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三角”宿命:轰鸣而来的重工业化进程

慧聪工程机械网   2010-08-30 09:17   来源:凤凰网

世界上最后一块未开垦的三角洲“黄河三角洲”,即将淹没在人类重工业化的浪潮中。

世界上最后一块未开垦的三角洲“黄河三角洲”,即将淹没在人类重工业化的浪潮中。

在这片亟待保护的土地上,原生态的自然风貌与地表之下蕴藏的大量丰富的石油、卤盐等资源同时并存——它决定了这片“处女地”的今天与未来难以逃遁的宿命:一场重化工业的洗礼正滚滚而至。

1.工业区扩容,自然保护区“调整”?

2010年夏天最热的日子里,距东营城区正北面约80多公里的渤海岸边发生了两件意味深长的事情。

一是在久别34年后,东营北部海域再次迎来滚滚黄河水,东营刁口河也重新成为黄河“实验性”出海口。

启用废弃三十余年的刁口河,原因颇为复杂。原先作为出海口时,刁口河自然保护区水草丰美,黄河泥沙冲积出的陆地肥沃,但在被弃用三十余年后,海水侵蚀、盐碱化越发严重,植物大片碱死,陆地以每年近8平方公里的速度大踏步后撤,原先林立在陆地上的采油井已淹没在一片汪洋之中。为保护这片近5万公顷的自然保护区,再次引入黄河水已是当务之急。

而令人谈之色变的黄河“摆尾”则是启用刁口河的另一个深层原因。2007年冬天,黄河水利工作人员在野外勘查时发现黄河入海口已不知何时向北移动了近3公里,从1976年一直沿用的黄河清水沟出海口在距海岸约8.7公里处改变流向,向北偏移形成新的入海河道,而在原人工开凿的入海口隆起两个十几平方公里的小岛,阻挡了河水流入莱州湾。

这是一个出人意料的发现。此前,黄河水利部门认为,延续千年的黄河“摆尾”已被有效“治愈”,但这一发现令人们意识到事情远非如此简单。

刁口河之所以作为“实验性”出海口,水利部门的设想是将它与清水沟交替成为黄河的固定出海口。上游来水大时启用清水沟,水量小时则开启刁口河闸门。

就在黄河水利部门紧张试验黄河交替入海方案一个月后,7月22日,与刁口河4.85万公顷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相邻的东营港迎来开港以来第一艘4.5万吨油轮——这不仅意味着“立体交通”时代即将全面登陆黄三角,也意味着东营打造重化工基地的梦想已然破茧化蝶。

在东营市委书记张秋波看来,“黄三角”迄今未被有效开发,一个重要原因便是交通严重不畅。除目前正在建设的“四纵四横”中德龙烟铁路外,8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长期以来只有一条从省城通往东营的铁路,东营人均占有铁路只有10厘米;高速公路虽已于2000年开通,但同铁路一样未形成四通八达的网状,难以发挥高速机动的作用;而于1983年建造的东营港长期以来只是作为胜利油田的自备港,装卸原油一年不超过20万吨,到2003年东营开凿的公共码头已接近瘫痪状态;而1984年建设的东营机场到2001年才开通东营至北京航班,但也仅限于每天一班,乘客稀疏。东营人自嘲,东营的交通颇像“盲肠”,进得去出不来。

一艘4.5万吨油轮的到来,显然只是从此打破“黄三角”平静的开始。

按照规划,“十二五”期间东营港将建造一座25万吨“岛式”油码头,新增万吨以上码头达到5个,而到2020年,港口的年吞吐量将达到5000万吨,未来则向“亿吨”大港冲击。

油轮停靠东营港的这段日子,港口腹地不远处的化工工业园区已一扫早年的荒芜,呈现出一片鼎沸——笔直宽阔的马路,路两边则是一道道栅栏和巨大的广告牌,看上去入园企业、化工厂的“圈地”已经初见规模,待建的工地上,大型运土车辆来来往往,一片繁忙;而已经投产的大型化工厂高耸的烟囱呼呼有声的冒着烟。

一边是黄河水“实验性”改道,一边是一艘巨轮的到来——这两件事,表面看上去似乎并无任何关系,但在巨幅广告牌的后面、填埋着新土的园区一年前甚至数月前还属于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的范围,眨眼间轰鸣的推土机已将湿地上的鸟语花香碾压得粉碎,代之以化工园区隆隆的机器声。

此消彼长,自然保护区的梦境,迅速被工业化的现实进程所打乱。

按照规划,东营港经济区最终将达到466平方公里——在某种程度上,这意味着开发区在扩容,自然保护区在“萎缩”。当地官员就曾含蓄地表态,保护区的范围将来可能要“调整”。

实际上,这个“调整”已然开始。

2.狂热大炼油

东营人的梦想是最终上马“千万吨级”的大炼油。

作为重工业化进程的一个标志性工程,千万吨级的大炼油对延长产业链、拉动当地GDP、促进就业等诸多方面有其它项目无可比拟的优势。

早在2008年,东营市就萌发了上马大炼油的想法。这一年初,山东省及东营市分别与中海油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东营市随后在9月4日签署协议,其想法很明确,着眼中海油在渤海湾已达3000万吨的石油产量,期望分流到东营港一部分,上岸后就地消化。

同一年,东营港开发区管委会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督促抓紧编制中海油工业园产业布局和发展方案,早日启动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前期论证和报批工作。

东营市发改委主任张传胜介绍说,他们的做法是先期先争取建设千万吨级石油储备基地。该基地依托东营港和胜利油田的原油运输管网,与中海油合作,争取国家最终支持布点建设;在此基础上再上马1000万吨大炼油。

当时东营设想上马大炼油有两条路径,一是整合现有炼油企业,在整合中建设1000万吨/年的大炼油项目,二是引进中海油新建大炼油工程。

但中海油的整合之路并不顺畅,在将两家市属企业收编之后,整合戛然而止。随着时间的推延,新建大炼油的呼声越来越高。

两年后的今天,中海油业已完成东营港经济开发区中海油物流园区一期工程立项。

东营市市长张建华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引进中海油后,我们已经把两个3万吨级的散杂货码头转让给它。同时,中海油再投资建设两个5000吨级、两个5万吨级的液体化工码头。”

张建华同时介绍说,在东营港临港产业区,中海油要建100万吨的原油储备基地,14万吨的成品油仓储罐区和物流园区。

作为二期,将建设1200万吨的大炼油项目及100万吨的乙烯项目及一批精细化工项目,打造炼化一体化基地、精细化工基地以及渤海油田专业服务和海洋工程基地。根据中海油与东营市签署的《东营港码头库区工程及炼化一体化项目合作协议》,中海油目前已完成千万吨炼油和百万吨乙烯炼化一体化项目的调研初稿。“千万吨大炼油和百万吨乙烯一体化项目有望进入正在编制的国家‘十二五’规划。”东营港开发区工作人员透露。

据中海油方面透露,其在东营港区的项目投资总额将高达450亿元。这一数字也与大炼油及相关配套的投资总额基本吻合。而建成后的效益亦非常惊人,据测算,大炼油项目建成后当年销售收入就能达到200亿元,大乙烯项目建成后年销售收入240亿元,后续产业年总销售收入可达150亿元,而利税接近100亿元。

以销售收入计,这组数字的总和几乎接近2009年东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一半。

3.脆弱的生态,匮乏的水

在充满诱惑的大炼油预期收入背后,是“黄三角”不堪重负的脆弱生态,尤其是水资源的匮乏。

据悉,大炼油需水量十分惊人。据“青岛石化基地产业规划”测算,“规划的石化基地区内规划用水量约4900m3/h。其中大炼油工程用水量约2800m3/h,石化基地发展项目用水量约2100m3/h。”若按此测算,大炼油加上配套工程年需水量超过4000万吨。

实际上,地处东营的胜利油田已经是一个耗水大户。据介绍,每开采1吨原油,需向地下加注1.3吨淡水,如果加上勘探、开采、运输及加工过程中的每吨原油需水1.7吨计算,1吨原油总耗水近3吨。2009年胜利油田开采原油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为2791万吨,这意味着去年有8373万吨淡水被消耗。

这将是“黄三角”未来重工业化进程的稳患。

但是,谈起资源禀赋,不仅东营人颇为自豪,据说山东有位高层官员就曾开玩笑地说过,中国要是像欧洲那样一个省就是一个国家,山东凭着东营的石油就能“富可敌国”。但是东营政府部门许多人在有意无意中忽略了一个问题:东营是个水资源严重匮乏的地区。

2005年以前,时任东营市水利局党委副书记的兰光明曾多次撰文称,东营市地处黄河入海口的黄河三角洲腹地,为黄河退海造陆之地。由于成陆时间短,土地碱化严重,淡水资源非常贫乏。加之东营市多年平均降雨量仅为537.4mm,全市人均占有淡水资源量为296.5m3,是全国人均占有淡水量的10.9%。

兰光明说,东营每年90%以上的用水要依赖黄河供给,而其它可供水源中,地表水每年可利用量为0.72-1.47亿立方米之间,地下水可开采量为8039.49万立方米。

如果按照黄河水利委员会分配给东营的引水配额7.8亿立方米加上地表和地下水,东营的年供水量在9.32亿立方米-10.08亿立方米之间,如果按1999年东营全部需水量计算,实际需水在11.75亿立方米-15亿立方米之间,缺口大约为1.67亿立方米-5.68亿立方米。

但近年来,东营在谈到自己的水资源时总是称“水资源丰富”。尤其招商引资时更是承诺“黄河流经东营市138公里,现有100万立方米以上的平原水库95座,一次性蓄水能力超过8亿立方米,为工农业生产和生活提供了充足的水资源。”

东营市水利局2009年提供的一份材料认为,东营的水资源供给能够保障东营用水安全。

东营水利局称,东营目前可利用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和客水资源。其中,地表水每年可利用量为1.8亿立方米;地下水主要分布在黄河滩区、老黄河故道、刁口河和神仙沟黄河故道、广饶县小清河以南等4个淡水区,平均可开采量总计达1亿立方米;客水资源分小清河、支脉河及黄河水,三者可利用水量分别为为0.71亿立方米、0.36亿立方米及7.8亿立方米;同时从2010年起东营南水北调工程规划引江水量为2亿立方米。东营水利局介绍,东营市现可利用水资源量累计达13.67亿立方米。根据《山东省水资源公报》,2001年至2008年东营多年实际平均用水量为9.14亿立方米。

两相对照,有乐观的观点认为,东营市近年通过节能减排,已大幅度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同时水利部门正加大勘查力度,多渠道开源。但更大的可能是通过超配额引黄河水,保证了东营市用水量的供需平衡。据介绍,东营每年实际引黄河水在12亿-14亿立方米。

果真事实如此,东营水资源匮乏的警报便没有真正解除。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李国英今年曾对媒体预测说,到2020年黄河河川径流量将比目前减少约15亿立方米,2030年将减少约20亿立方米。他认为,随着西部大开发进程的持续推进,黄河流域煤炭、电力、石油等能源及重化工工业用水将大幅增长,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东营作为黄河最下游的城市,一旦遭遇上世纪90年代黄河连续多年断流,后果不堪设想。

污染也如影随形。

仙河镇位于东营北部,靠近东营港开发区,长期居住着近5万名胜利油田的职工。这里曾经因为靠近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环境格外优美,柽柳火红,天鹅成群、野鸭出没于一望无际的芦苇荡,原始地貌上井架林立,加上壮观的黄河入海口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

但东营港开发区新建工厂的污染令小镇往日不再。当地一名胜利油田的职工反映,今年3月25日海科瑞林化工出现泄露时,整个仙河地区弥漫着浓重的臭鸡蛋的味道,持续了两多半小时左右。据说,桩西采油管理二区一名女职工出现了昏厥。镇内几所中小学的学生们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现象。

环保部污控司一位官员也曾经非常肯定地说过,“只要有石化项目就会有污染,而且是主要的污染源之一。”他介绍,所谓的零排放、循环经济目前只是在“炒概念”。

今年8月3日,东营市环保局针对7月14日专项执法检查中发现超标排污的中海油东营石化公司予以网上公示。数年前,东营环保局曾开出数亿元天价罚单直指胜利油田。

这似乎是一个警示,提醒中海油如果上马大炼油,污水处理同样不容忽视。据测算,千万吨级大炼油工程污水总量约每小时就达到1000立方米,而石化基地后续发展项目污水量也要达到每小时1000立方米,年排放近2000万吨。由于环渤海执行更为严格的国家一级污水排放标准,治污成本势必抬高。

据营市海洋与渔业局统计,2006年东营市废水排放总量已达到13000万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为9000万吨。

东营环保局认为,“十一五”期间,污染防治任务变得更加艰巨,排污总量与环境容量矛盾更加突出。与大炼油上马的乐观情绪相反,环保局的结论并不乐观,“主要污染物的排放已超过环境的承载力”。

4.求解财政之困

6月1日,东营市长张建华出现在山城重庆。

张建华此行专为政府投融资改革的“重庆模式”而来。自2002年以来,重庆陆续组建政府背景的八大投资集团,基本模式是“政府拥有,授权经营,为重庆基础设施、城市建设等公共领域重大项目的重要投融资平台。”政府投资公司运作的核心则是通过整合、集中政府资源,将存量资金、资产资本化,同时盘活国有土地,将贷款投入基础建设和老国企改造。

一个月后,7月21日,参考了“重庆模式”的东营市城市建设开发投资有限公司成立。其背景则是总投资达350亿元的东营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项目计划。东营政府希望该公司通过承建政府重大项目、对政府储备土地进行一级开发,实现快速融资启动项目建设,为城市建设提供充足资金保障。

转变政府融投资方式,对东营来说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十五”期间,东营为改变基础设施远远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状况,政府大举举债,数年后沉重的还贷压力已令当地政府难以为继。据介绍,2001年东营市政府投资计划尚为2.6亿元,到了2006年已增大到18.5亿元,到2008年东营市政府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更高达36.5亿元。

东营一位主管市政建设的官员介绍说:“尽管如此,与庞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相比,缺口还是较大,远远不能满足要求,许多工程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资金因素而搁浅。”

另一方面,东营市政府的还贷压力已与日俱增。东营方面介绍,从2002年开始,截至2006年8月,5年时间,东营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商业性贷款本金已达21亿元,而到2008年,有些贷款已到还本期,还本付息压力非常大。从2010年开始,仅开发行和工商银行两家贷款,东营每年偿还本金利息总计要在2亿元以上。

大概没有人会想到,拥有全国地二大油田的东营,地方财政却如此捉襟见肘。东营人均GDP山东省第一,比山东经济龙头青岛还要高,经济总量位居第七,紧排山东东部沿海地区及济南、淄博和济宁之后,但地方财政收入仅比地处山东西部的菏泽、聊城等略高,排在全省第12位。

从济宁市与东营市对比中更能看出端倪,2009年济宁的GDP为2387.7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34.66亿元,居全省第五位;东营市2009年GDP仅次于济宁,为2257.88亿元,但地方财政收入仅为80.9亿元,相差近60亿元。

究其原因,在于属于央企的胜利油田在贡献GDP的同时却只有税收的5%留给地方财政收入。具体到不同税种,像增值税中央地方分成比例为,中央75%,地方25%,地方分成的25%则全部归省所有;企业所得税分配比例为中央60%,省8%,市以下32%,但胜利油田100%上缴中央;资源税全部属省级收入,近年通过争取每年返还东营市5000万;矿产资源补偿费由市国土资源局征收,此费中央与省市5∶5分成,省与市7∶3分成,因为市一级包括滨州、德州和东营,所以东营只能分到3成中的85%。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现行的财政管理体制,可谓“经济发达大市,地方财政小市”。

“黄三角”上升为国家战略,为东营财政解困带来莫大希望。山东省政府已明确表示,将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财税政策及科技扶持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比如,矿产资源补偿费返还政策方面,山东省政府调研室就建议说,市辖及以下采矿权人缴纳的矿产资源补偿,中央与省5∶5分成后,省级部分全部返还各市。省辖及以上采矿权人缴纳的矿产资源补偿费省级部分,省与市分成比例为7∶3。

5.内在压力

2009年11月,国务院通过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黄三角开发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也正是从这一刻起,“黄三角”的概念从黄河入海口的一片三角洲扩展到了从山东滨州到烟台莱州环渤海南岸一片广袤的区域。涉及人口近1000万人,面积达2.65万平方公里。

“黄三角”发展呈迅猛之势。2007年“黄三角”地区GDP尚只有3826.38亿元,根据今年山东省“两会”提供的数据,到2009年底,已达到5239亿元,三年间增长36.91%。但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却有些相形见绌,2007年区域内财政收入198.03亿元,2009年增加到226亿元,三年间只增长14.12%。

“黄三角”区域的经济结构就是山东省的缩影,第二产业突出,第三产业严重滞后。今年山东省“两会”期间,省长姜大明到淄博代表团参加讨论,就特意提出了山东省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山东的经济结构中,第三产业的比重只占到34%,全国的平均水平是41%,即便在不发达的西部地区,第三产业也占到36%,也就是说,山东甚至比西部地区还低2个百分点。

如果以山东和江苏为例,更能说明问题。姜大明说,2008年江苏超过山东49亿元,2009年超过山东255亿元。如果从质量、效益这个角度来看,问题就值得山东重视了。地方财政收入,江苏是3200亿元,山东只有2200亿元,整整差了1000亿元。

1000亿是什么概念?姜大明举了农村养老保险的例子。他说:“农村养老保险江苏是全覆盖了,我们费力八差地才做到19个县。”

从经济结构中也可以大体看出“黄三角”在工业化进程中所处的位置。

2008年,“黄三角”上升为国家战略前夜,由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带队的调研组在“黄三角”调研时发现,区域内三产比例为7.6∶66.8∶25.6;这与面积与山东相当的欧洲国家比利时农业占1%,工业和建筑业分别占17%和5%,服务业占67%的情况相距悬殊。欧洲其它国家虽然发达程度各不相同,但经济结构趋于一致。像瑞典,上世纪90年代初经济结构已完成转型,农业:工业(其中制造业):服务业比例为4∶43(30)∶54,也就是说,在欧洲,比较发达的国家,服务业的比例至少占到一半以上,实际上是大量的第三产业增加值拉开了“黄三角”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距离。

6.难以回避的宿命

今年6月11日在济南山东大厦召开的“全省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工作会议”是“黄三角”上升到国家战略后山东省举全省之力建设这一区域的第一次全面部署。

这一天,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省及相关地市主要领导,省市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省级机关、中央驻鲁金融、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及省国资系统各企业负责人悉数到场。此前,山东省委省政府对“黄三角”开发提出的总体要求是,率先抓住历史机遇,完善配套措施,在重大基建、未利用土地集约开发利用,特色园区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

分解“迈出实质性步伐”,有四大方面:一是重大基础设施的完善,二是未利用土地的集约开发利用,三是特色园区,四是生态环境保护。但落到实处是“有序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回过头来看“黄三角”区域内各城市,尚无一不在展开基础建设和重化工业的布局。

根据山东省发改委提供的数据,2010年“黄三角”区域重点建设有德龙烟铁路、中海油东营港物流园区一期、烟台潮水机场等十几个项目新开工或续建,加上蓝色经济区的重点项目当年总投资将达到264.13亿元。

从区域各地市的主导产业来看,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石化、冶金等行业。

东营则计划三年投资600亿元,加快发展汽车、大规模八英寸集成电路、风电、石油装备产业集群,用三年时间将国家级的经济技术开发区打造成“千亿级开发区”;滨州则将2010年定格为“基础设施建设年”总投资108亿元建设滨州港、滨港铁路等十大基础设施项目;莱州则依托其“‘黄三角’区域内条件最好、成本最低的深水良港”优势,投资22亿元扩建莱州港二期,其它像投资220亿元的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项目等也已签约或开工。

实际上,如果说天津滨海新区是环渤海区域重化工业进程的龙头,那么,受龙头带动,作为环渤海南翼的“黄三角”也自然难以回避这一进程的到来。

这恰是此时此刻“黄三角”的必然宿命。

免责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同时本网原创文章,欢迎您转载并标明出处,谢谢!

热门产品(点击查询产品底价)

整机专区

  • 挖掘机械
  • 铲土运输
  • 起重机械
  • 混凝土
  • 压实机械
  • 路面机械
  • 桩工机械
  • 工业车辆
  • 高空作业
  • 凿岩机械
  • 掘进机械
  • 农业机械

工程机械内幕
实时掌控行业大事小情

机主邦
机主邦 帮机主 让机主不孤单

慧聪商情电子刊
直达商家商机无限

工程机械品牌关注榜



欢迎
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