本都比国外低。作为一家传统的石油和天然气公司,风电投资对碧辟来说也是一个新的领域。受全球金融危机波及,采取保守的收缩策略是能想像到的。
对于外资的撤出,航空动力方面人士则明确表示,一方面是由于双方的合作期限已经到期,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则是双方在未来市场的看法上出现了分歧:公司认为2兆瓦级的产品才是未来的市场主流,而德国公司则认为1.5兆瓦级的产品更有市场。双方最终分道扬镳。
相关阅读:
金融危机袭来 中国风电自主路订单依然饱满
中国已有近70家企业涉足风电整机制造,17至18家企业完成了样机的制造,并网发电。大部分零部件均已实现国产化,产业链初步形成。但轴承、电流器、控制系统等风机的核心部件相关技术,目前国内企业并不完全掌握。【全文】
核电风电设备技术改造将获得8亿元补助
据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副司长黄鹂介绍,目前地方已经报上来申请补助的项目资金总需求比较多,已经远大于国家能够提供的补助资金,因此这8亿将主要只用于补助国家重要的核电和风电设备的制造企业。【全文】
我国风电市场潜力巨大吸引全球资本(图)
尽管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席卷全球,但作为实体经济中的朝阳产业之一,风能正在成为全球资本追逐的新热土,而中国风电市场则被视作其中潜力最大的市场。在以“世界风能赢在中国”为主题的2008北京国际风能大会暨展览会暨第四届全球风能大会上,来自全球的风电企业及行业专家向记者表示,风能无疑已成为世界公认的最具商业化的可再生能源之一。【全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