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铁矿石长协基准价格谈判机制在运行了40多年后,目前已真正走到了“十字路口”。3月30日,主流矿商之一的必和必拓公司发布正式消息,“主旨”是以相对“短期”的定价方式取代以往的年度定价。当天下午,从主持中方谈判的宝钢集团负责人处独家获悉,中国钢厂与矿商的谈判“还没有出结果”。
3月30日,全球“三大矿”之一的必和必拓公司正式发布“铁矿石谈判声明”,宣布已和亚洲许多客户“以到岸价并在更为短期的价格基础上达成了铁矿石协议”,从而取代以往的年度价格合同。所达成的协议量占公司销售的绝大部分。
必和必拓公司强调,这一结构性的变化与这家公司“实现市场价格”的主张是一致的。
“三大矿”中另一矿业巨头巴西淡水河谷公司的总裁罗热·阿格内利29日也发表谈话说,公司今年将推出新的铁矿石定价机制。淡水河谷主张实行季度调价合同,将铁矿石的购买协议签署周期从以前的一年一次改为每个季度一次,以便更好地跟随现货市场价格变动。
对于这一定价变化,阿格内利的“解释”是:去年淡水河谷公司压力很大,因为长期合同本来应该是安全的,但很多客户以市场发生变化为借口,随意违背合同,“所以,现在轮到我们说市场发生了变化。”
淡水河谷公司23日已在其官方网站上发布声明称,公司已开始实施新的市场策略。其中,对于铁矿石的定价将采用更加灵活的机制。这种更灵活的定价机制完全适用于淡水河谷公司在不同地域内针对不同的市场和客户给出相适应的价格。
此前,中国工信部和商务部人士都表示,希望继续坚持长协定价机制,矿商应与中国钢铁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记者30日下午获悉中国钢厂与矿商的价格谈判尚没有最终结果。有外电称,日本钢厂已与淡水河谷公司就铁矿石季度定价达成协议,涨幅接近1倍。但到30日傍晚为止并未获得证实。
由于全球铁矿石市场最近8年多来变化剧烈,有关其维持了40多年的传统定价机制的争论越演越烈,突出表现在“每年长协价格谈判”对抗性的上升。“谈判一年比一年拖得长,甚至去年中国钢厂与三大矿的谈判无果而终。争议的能量已经过了多年的积累。”此间钢铁资讯机构“我的钢铁”首席分析师贾良群说。
有长期追踪矿价谈判的业内人士说,全球铁矿石市场在2002年之前长期保持平稳,相当一段时间还是“买方市场”。但2002年之后,随着中国钢铁业的高速发展,其对进口铁矿石的需求大增,在长协矿市场之外“派生”出一个规模日益庞大的现货矿市场。两个市场间明显的“价差”就是最近8年多以来矿价谈判的主要“争议点”所在。三大矿认为在这个“价差”中自己“吃亏”了,而中方认为无序但价高的现货矿市场中充满了“不真实的需求”。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定价机制的变化可能与市场格局的“过渡性质”有关,等到“新的平衡”到来后,定价机制肯定会“理性回归”。贾良群说,中国钢铁业的真正快速发展期,其实还不到10年的时间,产业经验积累的空间还很大。待产业优化的“蜕变”过程展开后,其产业链的稳定格局肯定会建立起来。
宝钢集团董事长徐乐江最近在一个论坛上说,中长期看,中国钢铁产业将进入低速增长时代。与之相应,短期内中国钢铁原料海运需求将从强劲增长转向低速增长;从中长期来看,中国钢铁原料海运需求将趋向于稳定。从铁矿石进口来源看,目前中国进口铁矿石来源国已发展到了40多个国家,每年进口的铁矿石中有8000万吨属权益矿,中国钢铁企业参与合作的海外铁矿资源量已达每年1.9亿吨,中国钢铁原料多元化供应雏形逐步呈现。钢铁原料需求格局从分散到集中的转变也在推进中。
徐乐江说,未来在对钢铁原料海运需求低速增长甚至是趋向于稳定的背景下,随着供应格局从垄断到多元的转变,需求格局从分散到集中的转变,中国钢企将继续追求以长协为主的采购模式、增加长协需求比重,构建长期稳定的航运保障将成为一种趋势。
当然,一旦现阶段矿价定价机制趋向“短期化”,对中国主流钢厂的冲击是不容忽视的,不仅原料成本短期内会快速上升,而且运营、采购等生产机制也将全面调整。联合金属网铁矿石分析师胡凯说,比成本上升更可关注的是,要防止铁矿石市场进一步的“投机化”,尽量阻隔“指数交易”、掉期合约等衍生品领域对市场的影响。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