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舆论作用、示范作用和带头作用,给中国经济的平衡带来了很大干扰,专家认为,金融危机中,美国受的是轻伤,中国受的是内伤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张皓雯发自北京“攒钱”一直是小薛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每个月工资到手,将一部分存到银行是一定要做的事。
其实她并不算节俭,但要是遇到旅游等家庭大宗开支,她通常都要反复考虑,可去可不去,可买可不买的,都会坚决放弃。
“结婚前,我经常担心,失业了怎么办,生病了怎么办,或者是其他意外的突发事件发生了怎么办?现在,我还要担心,宝宝生病了怎么办?我能不能让他上个好一点的幼儿园?”小薛说,这些都是她必须攒钱的原因。慢慢她发现,身边的人都有类似的顾虑,大家还经常讨论怎么存钱利率高,什么投资既风险小又收益高。
虽然社保医保等等社会保障体系正在逐渐完善,但是仍不足以让小薛抛却这么多顾虑。“有时候我很羡慕美国人,可以没有这些后顾之忧。”
小薛说这番话的时候,却不知道,大洋彼岸的美国人,正望眼欲穿地等着从中国的经济复苏计划中分一杯羹。中国成了他们经常谈论的话题,也成了经济界人士研究的对象。心急的美国投资者甚至想立刻抛掉美国股票,直接购买中国的股票。
金融危机已经过去一年了,中国经济仍然被世界各国赋予了太多的希望,而内需不足的发展短板,却没有实质性的改善。
盛赞VS泼冷水
“这一年,中国在G20、东亚会议、金砖四国的会议等国际组织的地位有明显提升。”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教授刘江永说,这些都源于中国经济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小,“中国扩大内需,对其他国家意味着扩大外需”。
本报驻纽约记者介绍,自打中国出台了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他在纽交所接触的交易员就经常谈论中国。他们希望中国的经济复苏能给美国带来切实的利益。
世界对中国的期望从各国媒体的报道中可以充分地反映出来。本报的驻外记者们的感觉尤其明显,从去年年底开始,发达国家的主流媒体上,中国就成了经常被谈论的对象。无论是每个月的经济数据出台,还是股市有什么风吹草动,亦或是经济政策的变化,都会引起外电的密集报道。外电还经常从中国的一些决策部门,诸如央行的一些不起眼的措施上,推测中国的经济政策是否会出现大的转向。
而诸如“中国是世界经济恢复的引擎”,“中国如果出现问题,将给世界经济复苏蒙上阴影”之类的话,经常出现在各种报道中。对于中国经济刺激计划、中国经济前景的溢美之词更是多如牛毛。
在以“重振增长”为主题的2009年夏季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中国经济的良好增长预期,甚至成为了与会者积极看待全球经济前景的重要依据。
不过,与外面的赞扬和期待相反,这一年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中国经济专家和学者经常对中国经济“泼冷水”。
“中国的实体经济并未有明显好转,现在的增长更多是因为年初经济刺激计划的大规模投入。”近期,几位专家在分析中国经济形势时都表达了这样的观点。
夏季达沃斯的两种表象
这种明显相反的表现,在2009年夏季达沃斯经济论坛上表现更为明显。
大连之行,国外的专家、企业家或者是政界人士,无不盛赞中国取得的成绩。论坛上,以“中国国内经济增长对全球的影响”为主题的会议极受关注,千人会场挤得满满当当。
美国居民消费能力在金融危机中的降低,令美国经济对于全球经济的重要性大大降低。苏黎世金融服务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詹姆斯·施洛说,与此同时,全球经济整体格局与各经济体地位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其中较为显著的是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论坛发布的《2009-2010全球竞争力报告》也被多家媒体报道,报告显示,中国在全球经济体中的总体竞争力排名首次跻身全球前30位,并继续领跑“金砖四国”。
但与此同时,中国的专家、官员和学者却更多地在说问题。经济结构仍需调整、内需不足、社会保障不够、流动性过多、产业过剩等等问题,被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方式表述着。
给瘸腿下药方
“在这次危机中,美国受的是轻伤,欧洲受的是重伤,中国受的是内伤。”中国国际经济关系学会常务理事谭雅玲表示。
谭雅玲认为,经济发展的三架马车——出口、投资和消费方面,中国和美国面对的现实是有差别的。但是,美国的舆论作用、示范作用和带头作用,给中国这三架马车的平衡带来了很大的干扰。而美国反而是趁着危机正在进行着产业结构调整,把支柱产业从制造、汽车和房地产调整为新能源、金融和高科技。
另一位专家告诉记者,中国本应该扩大内需,让民众敢于消费,把三架马车中的消费短板补齐。但是在调整的过程中,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经济刺激计划很大一部分仍然投入到那种高耗能的产业中去。像钢铁,现在已经出现过剩。等于说,金融危机冲击了中国的调整步伐。
不过,已有专家透露,针对三驾马车严重瘸腿的现状,下一步的政策在大方向不变的前提下,细节上肯定会有所调整。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