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控制力待加强 装备制造业期待政策拉动

慧聪工程机械网   2009-05-06 11:19   来源:国家发改委产业发展研究所   作者:付保宗

产业控制力待加强 装备制造业期待政策拉动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安全对于相关产业乃至国民经济安全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但近年来,我国装备制造业产业控制力形势不容乐观,一方面外资在部分装备

产业控制力待加强 装备制造业期待政策拉动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安全对于相关产业乃至国民经济安全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但近年来,我国装备制造业产业控制力形势不容乐观,一方面外资在部分装备制造领域形成一定的控制力,另一方面外资通过并购存量资产控制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战略倾向有所增强。

为此,我国需要从规避外资垄断性并购、完善国内装备产品支持政策、支持装备企业多元化开拓市场及贸易转型升级、推进装备企业对外投资与合作、加速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等方面入手维护装备制造业产业安全。

外资在部分领域形成一定控制力

经过多年的对外开放,外商和港澳台投资企业在我国装备制造业中已经占据了相当的比重。从企业数量上看,2007年我国规模以上的外商和港澳台投资装备制造企业1.9万家左右,占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总数的19.9%,比2003年提高了1.8个百分点。

在其6个细分行业中,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的外商数量比重最高,达32.41%;通用设备制造业比重最低,为14.5%,其余4个行业比重均在20%左右。

从市场控制力看,2007年外商和港澳台投资装备制造企业销售总产值的比重达37.65%,明显高于其企业数量比重,反映了单个外资企业平均占有的市场规模大于内资企业。这一比重也高于工业企业的平均数值,也就是外资对装备制造业的市场控制能力高于工业行业平均水平。由于外资企业外向度相对较高,外资装备企业的出口交货值占据了装备制造业总体64.54%的份额,同时外资装备企业在国内销售产值中的比重也达到了30.94%。

在细分行业中,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中的外资市场控制力最强,两者2007年外商和港澳台投资企业销售总产值分别达到63.35%和45.67%。

从技术控制力看,2007年外商和港澳台投资装备制造企业投入的研究开发费用占装备制造业总体的比重为29.33%,低于其销售产值的比重,并且各细分行业均是如此。这一指标尽管体现了内资企业研发投入相对高于国内的外资企业,但也说明了跨国装备制造公司在中国投资的企业仍然以较低端的生产制造环节为主,在华的高端研发投入依然较少,一定程度制约了我国装备制造产业核心研发能力的提升。

从股权控制力看,2007年装备制造企业的所有者权益中,外商和港澳台资本占19.64%,高于全国工业企业平均水平。而且在全部的外商和港澳台投资装备制造企业中,外资股权比重达到49.17%,也就是总体上外资在其投资的装备制造企业中拥有较高的控制能力。

从出口依存度看,2007年装备制造业出口交货值占工业销售总产值的比重达19.97%,高于工业行业总体水平,其中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的出口依存度高达47.11%。相对较高的对外依存度,一方面体现了国内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地位的提升,另一方面也使产业更易受到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从而给维护产业安全带来更大的压力。

外资存量并购战略倾向增强

随着国内企业资本实力的增强,我国装备制造业新增固定资产投资中对外资的依赖程度有所降低。2007年,在装备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中,外资的比重仅为6.92%,比2003年降低5.93个百分点。而且,装备制造业各细分行业的相应比重均比2003年有所下降,其中外商和港澳台投资企业相对较多的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外资比重下降最为明显,从2003年的31.41%下降到2007年的10.7%,下降20.72个百分点。

增量投资相对减少一定程度体现了跨国公司在装备制造业领域向存量并购转移的倾向,并且呈现了独资化趋势。近年来,跨国公司对我国装备制造业存量资产的并购有所加快。具体表现在对国内知名和规模企业甚至龙头企业并购不断增多,向高规格、系统化发展的控制战略倾向日益明显。如近年来,国内最大的柴油燃油喷射系统厂商无锡威孚、国内唯一的大型收割机厂佳木斯联合收割机厂、中国最大的电机生产商大连电机厂等,纷纷被外资控股并购。

同时,外资企业在其所投资企业中的控制力呈现增强趋势。2003年在制造业的外商投资企业中,外方资本平均所占比重为75.17%,而之后几年间这一比重持续提高,到2007年达到了79.54%。

外资并购形成的垄断需规避

外资这种谋求控制的新方式无疑将对国内装备制造业安全产生潜在的影响和威胁。为此,急需建立健全外资监测预警体系,依法规避外资并购形成的垄断。同时,对关系国家安全的重大技术装备等战略性或敏感性机械细分行业的外资进入状况进行动态监督分析,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建立健全外资监测预警体系应包括加大对并购资本尤其是财务性并购资本的监控力度,对重点领域设定更为严格的审查标准和制度,对重大并购和恶意并购重点关注,及时采取相关措施予以限制或惩罚几个方面。同时,还要深入贯彻《反垄断法》,结合机械行业特性,出台可操作性的《反垄断法》实施细则或具体执行标准,发挥法律、法规作用,及时制止外资并购的垄断行为,维护国内机械市场的公平竞争秩序和产业安全。

此外,要继续通过融资、信贷、技术引进、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扶持国内优势机械企业做大做强。组建一批有较强竞争实力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培育一批小而专的协作配套企业,形成以大带小,以小保大,专业化分工明确的企业组织体系。鼓励企业实行强强联合,走改革、联合、兼并、重组之路,加快行业资源整合。

完善国内装备产品支持政策

配合当前国务院刺激经济的政策措施,建议有关部门尽快制订具体实施办法,以拉动装备产品尤其是重大国产装备产品的有效需求。

一是加大国家投资的建设项目和国有企业重大技术装备的采购力度,系统化地对国产装备的采购比例明确规定,或对纳入政府采购的范围进行规范,推动政府和国有企业对机械产品尤其是国产装备的支持。

二是尽快出台重大装备首台(套)使用的鼓励政策,通过建立首台(套)装备风险基金,建立担保机制,降低用户使用首台(套)国产装备的风险,提高采购积极性,扩大需求。

三是采取灵活措施,有效避免进口机械产品过大冲击。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国际机械企业必将加强在中国的竞争。在继续鼓励引进先进技术、重要装备,以及资源性产品和原材料的同时,要加强对进口的监控和调节,采取行业有所区别的政策,适度控制一般性机械产品的进口,防止过多的进口产品对国内机械制造业产生不利影响。

支持企业完成贸易转型与升级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直接影响下,我国机械产品出口的前三大市场欧盟、美国、日本需求下降较快,这在客观上对机械出口企业提出了多元化开拓其它潜力市场、加快推进出口贸易转型升级等要求。

大力开拓新兴贸易市场,推进与我国已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国家的贸易和合作。东盟地区是我国机械产品的第四大出口地区,近期应紧抓中国和东盟推进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契机,积极扩大我国发电设备、输变电设备、拖拉机、手扶拖拉机、工程机械、石化通用机械、机床工具等机械产品的出口。

同时,依托中国—智利自由贸易区协定实施和关税减让的有利条件,引导扩大对智利等市场的机械产品出口,重点包括关税降低的发电设备、输变电设备、通用机械、工程机械、矿山机械等产品。积极推进与中东、中亚、拉美、非洲、东欧、印度、俄罗斯等新兴市场在机械产业的贸易与合作。

另外,加快推进出口贸易的转型升级,引导机械制造业出口贸易向服务业延伸。逐步创造条件,将部分加工贸易逐步转型为一般贸易出口,将部分贴牌产品逐步转型为自主品牌出口,调整高污染、高耗能、高耗稀缺资源产品结构,提高其附加值。引导机械企业配合相关产品出口,开展工程成套承包贸易服务,进一步从服务项目和服务内容上扩大范围,提高为用户提供全方位服务的能力。

推进国际化经营与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虽然我国机械行业已有一批优势企业开展了国际化经营,但总体上还处于初始阶段。今后要继续采取有力措施,推动有实力的国内机械企业在国外建立销售网点、投资建厂或与国外企业合资、合作。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要抓住有利时机加快推进低成本扩张,有步骤地支持和引导国内优势机械企业收购国外掌握核心技术、品牌或营销服务渠道的机械企业,提升国际化经营水平。积极协助企业规避和降低对外投资与合作的风险,如妥善解决发电设备产品长周期项目的汇率风险问题等。

在加速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方面,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是创造有利环境,继续巩固提升我国具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传统竞争优势,扩大国际市场份额。如标准紧固件、中小电机、部分低压电器、工业链条、部分轴承、手动搬运车、各种工具等。

二是加大对关键技术自主创新的投资支持力度。通过政府的着力支持和引导,加大对机械产业关键技术领域的研发投入,尽快突破产业瓶颈环节。如发电设备中的大型锻铸件、输变电设备中的变压器高压绝缘套管及出线装置、大型施工机械配套急需的先进发动机及液压系统、高档数控机床及基础机械中的数控系统及功能部件等。

三是推动企业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优化产品结构。用财税、金融、标准等手段,积极引导机械企业加大对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研制力度,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重视产品技术标准的不断完善和提高,努力向国际标准或国际先进技术标准靠拢和转化,提高国际竞争力。

相关报道:我国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发展有待完善

我国装备制造业目前虽已取得长足发展,但产业集群化程度不高。产业结构低度化、专业化协作程度低、技术落后及制度环境不配套等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在产业集群视角下对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模式进行理论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装备制造业具有明显的集群特征,如产业链长,技术含量高等。但装备制造业集群具有一般产业集群共有的特征,同时又具有自身的特点。与轻加工业相比,装备制造业技术构成复杂,配套零部件多样化,需要有较强技术能力的大型企业进行技术集成和创新。大企业在集群中发挥着难以替代的作用,这已从国内外大量成功的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发展中得到证实。而一个成熟的装备制造业集群是以大企业为核心的。

依据钻石模型,可将装备制造企业集群归纳为两种基本模式:以价值链分工为主导的产业集群模式和以竞争互补为主导的产业集群模式。

以价值链分工为主导的产业集群模式中,通过产业链和价值链形成密切的上下游链接关系,有明显的装备制造业的产业特征。而在以竞争互补为主导的产业集群中,制造企业之间往往不是供应商—用户关系,而是表现为竞争—合作关系。

与国外已处于相对稳定阶段的成熟装备制造业集群结构相比,我国装备制造业集群发展较晚,结构仍然不够稳定,且集群企业之间以竞争为主,合作关系少,国外集群企业间则存在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由于装备制造业自身的特点,企业都比较注重与供应商之间的合作,这一点国内外集群几乎没有区别。但与国外成熟装备制造业集群相比,我国的集群内供应商企业在数量、质量及构成等方面仍然有着较大的差距。

装备制造业产业聚集的形成依赖于生产要素供给、市场需求等因素的交互作用,任何一方面条件的缺失都将阻碍产业聚集的形成。通过产业集群推进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应采取以下对策:

一是与轻型加工业相比,装备制造业技术构成复杂,配套零部件多样化,需要有较强技术能力的大型企业对技术进行集成和创新,通过大企业的结构升级,带动产业集群的形成。因此,要深化大型装备制造业的改革,通过这些企业的重组和技术改造实现结构升级,通过企业间的技术外溢和分工协作带动周边企业的发展,推动国有大企业与产业集群之间的互动和融合。

二要引导装备制造业集群要素网络链接模式向基于价值链主导的模式发展,在装备制造核心企业之间搭建开放型、网络化的生产组织。增强企业间的横向联系和知识交流,强化生产企业与外部主体要素的互动,形成高效的装备制造企业协作模式。在集群内部建立以制造企业为主导的知识共享平台和装备制造业集群主体要素交流平台,推动本区域内以市场为基础的知识和人力资源流动和技术扩散。

三要使社会网络成为装备制造业集群网络结构的支撑,让区域社会创新网络的发育和形成成为集群发展的外部动力。研发是装备制造业的灵魂,加强对技术创新源头———科研机构与制造企业之间的研发合作是集群网络发展的基础。推动本地各类机构对区域技术创新的参与,为装备制造业集群的技术扩散营造通畅的渠道。促使对装备制造各行业都有牵动作用的虚拟制造、嵌入式系统、成套设备集成等关键核心技术的联合攻关,推动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

(本文摘编自王国跃、李海海的《我国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及对策》一文)

免责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同时本网原创文章,欢迎您转载并标明出处,谢谢!

热门产品(点击查询产品底价)

整机专区

  • 挖掘机械
  • 铲土运输
  • 起重机械
  • 混凝土
  • 压实机械
  • 路面机械
  • 桩工机械
  • 工业车辆
  • 高空作业
  • 凿岩机械
  • 掘进机械
  • 农业机械

工程机械内幕
实时掌控行业大事小情

机主邦
机主邦 帮机主 让机主不孤单

慧聪商情电子刊
直达商家商机无限

工程机械品牌关注榜



欢迎
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