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取中国科技“皇冠”上的“明珠”——连线青藏铁路设计建设者
青藏铁路施工工人大雪中-铁路养护场面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青藏铁路世纪工程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在9日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青藏铁路项目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摘取了中国科技“皇冠”上的一颗“明珠”。为此,记者特在第一时间连线了部分参与青藏铁路设计、建设者。
“我们最重要的自主创新成果体现在对多年冻土工程理论和成套技术的创新上,也包括我们对高原卫生保障体系的建设,以及高原环境保护这些方面做出了努力,创造了成绩。”全国政协常委、铁道部原副部长孙永福说。
青藏铁路建设曾面临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工程难题。解决这些难题,世界上没有现成的经验。青藏铁路项目通过科技创新,开展大量科学试验,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为进行多年冻土施工、发展高原医学事业、保护生态环境积累了宝贵经验。而且,这些成果已经或将要应用在哈尔滨-大连、拉萨-日喀则等铁路建设项目中。
“青藏铁路的建设者多年冻土工程的应用在将来主要是在西藏、新疆、青海有一些冻土地区的工程,包括东北一些有冻土的地方,另外高原的卫生保障、环境保护等可以在更多的范围、更多的工程得到应用。”孙永福说。
作为青藏铁路的主要勘察设计单位,中国铁建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李金城介绍说,青藏铁路突破了传统的设计理念,采取了以主动降温措施为主体的先进技术,使各种冻土病害得到有效防治,铁路的病害率大大减少,创造了每小时100公里的世界冻土铁路运行时速最高纪录。
李金城说,青藏铁路按照高起点、高质量、高标准的要求,依靠科技进步,立足自主创新,推动了我国冻土工程技术的发展,它的获奖,说明青藏铁路已实现了“建设世界一流高原冻土铁路”的宏伟目标。
中国铁建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副院长、总工程师冉理介绍说:“青藏铁路是中国本世纪初建成的重大民生工程之一,它完全依靠自主创新,实现了5个方面的11项技术创新。”
在关键的多年冻土工程技术方面,中国铁建铁一院系统研究了气候变化的影响,制订了高原多年冻土地区铁路勘察、设计和施工的国家技术标准,创新了成套冻土工程措施和施工工艺,确立了主动降温、冷却地基、保护冻土的设计思想并确定了关键参数;揭示了工程措施机理,创新了冻土路基结构和施工技术;创新了多年冻土区桥梁和隧道的独特结构形式和施工技术。
在高原卫生保障技术方面,青藏铁路创建了大群体、高海拔、长时间作业条件下的三级医疗保障救治体系,实现了高原病零死亡的“奇迹”;创建了施工现场鼠疫防控体系,实现了鼠疫源地人间鼠疫的零传播。
冉理说,在公众最为关注的环境保护与恢复技术方面,青藏铁路在国内首次系统开展了铁路沿线野生动物迁徙习性研究,修建了100多公里的动物通道;创新了我国在高海拔地区的植被恢复研究和工程实践。
青藏铁路还研究解决了高原铺架、行车指挥与列车运行控制、高原客车等关键技术,一是创新形成了高原铺架施工成套技术;二是创新了行车指挥系统、铁路数字移动通信网络,形成了多功能行车安全保障体系;三是首创高原供氧旅客列车,创新了客车供氧技术、电气系统和设备设施。
此外,青藏铁路首次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创新建设管理理念,推行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一体化管理体系,创新了公益铁路的建设管理模式。
相关阅读:
以青藏铁路为纽带 构筑世界屋脊铁路网
地处“世界屋脊”的青海、西藏两省区将从2009年开始迎来铁路建设的高潮。青藏铁路公司有关负责人李力介绍说,根据中国中长期铁路网的有关规划,到2020年前,青藏两省区建成通车的铁路有拉萨至日喀则、拉萨至林芝、格尔木至库尔勒、格尔木至敦煌、格尔木至成都、兰新铁路客运专线西宁至张掖段等6条干线铁路以及一些支线铁路。【全文】
青藏铁路二线工程投资15亿欲2012年开通
自青藏铁路公司获悉,青藏铁路西格段增建二线工程进展顺利,目前已完成投资15亿元人民币,超额完成计划建设任务,全部工程有望于2012年完成电气化改造,实现全线开通。 青藏铁路西格段增建二线工程(以下简称“西格二线”)东起青海省省会西宁市,向西途径青海湖北岸,横穿柴达木盆地,跨越著名的万丈盐桥后到达格尔木市。【全文】
“关键时刻”的重要支撑——国家科技奖成果在北京奥运和抗灾救灾中发挥重要作用
1月9日,2008年度国家科技奖的各大奖项在北京颁发。引人注目的是,一些获奖项目在北京奥运践行“科技奥运”“绿色奥运”理念时尽显风采,另一些获奖成果也在去年抗击雨雪冰冻灾害和抗震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北京理工大学等多个单位共同完成的纯电动客车关键技术及在公交系统的应用项目,以系统集成创新和关键技术突破为主线,建立和完善了纯电动客车设计理论、开发流程与平台,解决了用电体制、二次绝缘等难题。项目还首次规模应用了高能锂离子动力电池,提出了电池成组应用性能与寿命的理论与分析方法、电池组系统评价体系,解决了一系列核心技术问题。
目前,这一项目获授权专利23项,其中发明专利6项;获得企业技术标准和规范18项,发表论文120余篇和著作6部。
该项目团队自主研发生产的世界上规模最大锂离子无障碍电动客车车队在北京奥运中心区成功运营,从2008年7月20日至9月20日,累计运行12万公里,载客14万人,没有出现一起抛锚故障。
这一项目团队还自主研发建设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现代化公交充电站,可为50辆奥运纯电动客车提供整车电池快速更换和集中充电服务,为车辆可靠稳定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国家科技奖励办公室负责人表示,纯电动公交运营体系的应用已成为北京奥运会的重要科技亮点,兑现了“科技奥运”“绿色奥运”的承诺。奥运会后,我国首创的纯电动公交运营体系已进入全面推广阶段。
另一些获奖项目则在2008年抗击雨雪冰冻灾害和抗震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石油管道科技中心完成的“输油管道α-烯烃系列减阻剂开发及其制备工艺”项目彻底解决了α-烯烃的“爆聚”问题,研制成功了与国外产品技术指标相当的EP系列减阻剂,填补了国内空白,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国家科技奖励办公室负责人介绍说,2008年春天,抗击雨雪冰冻灾害时需要大量的成品油。当时在不增加任何人员、设备的情况下,仅仅向管线中注入减阻剂,每天就往灾区多运送成品油数千吨,有效地解决了灾区成品油的市场供应,得到了社会和有关部门的肯定。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发生后,作为通向灾区的唯一成品油管道——兰成渝输油管线成了保障抢险工作顺利进行的一条生命线。但地震可能使管线变形、移位,导致管线承压能力下降,在运行过程中一旦发生断裂,后果将十分严重。在余震频繁和地质情况不明朗的情况下,有关方面通过添加EP减阻剂,实现减阻率在20%以上,使管线能够增输、安全、平稳运行,保证了赈灾所需成品油的供给,为夺取抗震救灾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地震灾区的饮水安全关系广大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这次获奖的节能型饮用水深度处理系列设备研发与产业化项目,成功解决了现有饮用水深度处理设备对水反复加热、能耗大、过滤压力要求高、滤料二次污染等系列瓶颈问题,使水处理与节能综合技术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汶川地震发生后,这种饮水设备帮助改善了部分灾区群众的饮水问题,受到灾区群众的欢迎。
地震也对灾区公路造成了严重损害。这次获奖的、由西南交通大学等单位完成的高海拔地区大型公路隧道建设与营运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开创了单洞双向行驶条件下平导压入式通风的特长公路隧道建设模式,在地震灾区重建公路过程中得到了充分应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