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提高个税起征点 工薪阶层所交税额占50%

慧聪工程机械网   2009-06-18 14:56   来源:慧聪工程机械网

编者按:有关个税起征点提高的呼声一直不断,6月18日官方发布的数据显示,工薪阶层作为社会的主要群体,构成了个人所得税的最大税源。这明显违背了个税设立的初衷。政府之所以征收个税,很大一部分是为了改善贫富差距

编者按:有关个税起征点提高的呼声一直不断,6月18日官方发布的数据显示,工薪阶层作为社会的主要群体,构成了个人所得税的最大税源。这明显违背了个税设立的初衷。政府之所以征收个税,很大一部分是为了改善贫富差距,即“劫富济贫”。而目前中国的现状却是:工薪阶层占去个税的半壁江山,说明个税征收体系有了问题。让高收入者多交税,本是个税的出发点。财政部门与税务部门不应抱着有问题的个税制度任其继续占工薪阶层的便宜。

据本网18日报道:财政部昨天发布《我国个人所得税基本情况》报告,首度正面回应“个税起征点是否应该上调”争议:大幅提高起征点后,高收入群体受惠多,低收入群体的利益反而会受损。不过,这份报告透露,根据经济发展情况、居民消费支出、市场物价水平等变化情况,今后个税起征点还将适时作出调整。

不提高个税起征点 工薪阶层所交税额占50%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中国政府网终于发布的来自财政部的有关数据,用事实说话,告诉我们为何不能轻易提高个税起征点。

“从分项目收入看,近年来工薪所得项目个人所得税收入占个人所得税总收入的比重约为50%左右。据统计,2008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工薪收入所占比重达71.6%。因此,工薪阶层作为社会的主要群体(在国外包括发达国家也是如此),构成了个人所得税的最大税源。”

这说明了什么?说明社会的主要群体,是靠工薪收入为生的。此前也有数据表明,人数占八成的工薪阶层,只占有二成不到的社会财富。工薪收入所占比重达71.6%的劳动人民,个税占了50%,占有社会财富八成的富人阶层,纳的个税与他们的收入显然是不成比例的。

相关阅读:

大幅提高个税起征点 算算是有利还是有弊?

“依法纳税,人人有责”,经过多年的发展实践,已经深入人心。而17日财政部公布的《我国个人所得税基本情况》指出,要在适当时候大幅度提高个税起征点,这将对普通居民的纳税情况产生怎样的影响,对低收入群体而言,是利是弊?这笔帐该如何算呢?【全文】

大幅提高个税起征点 算算是有利还是有弊?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个税搜括的是血汗钱,让谁脸红?显然,个税制度出了问题。

财政部说,如果目前大幅提高费用扣除标准,受惠多的也是高收入者,中等收入者得益少。有例为证:比如将扣除标准提高至3000元/月,月薪为5000元的纳税人税负只能减少100元/月,而月薪为10万元的纳税人税负减少350元/月;将扣除标准提高至5000元/月,月薪为5000元的纳税人受惠175元/月,而月薪为10万元的纳税人受惠1050元/月。

所以,费用扣除标准提高后,困难群体和低收入者不仅不能得益,反而成为利益受到影响的主要群体。

如果真的这样,更只能说明计税方式有问题。问题在哪?财政部的数据也给出了答案:工资、薪金所得适用5%~45%的九级超额累进税率;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承租经营所得,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投资者的生产经营所得,适用5%~35%的五级超额累进税率。

如果扣除额提高过多,高收入者交税大量减少,说明这个税率有问题。同样,工薪阶层占去个税的半壁江山,对上班族形成雁过拔毛之势,也说明个税征收体系有问题。

个人所得税是调节收入分配的主要税种,征收的收入主要用于补助弱势群体等。如果征收的现实是,穷人出血多,富人出血少,个税征收的结果与调节收入的初衷背道而驰,就要考虑调整征收制度了。

让高收入者多交税,本是个税的出发点。假如扣除额提高过多,高收入者交税大量减少。这不是拒绝提高扣除额的理由,要反思的是如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并如何想办法避免这种情况,能不能提高扣除额,让中低收入受惠,又让高收入者能多交点税?财政部门与税务部门应从这方面思考个税设计,而不是抱着有问题的个税制度任其继续占工薪阶层的便宜。

免责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同时本网原创文章,欢迎您转载并标明出处,谢谢!

热门产品(点击查询产品底价)

整机专区

  • 挖掘机械
  • 铲土运输
  • 起重机械
  • 混凝土
  • 压实机械
  • 路面机械
  • 桩工机械
  • 工业车辆
  • 高空作业
  • 凿岩机械
  • 掘进机械
  • 农业机械

工程机械内幕
实时掌控行业大事小情

机主邦
机主邦 帮机主 让机主不孤单

慧聪商情电子刊
直达商家商机无限

工程机械品牌关注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