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随着资源的日益枯竭和环境污染的加剧,与制造新品相比可节能60%、节材70%、几乎不产生固体废物、大气污染物排放量降低80%以上的再制造产业,正适应循环经济发展的需要,成为前景可观的新兴产业。前不久,国家发改委等11部门联合发文进一步推进再制造产业发展,这无疑为该产业吹响了新一轮大发展的号角。
原材料不是传统的零部件,而是一台台已经使用过的发动机。进入生产线之前还是布满油渍、破旧不堪,出来时却已是光鲜铮亮,宛如新机。这就是再制造的独特魅力。
企业:得到品质保证
2008年3月21日,我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工作正式启动,国家发改委确定了14家企业开展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的试点工作。其中包括中国一汽、安徽江淮、奇瑞3家整车生产企业以及济南复强、潍柴、玉柴等11家零部件再制造试点企业。
作为中国再制造工业的开拓者和推广者,这14家企业在迎来新机遇的同时,也肩负起“第一个吃螃蟹”的责任。
潍柴动力再制造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日常使用中,发动机每一个部件的损耗其实是不一样的,这就造成一台发动机有的部分容易磨损、使用寿命短;有的地方不易磨损、使用寿命长。他对记者说,一台发动机不能使用,往往只是部分零件出了问题,而很多部件还依然能够正常使用。再制造技术的应用,为增加那些不易磨损部件的重复使用率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出路。
中国一汽集团一位高级工程师也向记者表示,再制造毕竟是一门新技术,一些技术难点的攻克仍存在很大障碍。回收的发动机每一台都不一样,但最终出厂的时候,质量要求却都是一样的。打个比方说,如果传统制造业将原材料到整机的过程看作是从零开始,最终变成一的话,那么再制造则是从零点几开始,最终到一的过程。由于其原材料的不统一性,具体从零点几到一就有太多变数和不确定性,这也对再制造技术提出了新的考验和更高要求。
但与普通的大修技术相比,发动机的再制造的确使产品质量有了切实保证。他进一步分析说,再制造企业是将旧发动机完全拆解到单一零件,对所有零件进行分拆、测量,再经过专用设备清洗、检测,对失效零件进行再加工或替换,这样就保证了零件的尺寸精度和位置精度。反观普通的大修技术,仅对旧发动机失效部位进行拆解,只更换磨损件及故障件,隐含的质量问题得不到根本排除,且其清洗和加工设备简陋,产品质量性能难以保障。
据透露,2009年1月开始批量投产的潍柴再制造公司,去年全年共生产再制造发动机1679台,实现销售收入3097万元。自去年6月销售出第一批再制造发动机开始,公司建立了质量跟踪体系,根据目前的反馈情况,再制造发动机还未出现任何问题。
市场:拥有海量需求
根据潍柴动力生产实践得出的数据,生产1万台再制造发动机的回收附加值接近3.6亿元,可节电1450万度。此外,与回炉再制造新品相比,再制造可节能60%,降低大气污染物排放80%,节能减排效果明显。
北京交通大学教授王太勇告诉记者,当下,越来越多的发动机正在或已经进入大修期,发动机的维修服务压力与日俱增。而广大用户因为发动机大修时间长、维修质量差等因素,迫切需要一种高品质、低价格的产品来取代大修,这就为再制造产品的推出提供了一个相当大的潜在需求空间。潍柴再制造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今年1月至5月,潍柴已经累计生产再制造发动机420台。现在,生产逐月增长,整个市场呈现出供不应求的良好局面。面对广阔的发展前景,潍柴再制造更是定下了宏伟目标:明年1万台,2020年达到10万台。再制造已经成为被普遍看好的新经济增长点。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晏一平预测,到2015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将达到2200万辆,汽车保有量将达到1.34亿辆。到2020年,汽车产销量将达到2500万-3000万辆,汽车保有量将超过2亿辆。同时,汽车的备件需求量也十分巨大,以2015年为例,备件需求将达到5100亿元,若5%采用再制造件,需求也将达到255亿元。这些都说明,再制造面临一个海量的市场需求。
政府:在资金、项目上给予必要的支持
再制造工程已经在工业发达国家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我国对废旧物资的再生利用也是极为重视,并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各个时期都制订了相应的规划。但王太勇也坦言,由于再制造产业在我国发展时间较短,相关配套法律法规不够健全,使得产业发展遭遇了不少现实尴尬。
“比如再制造对象属旧件回收,没有增值税收据,不能享受增值税抵扣政策,再制造企业也不享受增值税减免政策,这给企业发展带来较大的阻碍。”王太勇还表示,随着再制造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应用,我国再制造的相关标准制定工作也需尽快提上议事日程。
从技术进展来看,目前我国本土企业在技术上还缺少成熟的应用标准。从进厂对车辆的严格检验到标准分解,再到循环制造等一些成型的流程技术,在国内进展仍处于初始阶段,目前仅停留在少数企业的试点阶段,这就使得再制造技术在市场上大规模推广受阻。
为改变这种状况,此次国家发改委等11部门发布的通知专门明确,将在政策支持方面研究有关的财税政策,在资金、项目上给予再制造必要的支持。
王太勇指出,再制造业作为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其经济效益已日渐凸显。未来汽车再制造业产值估计将高达2000亿元。财税优惠政策若能惠及再制造企业,相信如此巨大的市场需求加之再制造产品本身的诱人品质,再制造产业,将会成为循环经济发展中一颗冉冉升起的节能新星。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