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行副行长李晓鹏在2011年第二届中国租赁高峰论坛的发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中国经济发展,就是一步步地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历程。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贸易国和第一大FDI输入国,2010年进出口贸易近3万亿美元,贸易依存度高达50%。通过推进金融租赁业的国际化进程,可以增强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首先,有助于调整我国经济结构。据统计,我国已有20多个行业出现了产能过剩,金融租赁业的国际化,可以带动设备出口,转移生产能力到海外,达到既消化过剩产能,又稳定经济增长、调整结构的三重目的。电信、电力、机械等行业已有不少尝试和成功案例,并正在成为一个普遍趋势,租赁业从中可以发挥重要的助推作用。
其次,有助于国际贸易平衡。增加进口,优化出口,促进贸易平衡。进口方面,金融租赁可以通过从国外采购而直接拉动进口,同时降低企业的初始投资要求,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出口方面,金融租赁可减少贸易统计中的出口额,缓解对出口目的国相关产业的冲击,减少贸易摩擦和贸易保护主义的阻力。
再次,有助于金融业“走出去”。目前,金融业“走出去”主要还是商业银行。金融租赁是商业银行重要的产品线,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可以依托我国制造业和金融资本实力的优势带动其他金融业务走出国门。
最后,有助于人民币国际化。金融租赁是融资加融物,在货款和租金上使用人民币结算具有天然条件。金融租赁国际化,还可在租赁项目融资、租赁物投资、资产证券化等领域,推动跨境人民币交易,并在人民币离岸市场上发挥蓄水池作用。推进金融租赁国际化是租赁业自身完善与发展的必由之路。国际化可促进形成更为合理的商业模式。一方面,有利于在实践中吸收国外同业的先进管理经验和做法,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充分利用境外广阔和活跃的租赁物投资、二手租赁物和残值交易市场,使得飞机、船舶、工程机械等租赁业务具备更好的运行基础。同时,也可以充分利用境外各个不同区域的法律、会计和税收政策的有利因素,为租赁业务的转型和升级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
国内租赁业存在明显的“类信贷化”。要开发特色的租赁产品,充分利用各国法律、监管、税务、会计上的不同因素,寻找最优的解决方案,就必须国际化。
当前,我国金融租赁公司大多“借短贷长”,资产负债期限错配,流动性问题比较突出。通过国际化,可以充分利用国际资本市场广阔的渠道和成熟的经验,通过资产证券化、项目权益投资、可转换债券等方式,增强长期资产的流动性,分散流动性风险。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金融租赁业不能采取“孤立主义”、“关门主义”,而是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进一步加快推进国际化,为租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打下稳固的基础。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