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针对今年两会热点话题,中国之声观察员白中华做如下点评。
白中华:去年和今年,国家批准了十多个区域发展规划,批复的数量几乎是过去4年的总和。出现如此多的区域规划,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拉动内需的需要,其根本目标是要真正实现产业模式扭转,催生经济内生性的增长动力。另外一个原因是为了缩小地域之间的差别。
生产、消费,出口,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收益;低能耗、节能环保的产业发展;提升技术,产业结构调整,我们要改变只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要实现三者平衡发展。消费上,关注民生,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即要数量又要质量效益型。
区域规划是个很好抓手,地方主动性、积极性,利用中央给的政策,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加快发展经济。饱子成本比较高,技术含量也低。
我国区域经济细化的需要。地区发展不平衡,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出台了不少区域规划,但都是带有全国性,不够细化。不管最早是4个经济特区,还是后来沿海14个城市。国家一度集中力量,重点落在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的建设上。其间,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崛起等国家战略先后提出,这种总体上的决策安排,覆盖了几乎所有国土面积,东中西经济呈现阶梯状排列。
但是,这样的全覆盖式的规划,还是粗线条的,在微观的制度安排上落实到位不容易。所以进行了细化,突出关键点,以点带面,盘活全国经济版图。从南到北、由东向西、从沿海到内地,中国区域经济已呈现多极发展、齐头并进的态势。
也有人说,你有我有全都有,区域规划遍地开花等于没有规划“如只靠国家投资,国家肯定没那么多钱支持如此多规划,你有我有全都有,但干的事不一样,它强调的是区域之间错位竞争,突出特色,布局“十二五”规划的需要,目的是,在以大城市为中心,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在这样大背景下,必须先搞大规划,然后在搞小规划,最后是“十二五”规划,这样才有可行性,操作性才会强。每个规划都没有硬指标,没有具体的时间表,突出指导性的,大方向,没有要求具体的指标,不是计划经济时代的规划,要求生产多少粮食、钢铁。现在的区域规划是如何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