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7月,与国内整体重卡车市“愁云惨淡”的局面相反,国内重卡车企尤其是“受灾”严重的自主品牌车企出口却如火如荼,海外销量呈现不同幅度的增长。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仅7月半挂牵引车出口2397辆,环比增长58.11%,同比增长48.24%;1~7月累计出口半挂牵引车12359辆,同比累计增长37.83%。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让国内受到打击的车企们缓解了压力,但在海外市场作战,可谓是与“狼”共舞——斯堪尼亚、沃尔沃等国际大品牌的存在,究竟会给国内自主品牌重卡车企留下多少市场?各厂家海外成绩究竟如何?背后是否还存在很多问题?
1-7月重卡企业海外出口增幅明显
中国重汽相关人士告诉记者:“1-7月份,中国重汽已接受海外重卡订单15000辆,实际销往海外10800辆重卡,实际销量同比增长20%,今年海外销量目标为20000辆。去年全年海外销量为14000辆,所以,今年的海外业绩就这些数据来说,是很不错的。”另外记者获悉,中国重汽目前已走向96个海外国家,出口范围也在一步步扩大,包括非洲、拉丁美洲、东南亚地区的各个国家。
“陕汽重卡1-7月份海外出口量为6000辆,同比增长10%-20%,出口量位居第二,中国重汽为第一。2011年全年海外出口目标为10000辆。陕汽海外市场部根据海外市场各区域的需求差异,将出口产品细分为高可靠性产品、经济型寒区产品、改进型寒区产品等8大系列,有针对性地优化各系列产品配置,使产品区域适应性更加突出。与其他重卡企业相比,陕汽不断细化、优化的海外产品系列更加符合当地工况环境和使用习惯,满足了用户的差异化需求。自2007年进入阿尔及利亚以来,陕汽重卡已占据阿尔及利亚80%的重卡市场份额。”陕汽海外市场部相关人士告诉记者。
做为2011年前7月国内重卡市场的“老大”,东风商用车的海外表现又如何呢?记者从东风商用车高层人士处获悉,东风品牌中、重卡7月销售1.4万辆,前7月累计销15.4万辆。重卡前7月累计销售11.6辆,中卡东风天锦前7月累计销售3.8万辆。海外出口方面,东风上半年海外出口量为3.12万辆, 同比增长38.90%,列国内出口车企第五位。其中东风商用车重、中卡1-7月海外销量为4700辆,同比增长约9%。在出口区域方面,东南亚、中东地区还是东风两大主力出口市场,近三年来,东风商用车在东南亚区域市场销量总体翻了近8倍。
北奔重汽2011的海外形势也是非常喜人。记者从北奔重汽海外市场部部长张永福那里了解到,2011年1-7月份,北奔重卡边贸出口大幅增长,签订民品外贸合同15.6亿元、同比增长159%,出口交货值12.7亿元,同比增长了220.2%。2011年,北奔外贸出口总量将占到全年预计销量的15%。2010年,北奔重汽全年出口整车及底盘近5000台,同比增长约70%,实现出口交货值接近15亿元,同比增长约60%,外贸出口总量约占北奔总销量的12%。全年自营出口收汇超过6500万美元,同比超过50%。目前,北奔的海外业务覆盖非洲、中东、东南亚等市场,基本形成完整的营销、服务功能齐全的海外网络。力争在“十二五”末,海外销售达到整体销量的1/5。
另外,记者还采访了被界定为国内重卡企业中“第三梯队”厂家的海外情况。华菱汽车办公室陈会松告诉第一商用车网记者:“华菱重卡2010年全年海外出口量不到900辆,但今年1-7月份已经签收订单1100辆,与去年相比,同比增长72%。其中包括秘鲁120辆重卡、印尼150辆矿山自卸车、印尼400辆重卡、马来西亚70辆重卡、沙特200辆星凯马重卡等,华菱重卡今年全年的海外销量目标是1500辆,同比增长20%。根据我们的记录,华菱目前已经出口过60多个国家,主要走越南、阿尔及利亚等这些国家,所以,2011年海外1500辆的年销量目标应该会实现。”
上汽依维柯红岩重卡前7月海外销量也是呈现增长态势。上汽依维柯红岩市场营销部总监杨洪利告诉第一商用车网记者:“上汽依维柯红岩1-7月累计销售重卡23947辆,同比增长9.34%;出口量前7月也有一定程度的增长,但具体销售数据暂时还不是很清楚。不过总量还是很小,在行业内我们出口都不具有什么代表性,不像重汽、陕汽量都比较大。我们的情况和其他厂家不太一样,往往是下半年的情况会好一些,预计今年能实现1000辆左右的海外销售目标。”2011年以来,上汽依维柯红岩已经先后获得了出口阿拉伯国家的“海湾认证”和“出口工业产品一类企业”,迈出了拓展海湾地区重卡市场的第一步。
前7月国内重卡车市低迷 国外为何会逆势增长?
从整体来看,2 011年前7月各重卡企业海外销量均显不同幅度的增长,牵引车增幅尤其明显,这与2011年国内整体低迷的重卡车市相比,反差明显。那国外市场为何会逆势增长呢?
金融海啸退潮,市场逐渐恢复增长态势。华菱汽车办公室陈会松告诉第一商用车网记者:“2008年发生全球性金融危机至现在已有3年,尽管目前国际经济尚未恢复到金融危机之前的水平,但是随着金砖五国经济的迅速复苏,以及欧美等发达国家经济的逐渐回暖,世界经济的整体形势已日渐好转,所以我国的商用车出口也呈现出明显的恢复增长态势。金融危机的阴影,这对我们重卡企业走向海外市场的影响已经很小。”
另外,国内重卡性价比高,受发展中国家用户青睐,也是实现增长的一大重要因素。不少企业人士均表示,我国重卡之所以会受到海外市场客户的青睐,性价比高是很关键的一个因素。在海外市场,诸如斯堪尼亚之类的品牌价格要高出很多,所以很多发展中国家消费不起。而中国出口的货车类产品的平均价格在1.5万美元上下,牵引车的出口价格在30万前后。二者一比较,价格优势显而易见。
此外,不少厂家在海外积极发现“新大陆”。今年前7月,我国商用车出口量在总产量中的占比均较2009和2010年有明显提高,得益于传统出口地区的需求逐步增大,前两年金融危机时期削减和推迟执行的订单也得以重新恢复。此外,部分厂家在海外市场发现了“新大陆”,而俄罗斯等新兴国家出口市场继续保持增长。如近期中国重汽进出口公司北非部与厄立特里亚国在上海签订了494台整车及35台挂车订单,实现了中国重汽在厄立特里亚区域零的突破。
当然,推进海外战略,做大海外市场,很多厂家也在积极求变。所以,各厂家“出海”也可谓招数多。比如不善海外建厂的东风汽车,有着自己的战略性转变,在南非市场成立首家海外市场营销公司;中国重汽启动保税物流业务;华菱将自己的“保姆式服务”移植海外,此外,华菱公司继续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在推广矿用自卸车新产品等几个方面下足了工夫,持续改善产品结构,使中高端重卡出口呈现快速增长趋势。
销量虽喜人 背后尴尬问题仍不少
与“狼”共舞,背后的尴尬问题又有多少?
出口依然以非发达国家为主。不少重卡企业人士坦言,虽然中国重卡国内市场异常火爆,但海外市场却一直没有获得重大突破。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中国重卡产品长期以来难以打开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消费市场。可中国重卡在劳动力、成本与价格上依然存在着绝对的竞争优势,却使得中国重卡在中东、北非、拉美等传统市场逐步拓展。特别是基于以上优势,目前不发达国家对中国重卡产品的持续性需求非常旺盛,中国重卡产品的替代作用正在逐步显现。2011年6月份,商用车出口主要国家为阿尔及利亚、巴西、越南、智利、伊朗、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联邦、秘鲁、尼日利亚、叙利亚、南非、缅甸等。
国内品牌只能与国外大品牌二手车竞争。“今天的中国重卡在产品品质与技术含量上,与曼、沃尔沃、斯堪尼亚等国际重卡巨头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就目前来看,中国进军国际市场,主要选择的是中东、北非等一些非主流国家,即使在欧洲、美国等发达国家有一些单子,但也毕竟是少数中的少数,国内的自主品牌重卡仍然走向的是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但在这些市场,也只能与欧美、日韩等高端国际品牌的二手车竞争。一方面,国内品牌与国际高端品牌在技术、质量上仍难于国际高端车构成竞争存很大差距;另一方面,国际品牌的昂贵价格也不是有些地区轻易能消费的起的。”中国重汽相关人士表示。
出口存在一定的金融风险,有可能杯水车薪。海外出口中的政治风险和金融风险是难免的,这是每个厂家都担心的问题。有些地区比如中东、非洲局势动荡,它们的付款风险大,政局不稳,政府信用度也较低。“非洲订单还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很可能政权更迭后,新成立的政府就不承认上届政府签订的订单了,遇到这种情况企业也没办法,可谓杯水车薪。”有卡车企业人士这样说道。基于此,北奔重汽海外市场部部长张永福告诉记:“北奔出口目的地主要是非洲,为减小付款风险,北奔通常采取款到发车的方式。”
同比大幅增长不代表形势很好。陕汽海外市场部某人士在接受第一商用车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就同比增幅来看,今年国内重卡出口成绩是很不错,但是,不能只看同比增幅,有量才能说明好与不好。无论是解放、东风、还是江淮、华菱等,目前出口的基数还是很小。最大量一年也就近20000辆,像华菱等有些企业的却只有2000左右的量。所以,就前7月的重卡出口来看,还是不容乐观,未能达到2008年金融危机以前的水平,经济效益对一个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俄罗斯市场未来有可能关闭。上述陕汽人士还向第一商用车网记者透漏,俄罗斯市场虽然是一个持续稳定的市场,需求不会突然爆发,对商用车有着巨大的需求,同时由于其地理位置,便于向周边国家出口。所以中国商用车企业觉得俄罗斯市场潜力很大,但俄政府的政策变得太快,为此,俄罗斯市场有可能近几年不再向中国开放。
竞争无序,无法形成合力。中国商用车出口还面临着竞争无序、无法形成合力等方面的问题,目前,国内汽车出口单打独斗的情况还是很常见的,很难形成合力。内耗严重,互相压价导致的出口秩序混乱,更是让中国商用车在出口市场上不能抱团。如今,在传统的跨国商用车企业的挤压下,中国商用车又可能遇到更多的来自发展中国家汽车工业的挑战,其压力不言而喻。
仅从数据来看,2011前7月重卡海外销量增幅是一个鼓舞人心的数字,但各厂家出口基数相对国内市场仍很小,在记者采访了一家家“走出去”的企业之后,发现不少企业在“走出去”的路上仍是“摸着石头过河”,大家都坦言中国商用车企业目前还缺乏实力、品牌、技术、网络的核心支撑。困难犹在,国际化方向却毋庸置疑,为此,剩下的问题就是怎么做,如何做的问题。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