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产业振兴规划 实惠知多少(图)

慧聪工程机械网   2009-03-12 14:34   来源:慧聪工程机械网

2月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纺织工业和装备制造业调整振兴规划。会议再次强调,必须依托国家重点建设工程,大规模开展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工作;通过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增强企业

2月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纺织工业和装备制造业调整振兴规划。会议再次强调,必须依托国家重点建设工程,大规模开展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工作;通过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基础配套件和基础工艺水平;加快企业兼并重组和产品更新换代,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

产业振兴规划实惠知多少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2月1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船舶工业调整振兴规划。会议强调,必须采取积极的支持措施,稳定造船订单,化解经营风险,确保产业平稳较快发展;加快自主创新,开发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对于本次振兴规划出台的产业影响,记者采访了部分装备制造企业和市场研究人士。

实质性利好有哪些

对于新出台的产业振兴规划,部分分析师认为“短期影响有限”。上海证券平敬伟认为,只是进一步明确了政府对装备制造业的重视和扶持态度。国内装备制造业在以前各类政策的支持下正按部就班地发展,本次规划的出台不大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这一进程,因此总体上影响有限。

但是,业内人士并不这么认为,“出台了不少实质性利好”,“这对危机中的装备制造企业来说,是雪中送炭”。“尤其是建立使用国产首台(套)装备风险补偿机制,在新增中央投资中安排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增加出口信贷额度”等这样的“真金白银”政策,必将最大化释放出装备制造产业走向振兴的潜能。

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副总裁、上海电气电站集团总裁郑建华说:“目前装备制造业的国产化难题,最主要的还不是科技攻关,而是市场培育。规划最令人鼓舞的一条,就在于提出建立使用国产首台(套)装备风险补偿机制。”振兴规划提出,建立使用国产首台(套)装备风险补偿机制,突破了装备制造企业受制瓶颈,势必提高国内企业使用国产装备的积极性,有利于相关国内企业打开市场。

同时,“在新增中央投资中安排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增加出口信贷额度,支持装备产品出口。”这对流动资金需求量较大的装备制造企业来说,无异于“真金白银”。北方重工集团、沈阳远大集团均表示感到振奋,并表示,虽然没看到具体规划方案,但目前透露出来的信息还挺实在,对企业技术创新、提高重大装备的技术水平和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结合意义重大。

振兴规划的另一大看点是对于依托重点工程推进装备国产化进行了更为明确的支持,长江证券的研究报告指出,预计该规划将有助于提高国产设备占有率。首先在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中,政府将加大对于国产设备的采购比例,工程机械的受益程度最大;其次,在国家立项的重点工程及重点项目中,政府将优先采购国内较为成熟的专用设备,包括铁路装备、机场专用设备、冶金装备、高端机床及复合加工中心、纺织机械、煤炭开采设备等受益程度较为明显;第三,国产首台(套)装备风险补偿机制将有助于带动企业加大对于高端产品的研发力度,并提升高端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

联合证券表示,装备制造业振兴规划对零部件的重视程度空前,基本思路由之前的“发展主机带动相关零部件发展”变为“主机与关键零部件共同发展”。这对于零部件企业,尤其是在技术含量较高、具备较大进口替代空间的关键零部件企业将产生重大利好影响,而主机企业也会间接受益。

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彬表示,到目前为止,国内生产的盾构机多为美国罗宾斯、德国海瑞克、日本三菱等外商配套或合作制造。而合资企业生产盾构机的关键零部件都是进口的,不仅对国内上下游产业拉动力极小,而且工程项目还常因外方“卡脖子”而受制于人,不得不听任外方漫天要价。

陈彬认为,装备制造业振兴规划的出台,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企业是重大利好,中国重大装备制造行业有望在未来数年内打造出几个大集团,在关键领域实现国产化,振兴民族装备制造业。

振华港机总裁管彤贤也表示,“振兴规划对我们是重大利好,预计公司的自航全旋转起重船、节能环保型场桥等产品会明显受益”。

由于装备制造业涉及行业较多,此次产业振兴政策不可能像其他行业一样提出很多具体的数字目标,但基调已定。受访者纷纷表示,“预计后续仍将有细化政策出台,政府针对装备制造业的扶持政策体系将逐步得到完善”。

但总体而言,“装备制造业振兴规划将有力推动我国装备自主化,提升‘中国制造’核心竞争力。”郑建华说。

期待细则出台

分析人士指出,这次的规划主要是指明方向,加强自主企业的自我创新能力。尽管新的振兴计划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但还是没有出台具体细则以支持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包括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政策的强化支持、政府协调作用等具体措施。

国家还应该继续出台具体的措施,例如加大国产设备的政府采购、支持关键零部件的自主发展、对大型骨干企业进行联合重组以及更加积极的财税政策等。尽快研究制定将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纳入政府采购主体范围的实施办法,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成套技术装备、重要高新技术装备和产品,施行政府首购和定购制度。

沈阳机床集团董事长关锡友说,现在市场出现的怪现象是,国内机床市场萎缩,高中档机床产品及配件的进口仍在增加。作为中游制造商的关键技术是工业自动化及控制技术,这一核心技术广泛应用在汽车、机床、工程机械、造船、飞机、码头运输等领域,由于核心技术的关键部件大部分从国外进口,因此“瘸腿”现象严重。目前,我国95%以上自动化控制技术都依靠进口,这种长期被国外垄断的格局,不利于提高我国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对于未来进一步出台的实施细则,关锡友建议,未来相关规划细则要进一步从国家利益出发,建立一个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涵盖上游供应商、中游制造商和下游经销商在内的“大内需”体系,才能使国家投入拉动内需的有限资金花在刀刃上,促进发展国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体系。

对于国家细化和落实“建立使用国产首台(套)装备风险补偿机制,增加出口信贷额度,支持装备产品出口”的政策,中信证券分析师认为可以出台“重点子行业发展规划、重大项目专项专用或国产设备采购比例政策、国产首台(套)装备风险补偿机制、部分关键零部件的税收优惠或保护措施、规定重大装备配件国产化率等”。

危机将依然延续

由于经济危机对装备制造业的影响有相当的滞后性,装备制造业在2008年第三季度才开始感受到市场的寒意,国内外市场萎缩,新增订单大幅减少,原有订单延迟交货甚至是退订。即使在国家出台的各项措施支持下,预计不景气局面仍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延续。

以造船业为例,据英国克拉克松统计,中国船厂2008年12月新接订单只有区区2万载重吨,同比下降99.8%,创出年内新低,同时这也是历史上同期订单量的最低点。

即使从2008年9月造船订单开始陆续减少,2008年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全年依然完成工业总产值124.39亿元,同比增长34.1%。然而,2008年底至今,沪东中华几乎没有接到新船订单,沪东中华总经理王勇介绍,2009年上半年接到新订单的数量将十分有限,预计2009年下半年才陆续会有成交出现。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初步分析,预计2009年我国新接订单仅为2000万至3000万载重吨,同比下降48.4%至65.6%。同时,尽管部分造船企业的手持订单非常充足,但是交船难的问题已不容忽视。在目前的情况下,船东往往会提出种种苛刻要求,延缓交船或撤单。新加坡平洋航运曾经过市场调查,称全球被取消的新船估计约有382艘,中国占一半以上,约2000万载重吨。

造船业如此,其他装备制造业也不容乐观。上海电气1月发布的盈利预警显示,预计2008年度净利润或会较2008年11月时预测的29亿减少约10%至13%,经济危机对电力设备厂商的影响显现。上海电气表示,盈利减少的原因是由于若干客户因宏观环境调整生产业务计划,并要求延迟至2009年方交付该等产品,无法将有关收益确认于2008年度的账目内。

相比于新接订单萎缩和原有订单退货,装备制造企业最担心的还是资金问题。由于大型装备的制造周期一般都比较长,即使新接订单有所增加,靠客户的预付款维持资金周转依然有问题。因此,装备制造企业需要垫付大量流动资金来购买原材料、配套件等,才能维持生产经营,而一旦客户项目暂停或退货,又使形成不良资产的风险增大。订单的取消或暂缓,使装备制造企业的现金流异常紧张。

如果资金链断裂,将对企业造成致命打击。资金流转出现问题,公司必然要向银行借贷,这样一来又增加了新的财务风险。即使在产业振兴规划的刺激下市场回暖,装备制造企业的资金链依然可能会出问题。因此,如何在流动性方面支持装备制造企业,同时减轻其财务负担,需要有进一步的政策安排。

装备制造业调整振兴的4大方向和7项政策

一要依托高效清洁发电、特高压输变电、煤矿与金属矿采掘、天然气管道输送和液化储运、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等领域的重点工程,有针对性地实现重点产品国内制造。二要结合钢铁、汽车、纺织等大产业的重点项目,推进装备自主化。三要提升大型铸锻件、基础部件、加工辅具、特种原材料等配套产品的技术水平,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四要推进结构调整,转变产业增长方式。支持装备制造骨干企业进行联合重组,发展具有工程总承包、系统集成、国际贸易和融资能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加快完善产品标准体系,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

会议要求,充分利用增值税转型政策,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在新增中央投资中安排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建立使用国产首台(套)装备风险补偿机制;增加出口信贷额度,支持装备产品出口;鼓励开展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对部分确有必要进口的关键部件及原材料,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加强企业管理和职工培训,改进生产组织方式,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结合,鼓励科研院所走进企业,支持企业培养壮大研发队伍。

信息来源:《装备制造》 作者:邵振伟

声明:慧聪机械工业网独家享有《装备制造》杂志稿件发布权,所有稿件均受双方合作协议条例保护,其他网站、杂志、报纸等媒体未经授权,不得随意转载。

免责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同时本网原创文章,欢迎您转载并标明出处,谢谢!

热门产品(点击查询产品底价)

整机专区

  • 挖掘机械
  • 铲土运输
  • 起重机械
  • 混凝土
  • 压实机械
  • 路面机械
  • 桩工机械
  • 工业车辆
  • 高空作业
  • 凿岩机械
  • 掘进机械
  • 农业机械

工程机械内幕
实时掌控行业大事小情

机主邦
机主邦 帮机主 让机主不孤单

慧聪商情电子刊
直达商家商机无限

工程机械品牌关注榜



// (function(){ var bp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var curProtocol = window.location.protocol.split(":")[0]; if (curProtocol ==="https"){ bp.src = "https://zz.bdstatic.com/linksubmit/push.js"; } else{ bp.src = "http://push.zhanzhang.baidu.com/push.js"; }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bp,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