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地进退
过去一年,是全球工程机械产业在冰面上踉跄行走的一年。
受世界市场需求骤减影响,全球工程机械TOP50陷入了历史冰点。全年,50强企业销售额仅为1131.13亿美元,较上一年陡降30.20%。比销售额指标更加触目惊心的,是企业的利润水平。
全年50强企业的营业利润由上年的125.82亿美元,俯冲至-2.29亿美元,跌幅达到101.82%。
跌宕的时势,不仅激化了企业间的竞争,更放大了各自的进退步幅。
对产业中绝对的“带头大哥”卡特彼勒而言,2009年绝对是晦暗的一年。在经历了2008年的增长放缓后,2009年,这家巨头又陷入了沉重的下滑之中。全年,卡特彼勒工程机械业务销售收入仅为181.48亿美元,较上年下滑42.94%。与卡特彼勒一样,排在第2位的小松制作所,看起来也不怎么乐观。虽然势头不错的亚洲市场为小松全球发展扳回几分,但无奈于大环境的低徊,2009年小松的销售额仍减少28.49%。
比前两位大佬的“挣扎自救”更让行业震骇的是,在金融危机肆虐的2009年,曾经把持全球产业“探花”位置久已的特雷克斯,在剥离了矿山设备业务后,销售额猛然缩水至40.43亿美元;而之前排名第4位的日立建机,终于在这年凭借59.82亿美元的销售额,反超特雷克斯,顺利将全球第三大企业的爵号挑落怀中。
当然,全球范围内,忍受下滑煎熬的企业绝对不止这些巨擎。除了中国企业,来自印度的BEML,以及拥有矿山产业背景的新入榜企业—比塞洛斯外,50强中其他公司无一不或多或少地遭遇下挫。其中,下降超过50%的企业包括豪士科(JLG)、宝长年、竹内制作所、欧历胜集团、CNH和特雷克斯,其降幅分别达到63.09%、59.70%、56.79%、53.63%、52.51%和51.79%。
就在其他企业忙于通过各种方式应对“业绩俯冲”时,来自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的企业,却正在品尝着又一轮增长的赋予。过去一年间,受益于直接而干脆的经济刺激计划,以及早早启动的经济回升,中国工程机械企业无论在体量规模还是盈利水平上,都继续稳健攀升;而恰恰是这些,直接拉高了他们在全球产业中的“段位”。2009年,中国最大的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徐工集团,凭借34.85亿美元的销售收入,成为历史上首个跻身全球10强的中国企业。和徐工集团表现一样出色的,还有中联重科、三一集团、柳工和龙工等企业。在新一届榜单中,中国前5家企业的排名各自上升了6位、10位、6位、5位和9位;与此同时,本次排行榜中另一个新面孔—来自中国的福田雷沃重工,甫一进入,便以3.66亿美元的销售额位居第45位。凭借如此良好的企业级“涨势”,2010年TOP50排行榜中的“国别”榜单上,“中国”毫无悬念地超越传统工程机械产业强国—德国和瑞典,升至第三。
尽管能够从地缘因素上甄别出50强的进退与进化走向,但仅仅依赖于此,未免有失全面。事实上,在区域市场差别之外,所处领域、涉足业务的不同,也直接牵动着全球50强企业成长。
当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不断蔓延、渗透至实体经济体系后,世界范围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后基础设施建设”等工程锐减,这些都使市场对土石方设备、小型工程机械以及高空作业设备的需求难以为继。此番现实带来的结果是,在2010年TOP50“行业榜单中”,土石方设备企业与小型工程机械设备企业整体销售额下降惨烈,而紧随其后的则是前几年风头正劲的高空作业设备企业。
与这些“相对专注于某一领域”企业的“随波陷落”形成极大反差的,是那些“跨足众多板块”的综合类公司在业绩上的“坚守与自保”。尽管在综合类公司群落中,不乏有特雷克斯这样的折翼者,但他们中的大多数,比如利勃海尔、徐工集团、中联重科、三一集团、神钢、JCB等,还是成功地在2009年,以“产品多元化”为支点,缓冲甚至消解了某些传统优势领域坍塌产生的负面影响。不过,既便如此,综合类公司也还不能算作2009年低势下最亮眼的明星。比它们更让人艳羡的,是矿山设备企业在全球的“独立潮头”。尽管同样遭受“海水过顶”的危机,又经历了下游用户端资源产品市场的“一日三市”,但2009年全球TOP50中的矿山设备企业,整体业绩下滑仅为3.6%,远远低于TOP50平均水平。
似乎是在印证这一年“进进退退”的主题,在2010年TOP50排行榜上,原本多年坚挺上升的“产业集中度”也出现了松动迹象。2010年TOP50强榜单中,前三甲—卡特彼勒、小松、日立建机的集中度只有33.48%,较上年下降4.1个百分点;前5强的集中度为43.14%,下降4.4个百分点;前10强的集中度为59.75%,下降3.47个百分点;前15强的集中度为72.06%,下降2.51个百分点。
特别推荐:2010年全球工程机械50强榜単隆重揭晓
动荡下的迎与拒
后危机时代,50强企业的取舍进退。
一场始料未及的金融危机,让“复杂与扩张”看起来不再那么可行与有效。为了顺应世界范围的“低落情绪”,全球工程机械企业的行动开始整齐向更能规避风险的方向转换。除了收紧在制造体系和产能上的猛进,压制在资源摄取上的欲望外,企业将越来越多的注意力集中在更具商业本源性的环节和领域,比如成本控制、流程与业务的精简、运营协同与整合、管理升级等,并以更有价值、效用的方式,最大程度地组织和利用已有筹码,寻找重赋增长的新起点、新轨道。
最具典型意味的行动是,过去的2009年,全球工程机械巨头们,尤其是欧美企业,纷纷扬弃了“大手大脚的并购行动”,开始对前几年的收购成果,进行更为系统的疏通与融合。更有甚者一如特雷克斯,不仅中断了持续数十年、曾成就其全球三甲地位的“收购战略”,更是毅然决然地剥离了难以形成气候、发挥积极作用的业务,转身投入一场新的结构调整、竞争力重塑中。
尽管如此,但在中国—这个世界产业最坚实的支点上,国外巨头们的行动,却没有任何衰减,甚至更快于以往。2009年至今,短短一年多时间,卡特彼勒、沃尔沃建筑设备、山特维克、阿特拉斯?科普柯、小松、斗山、现代、神钢、日立等诸多企业,先后投入重金,或进一步完善在中国的业务体系,或开启全新的业务平台,或就势深掘中国研发、制造、市场等资源,将中国打造为其全球产业价值链上的绝对枢纽。
10强开门
“闯入10强”真正的题中之义,是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整体实力与操练手法上的高进。
一个时代在真正宣布开始前就已经开始。
三五年前的彼时,当中国工程机械产业在全球刚刚崭露头角,本土领军企业们便齐齐抛出了进入全球产业前10强的宏大目标。当时看来确实唐突,但经过一系列艰苦的自我进化与自我完善,倚借中国市场赋予的机遇,本土企业终于成功定鼎10强。
与这场晋身一样值得被津津乐道的是,当全球巨头们纷纷陷入下降泥淖无法自拔时,中国企业却依然自如地扮演着增长捕手的角色。在2010年TOP50中,中国企业群体整体增长高达21.68%,超过50强平均增长水平51.88个百分点。其中,堪称全球上升冠军的中联重科,业绩增长更是达到53.12%。
无论外界如何评说,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审视中国工程机械行业,便可以了解这种高速增长并非偶然。几十年来的历史中,很少有国家像中国一样具有如此爆发力;在工程机械领域,中国在规模上早已与世界身处同一量级;在产业认知、价值链、价值体系塑造和发展模式构建上,中国也正在快速靠近全球,甚至更形成了颇具“全球普适性”的竞争技能。在这些的支撑下,无论是从产业发展规律还是生产实践结果判言,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未来的前进步伐都将笃实且充满活力。
不过,千万别因此而以为今后的向上已经“胜券在握”。一方面,即使有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做保证,有十几年打拼下的经验作为“精神动力”,但2009-2010年间,中国企业的增长,仍然充斥着强烈的“机遇色彩”;另一方面,当本土企业在产业地位、个体规模上进入一个更高的平台后,机会的作用就不再那么重要,取而代之的是更见功夫的核心竞争力体系的塑造。因此,未来一段时间,如何利用好这场“机遇窗口”,如何将其中所得切实转化为企业长期发展基石,如何在一个更尖锐繁复的空间中从容开进,都将最大限度考量中国企业的智慧与悟性。
特别推荐:2010年全球工程机械50强榜単隆重揭晓
2010年全球工程机械50强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2010年全球工程机械50强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