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王军看着最后一截红彤彤的钢胚逐渐冷却,变成卷板,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就像父亲看着阳光下正在成长的儿子。
伴随这截卷板的出炉,王军所在的2050热轧主轧线已经出产1亿吨产品,而王军作为主轧线的设备点检员,陪伴这条生产线渡过了无数个年头。每天早晚各来车间检查一次,让他对2050热轧主轧线了如指掌,通过他的改造与创新,2050热轧主轧线已经为宝钢服务20多年,产品与能耗达到领先水平。现在王军已经是宝钢有名的工人发明家,他组织的发明创造协会,有22名成员,拥有专利200多项,技术秘密更多。
不仅是王军,曾乐、王铁梦、韩明明、孔利明、王康健等来自各个单元不同岗位的一批优秀科技工作者、工人发明家,也时时给宝钢输送着新鲜血液。
今年4月28日,宝钢获得中国工业大奖。大奖评审委员会在对宝钢的评价中有这样一句话:“宝钢作为钢铁行业自主创新的领军企业,通过二次创新和自主集成创新,形成了具有宝钢特色的技术创新和自主创新体系。”
从无到有25年跨入世界500强
宝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78年12月23日。当时为改变中国钢铁工业的面貌、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上海宝山钢铁厂成立。
1985年9月,宝钢一期工程一次投产成功,投产第一年,就全面完成设备功能考核,实现了保本微利。1991年宝钢二期工程投产……
作为一家为中国改革开放“打下第一桩”的钢铁联合企业,宝钢用20年时间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千万吨级特大型现代化钢铁联合企业,用25年时间跨入世界500强行列,实现了我国钢铁工业的历史性跨越。
宝钢集团董事长徐乐江坦言,从宝钢1978年建厂以来,可以用16个字总结:“严格苛求、学习创新、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宝钢以钢铁为核心主业,围绕钢铁供应链、技术链、资源利用链发展六大相关多元产业,提高公司钢铁产业链的竞争力,已形成普碳钢、不锈钢、特钢三大产品系列。宝钢生产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钢铁精品,广泛应用于汽车、家电、石油化工、机械制造、能源交通、建筑装潢、金属制品、航天航空、核电、电子仪表等行业。
截至2010年末,宝钢资产总额4321亿元,所有者权益2602亿元,职工总人数118500人。2010年,实现营业总收入2730亿元,利润总额达到242亿元。宝钢凭借只占钢铁行业7%的产能,创造了行业27%的利润。
支撑高利润率的,是宝钢多年来形成的三大创新体系——以研究院为主体的产销研和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研究开发体系,以工程项目为载体的生产、研发、设计和装备四位一体的工程集成体系,以生产现场为重点的、以稳定提高和精益运营为特征的持续改进体系。
宝钢研究院是由成立于1985年的上海宝山钢铁总厂技术处中心试验室发展而来的,目前的职责是承担公司重大、前沿、基础性技术研究与开发,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研究,解决生产中出现的各种质量、技术难题,为公司重大工程建设、用户技术服务提供技术支撑。2010年,宝钢R&D(研究与试验发展)投入比例达到2.0%。
在宝钢新一轮发展中,宝钢的工程技术板块以成为国际化工程技术服务商为战略目标,承担着实现开放式自主集成创新的任务。为了更好地发挥协同效应,在2009年集团业务整合中,宝钢工程技术公司、宝信软件、宝钢检修、宝华招标、建筑设计研究院等公司归并成立了宝钢工程技术集团。
而以生产现场为重点、以稳定提高和精益运营为特征的持续改进体系,则构建了宝钢坚实的创新基础。据宝钢集团工会原经济工作部部长蒋晓农介绍,宝钢职工创新的特点是,创新课题来自于现场、创新过程立足于现场、创新成果应用于现场。近年来,宝钢专利申请量以每年20%的幅度逐年递增。
在这三大体系之上,是由技术创新委员会、专家资源库、宝钢研究院(技术中心及分中心)组成的统一指挥、科学决策、专家咨询、分层管理的较为完整的宝钢技术创新组织体系和决策体系。
同时,各职能部门也围绕创新体系积极推进管理创新,健全和完善了包括员工自主管理、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小组、“党员登高计划”、“最佳实践者”活动等平台建设,以及人才培养、科技奖励等激励机制在内的宝钢技术创新体系运行机制。各个部门各司其职,有效协同。
在各体系和制度的保障下,宝钢研发、工程集成、现场三个体系互动融合,有力地推进了技术创新的可持续发展。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