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世界第四风电大国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跑马圈地”、“重复建设”、“产能过剩”、“洗牌在即”……近段时间这些词语不时充斥在我们耳边,风电产业“一路狂奔”,完全可以以“一日行万里”来形容。商业的一个最基本逻辑就是,投资风电场,获得回报,再刺激对风电设备的巨大需求。而现在的风电行业是,投资风电场,没有回报甚至赔钱,但还是有人投资,而对风电设备的巨大需求也就存在。市场在机会在,机会在竞争就在,竞争在就无从逃避“大浪淘沙,适者生存”的自然规律。
当前1/3的风机在晒太阳,因为并网问题没有解决。风机制造行业进入门槛低,70多家整机制造企业80%都是简单的组装厂。从上游的零部件企业买入叶片、发电机、齿轮箱等,组装出售,各种规格都有,为并网造成困难。几个月前某风机制造企业新装的风机从空中摔落损毁。鱼龙混杂的市场该到整顿洗礼的时候了。
政策越来越规范,标准出台的需求越来越紧迫,竞争越来越激烈,度过爆发性增长的黄金岁月,后“黄金时代”的风电产业将会如何正常发展?什么样的企业具备什么样的核心技术才是这个产业中的“适者”,诸多的风电设备企业如何规避这次风雨的洗礼,不被淘汰出局?
在目前这种情况下大概会有多少企业出局?我归纳了一下,导致这些企业出局的致死硬伤大概有以下十种:一是技术路线错误,目前我国大多数整机制造厂家走的是购买国外许可证在国内进行组装生产的技术路线,很多企业在选择引进技术时饥不择食,加之对风电设备缺少最基本的优劣判断能力,导致在引进技术时就为日后丧失竞争能力而埋下了伏笔。须知,如果企业发展的技术路线存在错误,其结果是规模越大、速度越快、资金越多,损失就越惨烈,最终错死。
二是没有掌握核心技术,目前虽然大多数风机零部件基本实现了国产化,但这并不等于风电设备整机企业具有了核心技术能力,在风机整机的研发和设计上,我国大多数厂家并没有掌握关键的核心技术,因为核心技术的缺失,关键零部件技术大多掌握在国内外其他企业的手中,没有关键零部件的定价权和掌控权,很多企业还要交纳不菲的许可证使用费,且被国外出让方限定了狭小的销售范围,无法走向国际市场,无法自主改善产品质量和升级换代,供货时间和周期无法保障,导致这些厂家被困死。
三是国内风电设备企业人力资源缺乏严重,企业缺少风电设备研发制造的专业人才,没有高水平的人才便不可能有正确的技术路线,不可能掌握核心技术,更不可能有自主创新能力。而要想驾驭兆瓦级以上风力发电机组这种既复杂又严谨的高技术大型机器设备,没有一批在机电领域摸爬滚打几十年且掌握丰富的经验和有着精深磨练的工程技术专家团队,必将被憋死。
四是产品质量不过硬,如果企业的风电设备不注重质量或者不能控制质量,必将会付出惨痛的代价,仅巨额赔偿及善后处理足以导致这部分企业赔死。
五是售后服务跟不上,安装在风场的风机频频出现故障时,不但不能发电,还会给电网造成危害。试想一下哪个风电场业主会容忍呢?据了解,就目前国内外风电设备企业的售后服务体系来说,有的客户意见很大,而不能进行限时有效的售后服务,不能兑现承诺势必会被风电场业主摒弃而骂死。
六是供应链不通畅,风力发电装备制造要有完整的供应链,成功与否在某些方面决定于供应链是否成功,由于零部件涉及门类广,体积和重量大,制造工艺复杂,生产周期长,而且价格高,库存少,所以对于风力发电装备整机制造企业来讲,构建有效的供应链系统是按时保质保量交货的基本条件,否则便会因供应链断裂而被卡死。
七是资本资金溃乏,风力发电设备制造是一个很大的制造体系,不仅需要技术、人才等软件,硬件设施更需要宽阔的场地、大面积现代化厂房以及大量复杂设备,而投资这样一个项目,没有雄厚的资金是难以支撑的,更不用说企业需要扩大规模,持续改进,后续资金是不竭的动力,如果没有强大的资金投入,势必会因资金断档而枯死。
八是市场开拓相对困难,虽然国家大力发展风电事业,但是风电场的巨额投入将使业主越来越理智,这种理智会体现在对风电设备的选择上,如果风电设备不能令风场业主信任,那么这些设备将不会有市场,假如在强手如林的市场竞争中无法取胜,势必会被同行业挤死。
九是盲目上马,对以上瓶颈和困难评估不足,盲目进入,势必会处处碰壁,最终碰死。
十是既不知已,也不知彼,未入行业,先失信心,这样的企业往往是不等踏上风电设备制造行业的门槛,门外便被吓死。
以上说了一些苦话,给热火朝天的风电设备业者泼了一点冷水,但凡事预则立,不予则废。做企业要先保不死,再求做强,后求做大,持续做久。但愿所有风电设备企业能避开瓶颈,顺利发展。
大量风电的接入确实改变了原有电网的布局,也可能会对电网的稳定运行造成影网提供稳定可靠的电能,可能导致电网不稳定,最终导致了风电输送调度困难的局面。我想只要使用高可靠性、高质量的风电设备,使之能完全适应电网运行的需求,加强国家智能电网的建设,那么风电并网困难将会解决。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