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潍柴的新闻不断,先是举办了65周年庆典,并公布了未来战略接着旗下的亚星客车大规模发布新车,并向行业公布了发展计划,显示出做大做强的雄心。
自从与中国重汽分家后,潍柴一直处在合纵连横的状态中,以化解单一产品的经营风险,通过控股湘火炬,从而拥有陕汽、法士特等企业,随后又重组亚星集团旗下企业,收购扬柴和亚星客车,再一次充实了轻型柴油机生产能力,业务规模迅速扩大。从这一点来说,谭旭光在资本运作上的能力要比他做实业的能力更强。
从国际上看,潍柴此举符合国际商用车集团的发展趋势,能够有效、合理地配置资源,且有助于化解风险,无论是奔驰,还是沃尔沃,都拥有一套完整的商用车生产链,潍柴一直致力于打造的黄金供应链也是这个目的。
但从近几年的形势看,潍柴的扩张也有隐忧。虽然它生产的重型发动机在国内市场占有极高的优势,且一直供不应求,但在市场占有率已经很高的情况下,想再度提高占有率,其难度会成倍增加。另一方面国内的其他柴油机企业已经开始蚕食潍柴的市场,包括锡柴和玉柴。潍柴本身在产品和销售网络以及售后服务等方面,也存在一些缺陷,在市场上的竞争压力也颇大。特别是在国内企业纷纷与国外企业合资,以突破技术瓶颈的时候,潍柴原来积累的技术优势将会被慢慢消散。目前,随着企业销量的扩大,福田、江淮都已经与国外企业签订合资协议,其中的一项重点内容就是发动机。等这些企业逐渐投产后,对潍柴现有市场的冲击不会小。另外,我国重卡行业经过2009和2010年的爆发式增长,未来几年难以再现这种奇迹;此时将业务延伸到符合国家鼓励方向的装备制造行业和一直稳定增长的客车行业,可以化解单一业务下的经营风险。
另外让笔者担心的是,除了陕汽的相关资产比较优良,潍柴旗下的亚星系和川江车辆厂都处在亏损状态,而且客车行业“一通三龙”的格局已定,且优势越来越明显,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客车行业客户明确,容易把握,但进入难度也很高。近几年,在客车行业放卫星的企业不少,但不少企业都偃旗息鼓,潍柴如此迅猛的扩张,虽然它肚大能容,但难免消化不良。
另外,随着企业规模的快速扩大,带来的管理成本的提高将考验潍柴在管理体系上的能力。在这方面,国内也有企业有一些例子可以证明,比如比亚迪、奇瑞等,最近都在做相应的调整,以缓解快速扩张带来的内部问题。笔者认为,这个道理对潍柴也同样适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