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十几年前的竞争格局是这样的:左边是卡特彼勒、施维茵、小松等占据90%市场份额的外资巨头;右边是徐工集团、柳工、厦工等占有市场一席之地的大型国企;民企出身的三一重工(全称“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则从零开始。然而,十几年后的今天,三一重工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混凝土机械制造基地,占有近60%的国内市场份额,实现了进口替代,成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里利润最高、市值最大的上市公司。
1994年,当三一重工初探工程机械行业时,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展路径无非是以下两种:斥巨资引进跨国公司和国内企业的技术,走引进、消化、吸收的路子;与国外企业合资,以市场换技术。对于三一重工而言,这两条路都走不通:购买技术,一是缺乏资金,二是欧美的行业巨头对输出技术设置壁垒;合资之路,根本就不入国外企业的“法眼”。
“与其引进技术跟在人家后面亦步亦趋,沦为‘生产车间’,不如另辟蹊径,以自我创新掌握发展主动权。”以梁稳根为首的三一重工,之所以敢于选择自主创新的路径,是基于对行业格局和竞争因素的理解。工程机械市场的客户是各种类型的建筑建设公司,工程机械的特点导致客户注重的是产品的质量、技术,又因为工期的限制,所以对服务的及时性、完备性要求较高,而对价格敏感性要求不高。国外产品的技术虽然比国内先进,质量较好,有实力的客户首选国外品牌,但客户对国外品牌的服务能否及时并不放心,因为国外品牌的服务一般通过经销商提供,但国内经销商体系不完备,经销商实力难以达到客户需要。因此,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成功关键因素是技术、质量和服务。
就企业而言,敢于并且能够实现技术突破,具备核心技术和优质服务,是其实现发展的关键因素。三一重工虽然从零开始进入工程机械行业,但是具备天然优势:我国有大批机械相关专业人才,三一重工在发展伊始便请到了液压专家易小刚,他在三一重工日后的发展历程中充当了技术的急先锋和开拓者;正因为对工程机械技术一知半解,不知道该行业有很高
的技术门槛,所以敢于创新,敢于打破引进、消化、吸收的“路径依赖症”。敢于创新、拥有核心技术人才,是三一重工实现成长的关键因素。
三一敢于打破传统的“路径依赖症”,并以非常规的技术创新路线作为进军工程机械行业的战略支点——抛开常规的模仿国外产品设计的路径,从零开始用通用的机械原理来做研发,通过“忘却国外技术”建立了一套自主技术,迅速实现了技术突破。
三一重工不仅建立了自己的技术壁垒,还充分发挥技术上的后发优势,以技术创新来撬动服务战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三一重工的成功告诉我们,技术壁垒是纸老虎。不走寻常技术路线的三一,在突破技术壁垒之后,撬动了高品质的产品和高质量的服务,实现了产品价值增值,进而带来了高价格的回报,形成了高溢价效应。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