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3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受国务院委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报告了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工作情况,截至9月底,已开工986万套,占年度计划的98%。现在看,可以在11月底前全部开工。
三季度开工率实现“大跃进”,千万套提前完成上演皆大欢喜?
从数据来看,上半年全国保障房开工率约57%,而到了三季度末,快速上升至98%,三季度完成全年开工量的41%。按照这样的速度继续推进,剩下的2%根本不用等到姜部长所说11月底,10月中旬就能提前实现年初制定的千万套开工目标。
也就是说,如果全力推进的话,12个月的任务用不到10个月就能完成了。那么,我们需要思考,究竟是年初制定的目标偏低了呢,还是其他原因造就了保障房建设的奇迹?
先从目标的角度来分析,2010年全国保障性用房计划580万套,从实际完成情况来看并不乐观,今年1000万套的目标在去年的基础上增加了七成,可以说这个目标定的是不低的,甚至可以说是偏高的,这一点从年初绝大多数理性业内人士的质疑声中也能得到证明,对此,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副会长朱中一曾明确表示今年1000万套保障房难完成。
那么,究竟是什么创造了中国保障房开工的奇迹?显然按照正常项目的立项、审批、融资、拿地、设计、建设等流程来走,1000万套全部实现开工是不正常的。于是在指标压力下,各地只好在开工上做些文章,好在要求的是开工而非竣工,一大片项目,放个推土机上去,也就算达到开工标准了。
企业参建面临诸多问题,民生工程应更考虑操作性
今年以来越来越多企业参与到保障房建设中来,作为保障房建设的最终执行者,企业需要解决保障房建设中实际面临的所有问题,因此企业对保障房建设可行性有着更深的体会。10月29日,远洋地产行政总裁李明在中国保障性住房发展高峰论坛上表示,在远洋承建的保障房中,政府承诺投入的资金尚难到位。
这只是映射出当前保障房建设困局的一角。年初政府提出五年建设3600万套的目标,却没有在土地来源、建设主体、资金筹措、质量控制、分配机制等方面制定出详细的计划,致使保障房这项浩大的民生工程变成一项有目标没计划,有决心没手段的“数字”工程,在“1000万套”和“开工”被聚化的背景下,各地各级政府层层分配指标,均把目光锁定在“开工”和“指标”上,而忽略了保障房最终是要满足群众特别是低收入群众住房需求的这一根本目的,以致缘木求鱼。
从中央政府层面来看,在做大型民生工程的时候,不仅要怀揣“救国救民”的仁慈之心,更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与计划,才能真正实现利国利民。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