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重灾区一年坚强奋起 绵竹恢复重建之路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慧聪工程机械网】又到“5·12”,无数双眼睛注视,一个龙门山下川西重镇的崛起;再到极重灾区绵竹,处处新绿,处处涅。
一年坚强奋起,一年攻坚克难。
拥有2000余年历史的绵竹,本已走上小康之路——连续13年名列四川省县级经济综合实力“十强”市前五名;迈入21世纪的绵竹,本已冲刺更新目标——全国经济综合实力“百强”县。
灾难,不告而来。龙门山脉全线震毁,“5·12”特大地震把川西明珠绵竹的强市梦无情冲散,富裕之乡突然变得百废待兴。
少有的遭遇和处境,少有的困难和考验,少有的压力和责任,少有的关注和关切,少有的坚强和奋起——省委九届五次全会的总结,犹如绵竹市一年重建路的写照。
重建篇:科学发展是明灯
在绵竹人心中,灾后重建是一次统筹城乡发展,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四位一体”推进的极好机遇,是一次科学规划、科学重建的生动实践。
机遇是流动的资源,稍纵即逝,绵竹人因而倍增紧迫感。
用统筹城乡的思路和办法推进灾后恢复重建,绵竹的农村面貌随着集中居住点的大面积建设,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站在土门镇罗荣村村民秦永芳家里,会让人错以为进了城市居民的家——吊顶、博物架、电视墙、中式装饰等现代装饰元素齐全;走出她家,白墙灰瓦的新房一字排开,道路、排水沟、水电供应、沼气池等一应俱全。通过对原有沟渠适当改造,避让并利用原有大树,将防洪、排涝、灌溉和消防、景观塑造等有机结合,营造溪水流淌、树木郁葱、小桥流水的生态家园。
“这就是我心中新农村的模样”,秦永芳很爱她的新小区、新家园。远离过去低洼、闭塞的居住环境,又可分享到完备的基础配套设施,是绵竹超过80%农民选择集中居住点的主要原因之一。
统筹城乡的精髓是公平,要义是缩小差距,首要是公共服务出城、基础设施入户——全国“三农”专家如此归纳绵竹统筹城乡的经验。
借力重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绵竹产业重建可持续发展的着力点。
德阳是全国五大磷矿基地之一,绵竹是其中的重要犄角——清平磷矿、龙蟒集团等磷化工成为绵竹一大支柱产业,然而,磷矿石采富弃贫、回采率低、废渣污染等诸多问题使磷化工业急需升级。震后,龙蟒集团加快建设绵竹新市镇的生产基地,发展精细化工、循环经济,总产值200亿元的清洁化高品质金红石型钛白粉项目多项技术国内首创,实现了副产物资源化,每年可为企业创造1000多万元效益。
工业向园区集中,绵竹人多年来盼望而未能达成的心愿,由此圆梦。
紧邻孝德城镇中心,总规划8平方公里的江苏产业园将给绵竹增加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联动发展的示范。一期2.2平方公里已经动工建设,在规划图上,这个园区将分区排布精细化工、轻纺工业、农副产品加工、光电产业等多个产业。而规划面积为1平方公里的无锡—汉旺工业园首期0.5平方公里园区的基础设施已开建,新型工业化将为新汉旺带来不竭动力,以弥补东汽迁建留下的产业空洞。
与此同时,绵竹不断优化行政效能服务,打造震后最优投资环境,为产业崛起提供软件保障。
把灾后恢复重建作为一次推动绵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四位一体”协调发展的良机,是绵竹领导人更深层次的考虑。
通过农村住房重建互助委员会,村民自治水平大为提高,通过“一事一议”制度,农民协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迈上新台阶;通过发展新型工业,联动发展新型城镇,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优化;通过大力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升公共服务能力,绵竹城乡资源整合、要素流动的市场化进程将得以加速;通过大力打造“绵竹年画”品牌,形成强劲的文化旅游优势,文化重建有了可持续发展载体,也使绵竹城市品牌更加突出。
奋起篇:一切以人为本
4月21日,2009年德阳市首次全体领导干部中心组学习。极重灾区绵竹建设得怎么样了?许多人藉此获得全貌认识。
一进绵竹市境内南大门,“这还是以前的孝德镇吗?”一幅崭新而现代的城市建设图景让所有人震撼。
走进汉旺新城重建现场,所有初次抵达的人怀疑自己的眼睛,“这真的是汉旺?”建设者骄傲地指着脚下地面说:“这上面可以停飞机!”
孝德居南,汉旺在北,一南一北两大门,绵竹未来现代化新城的面貌已呼之欲出。
“这让我们十分欣慰”,无论来自何地的参观者,都会由衷地感叹。
汉旺广场的钟楼已成“5·12”大地震最著名的标志性景观——那个天倾地陷、惊恐万状的时刻,永远被时针记录、印刻在钟表盘里。
去年5月12日14时28分——
东方汽轮机厂区数座厂房顷刻间倒塌,拥有43年历史的国家骨干企业从花园变成了废墟;
绵竹沿龙门山一带汉旺、九龙、土门、遵道、广济等诸镇全线震毁,德阳乡村旅游一面旗帜,突然间倾倒;
28平方公里的绵竹城区,超过70%房屋严重受损,9万余休闲、富足的绵竹居民片刻间痛失家园;
清平、天池、金花三个山区镇乡,一时成“孤岛”,抢险救援唯有冒死进入,其时正是余震频频、乱石如飞,山体破碎、河流无道;
东汽、剑南春、龙蟒集团,三个绵竹工业的巨人,三个拥有国际名声的内陆企业,同时陷入大地震的劫难之中;清平磷矿、天池煤矿、天池磷矿……一下遭遇灭顶之灾。
昔日川西工业强镇、昔日全省“十强县”、昔日富裕代名词,一场大地震让这些统统成为过往,全市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423亿元,农村13.38万户农房、城镇6.1万户居民住房倒塌或严重受损,城市建筑基本完好的仅8%左右,水、电、气通讯等基础设施全面受损……
痛哭、揪心、救援、安置……一场在震后第一时间打响的自救战斗,一场瞬间集结全国救援力量的抗震救灾战斗,在烟尘满地的绵竹大地狂飙突进。
生命被高高置顶,没有什么比抢救生命更珍贵、更重要——
胥怀军在废墟上寻找女儿的遗体,25岁的女儿不久前在他怀中离去,他甚至没有时间将女儿安葬。作为东汽人,作为东汽武装部的一名共产党员,他属于那些仍在废墟中呻吟、挣扎的同胞。赵刚和姜明带着500群众从清平大山中走出时,已是地震发生后的第9天,组织上为寻找他们,几乎要出动直升机了。看到身穿警服、疲惫到极点的男人身后,密密麻麻的普通群众,人们的眼角湿润了……
抗震救灾,遍地是英雄;生命大营救,灾区人民舍“小我”求“大我”。绵竹从废墟中救出幸存者近万人,救治地震伤员37000余人,向市外转治重伤员1840人,最大限度降低了死亡率和伤残率。
随之打响的卫生防疫仗、消除次生灾害仗、过渡安置受灾群众仗,让极重灾区绵竹随时处于战时状态:组织1500余人的疫病防控队伍,累计消杀面积达9.83亿平方米,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成功排除一把刀、小岗剑、黑洞崖等堰塞湖险情,应急处理了震损水库等,最大限度降低了次生灾害损失;应急安置、恢复基本生活,在江苏、辽宁、天津等省市大力帮助下,建成46个城镇居民集中安置点,搭建7万余套活动板房。
暖冬行动,温馨春节,绵竹人感念祖国同胞的大爱之情,更知艰巨的灾后恢复重建,要靠自己的双手启动,美好新家园,要由自己一砖一瓦地建成。坚强与奋起,成为震后一年重建路上,绵竹人的关键词;“坚强坚定坚韧不拔,敢想敢拼敢为人先”,成为绵竹攻坚决战2009年的精神内核。把悲痛化为力量,51万绵竹人展现新时期的“绵竹精神”,笑对困难,科学重建。
援建篇:比建设家乡的标准更高
这样的景象,以前是做梦也想不到的。
来自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江苏建设者,长达三年时间向绵竹投入90亿元无私援建,自己带队伍来、自己搞管理,除了教育、卫生、福利事业等公共设施外,他们还一心想着如何增强“造血”机能,把领先发展的经验、机制、成果永久地留在绵竹土地上。
“要把地震造成的损失和影响减少到最小,把灾后重建的效应发挥到最大”,一众领导面前,汉旺镇党委书记张扬武侃侃而谈,赢得掌声一片。在他身后,是一个异地重建的汉旺新城,以及在建的无锡—汉旺工业园,那个令人伤心欲绝的汉旺,已经成为一座令人惊讶的现代化新城。
“说实话,我们在家乡修的路、盖的房子,没有绵竹的好;家乡目前的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比不上绵竹更现代、更完善;在我们心里,对绵竹人民的深切关爱,都已融入我们江苏援建者的血脉之中”,4月21日,因为过度辛劳,江苏省对口支援绵竹市灾后重建指挥部总指挥长梁学忠在介绍情况中,突然眩晕。躺在病床上,他还念念不忘地如此说。
去年8月6日,江苏省援建指挥部正式进驻绵竹。在坚持以科学发展为指导,以江苏省委书记提出的“江苏和绵竹一家人、一条心、一个目标”为行动指南,积极开展援建工作。
援建进度不断被调整,时间不断被优化、整合,江苏13个对口支援市及8个全国“百强”县或市分别援建绵竹21个乡镇。援建提速,每个工地都充满了争分夺秒的战斗气息。
实施“群众安居、就业援助、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产业振兴、智力支持”等六大工程,江苏援建方案考虑周全、设计严密,仅空运到绵竹的农村集中居住点规划图就足重7吨!
今年“5·12”一周年之际,一批江苏对口支援项目完成建设,接受全国人民的“验收”。孝德中小学连成一体,11幢教学楼、宿舍楼由高到低、由外向内,逐步降低建筑高度,犹如一艘充满着韵律的航船,跃动着青春和无邪。
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城乡住房、学校、医院、民政、文化项目成为江苏援建的“第一工程”。目前,江苏援建者正在抓紧推进第一、二批项目,并拟定了第三批项目投资计划。前三批援建项目资金已占援建总资金的86.21%。
一条仰角向上的产业曲线图,排列着绵竹沿山诸乡镇的旅游新产业——汉旺镇,打造地震遗址公园;九龙镇,布局江苏现代农业示范园,目前的500亩基地将要带动绵竹农业产业化提档升级;土门镇,现代农村集中居住点外,配套规划的3万亩大马士革玫瑰产业园已形成800亩规模,将从种植到成为玫瑰精油的全过程囊括其间,形成一二三产业互动;遵道镇,震前即是远近闻名的旅游点,结合文化重建,棚花村将年画文化与乡村旅游紧密结合,成为德阳农房重建统筹发展的一个标本,“要在全市范围内推广棚花村模式”,德阳市领导高度肯定;广济镇有千年古刹广济寺……沿山27公里文化旅游产业带,“东方阿尔卑斯”发展蓝图令人遐想无限。
“5·12”一周年之际建设报盘,江苏援建软、硬事业遍地开花——南京市主动加强与有关方面的沟通协调,项目推进成效明显;苏州市及所辖张家港、常熟、太仓、昆山、吴江市援建工作量约占江苏省援建任务的四分之一,项目推进力度大;四川极重灾区第一个新镇区异址重建规划审批并开工建设的项目,由无锡市推开;徐州、镇江、扬州、泰州完善招投标、材料采购等制度;常州、连云港市围绕推进新农村建设,农民集中居住点建设形成特色;南通市在加快项目推进同时,积极探索廉政、支教、工会、共青团等多种方式援建;盐城、淮安、宿迁等市克服财力相对薄弱等困难,勤俭节约办事;江阴、武进努力克服山区交通不便、环境恶劣、进驻较迟等不利条件,在较短时间内启动项目建设。
对口支援发展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输血”镌刻江苏烙印,“造血”更连通江苏、绵竹两地血脉。一年只是中点,“江苏风骨”正深刻改变着川西明珠的未来。
启示篇:中国式重建的绵竹样本
震后,绵竹市28个单位和部门被国家、省授予抗震救灾先进称号或记功。被列为国家级地震灾后新农村建设科技试点、国家知识产权强县试点示范市,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全国先进市。
临近“5·12”一周年之际,在热火朝天的重建中稍稍平静的绵竹,再一次强烈吸引全国乃至全球关注、关切的目光。
一年回顾,不仅是对在地震中拔节生长的绵竹精神的回访,更是对一年来启动重建的成果验收。
“在这个时候,绵竹人尤其要感恩。我们深知,凭绵竹一己之力万事难成,绵竹的重建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互助的传统美德,也体现了追求平等、富裕、科学发展的时代精神”,上任3个月,中共德阳市委常委、绵竹市委书记兰开驰如此感悟。
盘点重建项目清单、资金清单,绵竹纳入中央重建规划的项目达到1239个,中央、省、市等各级政府下拨给绵竹的资金达到402亿元,加上江苏对口支援的90亿元,投入绵竹灾后重建的资金总量近500亿元,比绵竹建县市用于建设的总和还多。
万科“捐款门”曾是去年的热点事件,自向公众宣布投入1亿元用于绵竹市遵道镇项目捐建后,万科非常低调也非常认真地兑现着承诺——2008年12月31日,因地震而中断了234天的上课铃声重新又回响在遵道学校。这也是震后首批企业捐建的永久性公共建筑。来自各界的代表,与遵道学校1300多名学生一同见证了这值得纪念的时刻。
在汉旺,香港大学深度参与重建规划,正充分调研,为汉旺镇产业发展出谋划策;在棚花村重建农户家中稍稍一问,一家慈善机构即落入耳中,这个慈善组织默默地为农户重建住房提供一定数额的资助;4月22日,法国一家医疗器械公司远渡关山,抵达遵道镇,捐赠一批医疗设备。
“外界援助十分重要,绵竹人更要自力更生,美好蓝图终究是要由自己一手绘成,这是新时期绵竹精神的重要内涵”,绵竹市市长任钊说。
500支建筑队伍、10万建筑大军,如今战斗在绵竹各个建设工地上。
这一年,绵竹人很累很艰苦,可是他们心里,满怀着新生活的希望,“明天的家乡更美好”,绵竹人深信不疑。
绵竹向祖国报告
中共绵竹市委书记兰开驰绵竹市人民政府市长任钊
在“5·12”特大地震一周年到来之际,绵竹市委、市政府向祖国报告:
一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德阳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社会各界、全国人民特别是江苏人民的大力支持下,中共绵竹市委、绵竹市人民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挺起不屈的脊梁,取得了抗震救灾斗争的重大阶段性胜利。
绵竹人民会永远铭记,江苏省委、省政府为极重灾区绵竹作出的重大决策。灾难发生后,江苏援建者第一时间赶赴绵竹重灾区,送来急需的食品、医药、棉被、帐篷等物品,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顶烈日、冒酷暑与绵竹人民同甘共苦,日夜奋战在抗灾抢险,重建家园的第一线。后又作出了一个市帮助一个受灾乡镇的决定,他们是:南京——剑南镇;无锡——汉旺镇;徐州——富新镇;常州——遵道镇;苏州——孝德镇;南通——新市镇;连云港——什地镇;淮安——玉泉镇;盐城——西南镇;扬州——九龙镇;镇江——板桥镇;泰州——拱星镇;宿州——绵远镇;江阴——清平乡;武进——金花镇;张家港——东北镇;常熟——土门镇;昆山——广济镇;太仓——齐天镇;吴江——兴隆镇。这支英雄的援建大军中,涌现出了为了灾区群众就医方便,过年不回家的心脑血管专家孔祥清;为了灾区孩子早一天上学,建好超一流坚固学校,在失去3位至亲而仍坚守岗位的苏州援建总指挥沈国芳;为了大山里的孩子,即将退休,不顾年事已高,有病缠身的江阴总工程师沈文华……江苏援建方的三万余人,在绵竹满目疮痍的大地上,用爱心和汗水,唱响了感天动地的重建之歌。他们在绵竹人民心中树起了一座永恒的丰碑。
我们会铭记,灾后恢复重建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将带领全市51万人民,发扬“坚定坚强坚韧不拔,敢想敢拼敢为人先”的新时期绵竹精神,力争在较短的时间里,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
一年来,绵竹市委、市政府按照省委提出的“两个加快”,以及“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工作目标,重树信心,艰苦奋斗,力争早日重返经济强县。现在,全市21个镇乡的学校、医院和农房重建全部开工,在“5·12”一周年时,一批项目建成竣工。到今年9月,90%的学生秋季在新学校上课;到今年年底,全市12万户20余万受灾群众的新房将建成,所有农村老百姓能在舒适、安全的新家过年、过冬。廉租房、安居房年底全面竣工,城镇居民房屋、道路、桥梁等正在加固、维修中……
绵竹的五月,到处洋溢着生命的顽强。宽敞的回澜大道鲜花盛开,昔日的生活图景又回到了老百姓的生活中。
我们相信,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领导下,我们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任何艰难困苦。我们相信,只要有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在全国人民的帮助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震后的新绵竹一定会比震前更美,绵竹人民一定会过上更加富裕美好的新生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