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展馆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中国红”远看一致,但深浅其实分三种,高度越高,红色越深。
■因为中国馆层层向外的特殊结构,安装难度很大,所以安装一块“中国红”,需要4人合力配合。
昌先童,这个26岁施工队队长有着一张娃娃脸,看上去像一个腼腆的大男孩。
他递过来一顶安全帽,带着记者进入中国馆工地。
远眺时认为中国馆并不是很大,然而站在中国馆的底部仰视,就感觉自己真的很小。“怎么样,站在这里感觉不一样吧,”昌先童一边领着记者从中国馆的底部大堂穿过,一边不忘打趣道,“现在天天从这里穿过几次,明年世博会,我一定回来,闭着眼睛还能认识路!”
四人合力才能安好一块“中国红”
中国馆的东面是昌先童的施工队负责的工作面。“我们每天至少要完成51块‘中国红’铝板和20块玻璃的安装,”昌先童指着几名工人正在加工的铝板,“你抬头看觉得这铝板不大,其实它宽1.35米、长2.7米,在上面安装一块铝板要4个人一起操作,非常麻烦。”他还告诉记者,铝板上的“中国红”是不一样的,按红色深浅分为三种,高度越高,“中国红”就越深。“你在中国馆下面看,是分不出来的。把三种红色的铝板放到一起,你就知道三种红色还是挺不一样的。”
周国荣是中国馆“中国红”安装项目的负责人。周国荣向记者详细介绍了项目施工的特殊困难,因为中国馆呈漏斗形,上层建筑层层向外出挑,所以安装难度很大。
向小水是昌先童队里的安装工人,刚刚20岁,脸上的青春痘还没有消褪。年龄不大,可他却是安装“中国红”铝板的一把好手。“我们用吸盘把吊上来的铝板吸到身边,四个人一人抓住一个角,慢慢地把铝板挪到安装的地方,”向小水边说边比划着,“接着把铝板卡进安装槽里,再进行固定。这活说起来容易,可4个人在中国馆上面要配合好才行。”“每个人身上有2根安全带,一根系在头顶的横索上,一根系在身旁的横索上。”向小水告诉记者,虽然移动起来比较困难,可为了安全,没人嫌麻烦。
安装困难并不是唯一的问题。“我们是今年5月25日开工,两个月左右的时间要完成6万平方米面积的安装,工程进度非常紧张。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外,这种进度都是史无前例的。”周国荣向记者介绍道。
为“中国红”,退休后“重出江湖”
“听说开世博会的时候,要来好多老外,也会造很多精彩的展馆,”向小水整天在中国馆上安装“中国红”,他对中国馆充满信心,“其他展馆我没见过,但自己装的还不知道?中国馆肯定很棒!”
谈到对世博的认识,昌先童似乎有些不好意思:“我和队里的工友说,上海世博会和北京奥运会差不多,都是中国的大事!他们一听这个就明白了,都感到比较自豪,干起活来手里也更有劲了。”
同样自豪的还有周国荣。刚从国外回来,他就被任命为“中国红”安装项目的负责人。他告诉记者:“我今年61岁,本该退休了,可‘中国红’这个项目太重要了,公司交给别人负责不放心,就把我又返聘回来负责这个项目。没赶上奥运,可赶上了世博会,我很高兴。”
“工程进度非常紧张,我恨不得一天能有48个小时。我现在天天守在这里,根本离不开身。”一谈到工作,周国荣的额头立刻紧皱起来,仿佛上面写着一个“忙”字,“前些天我女儿留学回国,到上海来看我。我只是陪她吃了一顿午饭,吃完饭就赶回工地。”
“想老婆孩子时就上网视频聊天。”谈到家,昌先童却不自觉地低下了头,眼神不断闪烁,“自从我18岁离家出来打工后,每年就过年的时候回老家住上半个月。8年了,总共就在家待了一百多天。”
“出门在外,特别想家,总担心父母的身体好不好,想着爸能少抽点烟,妈能少干点活,多歇歇。除了父母,我最想的当然是我的妻子和孩子了。”昌先童笑着掏出手机给记者看他孩子的照片。
昌先童是去年结的婚,孩子刚满一岁。“特别想老婆孩子的时候,就等着哪天晚上不加班,去网吧和老婆视频聊天。”昌先童说到这的时候,兴奋得双脚不停在地上来回搓着,“我老婆会抱着儿子给我看。”“我还告诉她我现在上海,在造世博会的中国馆。她问我世博会是什么,我也说不太清楚,只能先上网查了查,再去和她说。结果她吵着明年也要带着宝宝来世博会!”
“有机会的话,我想陪我女儿来逛逛世博会,算是对她的一种补偿吧……”“明年世博会开幕的时候,我一定带着老婆儿子来看看这里……”相信明年的现在,一定有很多人,和周国荣、昌先童这样的世博建设者一样,带着家人,伴着欢笑,共享世博。
[记者手记]
干活特别累,饭吃少了没劲
来到食堂的时候正赶上饭点,大批的施工人员向食堂涌去。“中国馆工地上有三个食堂,这是最大的一个。”昌先童一边介绍,一边带着记者挤了进去。
“我们一天的伙食补贴是12元,想吃多少随你,大部分工友都是一荤一素一汤。”昌先童正说着,一个工友打完饭从记者面前走过,左手的白瓷饭盆里装着三块大“白米饭方砖”,少说也有6两!注意到记者诧异的眼神,昌先童有点不好意思,笑着说:“我们都吃这么多。在工地上干活特别累,饭吃少了干活没劲。”
走进施工人员的宿舍区,很多工友端着饭盆大口大口地吃着。记者跟在昌先童身后,一边走着,一边接受工友们的“注目礼”。大多数工友用好奇的眼光打量了记者两眼后,就继续闷头吃饭。“你要是去工地上干一天活,我保证你比他们还饿!”昌先童轻松地打趣记者。
一进工友的宿舍,就看见两台吊扇呼呼地转着。“天气热了,单位给每个宿舍装了2台风扇,晚上睡觉舒服多了,”昌先童拉起了躺在床上看书的一个年轻人,“他叫赵建,是我队里的人。”记者注意看了看他手中的书,是金庸的《射雕英雄传》。赵建赶忙把书藏到身后,向记者不好意思地笑笑,仿佛手里拿的不是小说,而是不能让别人看见的情书。
赵建喜欢看书,每天吃完晚饭冲完澡之后,他都会躲在蚊帐里安静地看他的书。其他工友有的下象棋,有的打扑克,但大多数人还是选择舒服地躺在床上开“卧谈会”。他们什么都聊,一天的工作、身边的趣事、家乡的情况、父母的健康、妻子的贤惠、小孩的调皮……“我们有时候也会聊到世博会,都想着最好明年世博的时候,能回到这来转一转。”说到这,赵建的眼睛亮亮的,透露着兴奋和向往。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