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预计,2012年进口增速预计将继续高于出口增速
作为拉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之一的外贸在2012年新年伊始就遭遇重创,进出口增速纷纷降至两年来新低。而在目前影响外贸发展错综复杂的因素中,经济因素与非经济因素相互交织,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相互博弈,周期性因素与结构性因素相互作用。这让今年的外贸形势越显扑朔迷离。
面对这股外贸寒风,商务部部长陈德铭日前特别强调,要突出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紧密围绕“稳增长、调结构、促平衡”三大任务,实现外贸平稳较快发展。不过,在欧美经济复苏不确定性以及国内经济下行的风险影响下,我国外贸经济形势将如何发展?“稳定外贸”将从哪些途径入手,一些短期政策能真正缓解困局吗?而“转方式”、“调结构”又有着怎样的紧迫性与复杂性?这些问题都将成为今年两会乃至纵贯全年的一个热点话题。
本期“上证面对面”中,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和商务部研究院中国外贸研究部研究员李健对上述话题进行了深入解读。在他们看来,综合国内外形势,今年出口形势还是比较严峻的,从政策上来说,“稳出口”应该保持政策环境的稳定应,还需要加快结构调整和外贸增长方式转变。
内外形势严峻复杂
记者:在影响出口发展错综复杂的因素中,内外因素相互交织。你怎么看今年影响中国出口的外部和内部环境?
张燕生:今年有一个共识就是,2012年的全球经济不会太好。主要表现在全球主要发达经济体美日欧的经济困境。概括来说,我把其称作缺需求、缺信心、缺对策。
从缺需求的角度讲,美国经济数据虽有一些好转,但从基本面看,美国GDP70%以上都是靠私人消费支撑。私人消费中50%以上是信用消费,其中又有一半是负债消费。我们可以看到,危机前,美国的家庭负债率持续上升,个人借贷消费也持续上升,但危机后,个人借贷消费迅速下降。那就决定了,美国消费不足的压力短期是很难走出来的。从投资来看,美国的个人投资同样在一个较长的时期都很难恢复到危机前。
此外,我们还需注意到,即使美联储将利率降低到零,而且最短持续到2014年底,你会发现,钱很充裕但却很难进入到实体经济。美国的利率持续下降导致的结果是,钱都进入了虚拟经济,形成了国际套利套汇的资本,来炒作目前实体经济比较好的新兴市场和全球大宗商品,因此就导致了全球经济供需基本面不好的情况下,大宗商品价格依然居高不下。全球的新兴市场,像中国这样的地方,国际套利套汇资本导致的泡沫经济和通过膨胀的压力是持续上升的。
加上国际上欧美经济复苏,一个是靠量化宽松,大量发钞票,另一个是靠出口带动。全球需求在萎缩,而欧美的复苏靠出口带动,欧美出口想增加,很大程度上靠贸易摩擦。外需不足导致出口萎缩;大宗商品价格提升,使我们出口原材料成本上升;贸易摩擦加剧,这些从外部就显示了我国出口形势比较严峻。
从国内的情况看,首先有影响的是人民币汇率。我们讲,欧美复苏靠出口带动,贸易摩擦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对中国施加压力,要求人民币升值。人民币升值后,会增加从欧美的进口量。但人民币大幅度升值,对出口企业而言,会增加很大的不确定性。其次是国内的劳动力、土地和煤电油运成本上升很快,企业要素成本上升,对企业是很大的压力。再次,国际套利套汇、热钱的涌入导致外汇占款产生的流动性增加,这会增大通胀压力。同时,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升,又导致输入型通胀压力增加。通胀压力增大,政府往往会采取紧缩银根的方式,这样容易对中小企业经营造成影响。
成本上升、汇率不稳定加上货币政策紧缩的因素,也会使出口企业面临比较大的压力。综合上述国内外形势,今年对出口企业而言还是比较困难的。
记者:和此前金融危机时的外贸整体下滑相比,现在的情况和当时有什么相似,又有什么不同呢?造成目前整个外贸增长回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李健:现在和当时的情况显然不一样,金融危机时是雷曼公司倒闭导致全球经济都陷入衰退,但这一次并不是全球经济都陷入衰退,只是欧元区因为欧债危机产生了短期的需求下滑,而导致区域性的短期的温和性衰退。
目前造成今年外贸增长放缓的主要原因,还是全球经济增速放缓。最近两天欧盟经济委员会发布的一个报告也显示,未来欧元区经济或将还会有两个季度出现轻微的负增长,但全球经济还是会保持正增长的态势。
除了欧元区的危机外,目前美国也仍处在危机之后的调整期中,尽管失业率在降低,但是整个失业率还是8%多,目前就业状况还没有明显改善。此外,美国的房地产市场也没有好转,消费仍然处在相对疲软而缓慢的增长中。
日本方面,日本经济在2011年三、四季度确实呈现衰退态势,目前正处在地震后的灾后重建拉动的缓慢复苏中。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去年以来也都受到整个世界经济影响,经济增长速度均有回落,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微博)和其他一些国际组织也都预测,今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会比2011年略低一些,但总体上还是差不多。前段时间还在讨论中国经济会不会硬着陆的问题,现在看来中国今年经济增长速度肯定会略放缓。
另外,今年对于全球经济发展还有一些不确定因素,比如希腊债务危机现在看来好像已经告一段落,但3月份还有一波债务到了还款期,会不会继续出现债务违约还要看欧盟最后怎么救助,另外中东形势也比较复杂,局势会不会恶化现在也难以估计。
但总体上来看,局面还是能够控制的,大规模战争或欧盟解体之类极大意外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较小。从整个世界经济几大部分来看,今年不会出现高增长,还是延续缓慢复苏的态势。
今年全球经济外部环境对中国外贸的影响应该和去年差不多,国际市场需求不会再出现像2010年那样的高速增长,去年20%的高速增长肯定也是难以再现。今年增长速度可能会进一步回落到20%以下,到10%-20%区间。
“稳出口”最需保持政策环境稳定
记者:去年四季度以来,出口持续下滑。特别是今年1月,出口出现负增长,引起了相关部门的关注,关于“稳出口”的政策预期也日渐升温。你认为接下来预将有怎样的政策出台从而帮助出口企业?
张燕生:我个人觉得,商务部的稳出口政策还是要更多从宏观经济和国家战略考虑问题。就是短期制订的临时性措施,不要成为长期转方式、调结构、促平衡的障碍。
首先,我希望,短期政策必须明确终止的期限。我认为,稳出口的政策必须有明确的退出和终止期限,在什么样的条件下需要终止和退出。
第二,目前企业的困境,我不认为应该出台什么政策。我认为,政府真正应该做的还是转方式。就如当年危机发生时,江浙等地很多地方政府下到企业中去,帮助企业解决问题,然后在这个过程中发现、总结一些好的方法在全国推广。这才是当前政府应该做的。
我认为,政府首先应该转方式,不要动辄就出台一些成为未来障碍的政策。危机管理应该是逆周期调节,我们采取的很多却是顺周期调节的政策。我个人觉得,现在出口形势可能并不像很多人想像的那样,出口面临的问题,大都是出口方式和结构的问题,是外需情况恶化的问题。“十二五”提到的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我觉得,商务部等有关部门应该在这个问题上做足文章,而不是在优惠政策上大做文章。
第三,就是要稳定政策、相信企业。企业说,劳动力贵了不怕、订单少了不怕,最怕就是政府政策的不确定性。很多以帮助企业为名出台的政策,往往国外客户知道后就提出更苛刻的条件来分享政府的政策,最后往往使企业由长期订单变成短期订单,定价变得越来越困难。政府出于好心出台的帮助企业的政策时常被国外客户利用,这令企业无法获得收益的同时,还增加了不确定性。
这三点难道不应该被总结吗?因此,我个人认为,还是要保持政策的稳定性,政府真正转变作风、转变职能就是对企业最大的帮助。
李健:现在外贸企业最需要的还是国家要保持基本政策的稳定。现在通胀压力表面上已经有所缓解,国家货币政策也在进行微调,未来国家肯定还是要大力支持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人民币汇率也是被反复强调要保持稳定在一定区间。这些实际上都是给企业一个信心,就是国家从国内角度来说,不会有什么不利于出口和扩外贸的政策出来。
从具体政策层面上来说,此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也表示,未来要继续通过金融保险来降低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的风险和综合成本,另外就是通过贸易投资便利化,简化环节,提高效率,减少乱收费来帮助企业降低成本。
从政府的角度来看,除上述举措外,其他可以采取的办法也不多,目前大幅度提高退税率也是不现实的。从政策层面上说,保持政策环境的稳定性应该是目前稳出口政策调控的方向。在这种信号下,外贸企业还是要自己根据市场的变化,平衡自己的成本效益和数量,既要保持市场增长份额,还要优化结构,提高质量,不能靠低价倾销保增长。
加快结构调整和外贸增长方式转变刻不容缓
记者:“转方式、调结构、促平衡”是今年外贸的重点工作。在这一指导思想下,我国的外贸格局已经并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张燕生:这个问题,首先要从我国的贸易形式看谈。中国的进出口实际上包括了两个体系,一个是加工贸易体系,从贸易方式讲是工序分工或产品内分工的贸易形式,主要是跨国公司内部贸易,以外资为主,85%左右都是外商投资企业承担的;另一个是一般贸易体系,它是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的混合体,主要是民营企业、本地企业生产和出口的产品,一般有65%以上是中国企业完成的。
从顺差的角度看,2010年数据,中国顺差是1830亿美元,但加工贸易的顺差是3300亿元,一般贸易是逆差472亿美元,我们会发现,加工贸易的顺差相当于中国贸易总顺差的135%。实际上,中国的顺差都是加工贸易的顺差,是跨国公司内部的顺差。而一般贸易,从2008年危机以后,便由顺差变成了逆差。2010年,一般贸易的逆差上升到了472亿美元,2011年一般贸易的逆差则接近1000亿美元。这些说明了,这几年我们的贸易方式在发生结构性的变化。
除了一般贸易的逆差增长很快,加工贸易的顺差增长非常快以外,很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危机以来,外商投资企业已经明显由过去的外销型转成内销型。过去,外商投资企业更多的是看重中国廉价的土地、标准比较低且不规范的环境。而随着中国政府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和减顺差,越来越多外商来华投资企业从成本驱动型转为市场驱动型。这个变化会对中国的贸易和市场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
当前欧美经济一个很突出的特点是再工业化,欧美政府都在积极对他们一些即使在全球范围内并没有竞争优势的企业进行扶持。这导致了来华投资的部分欧美企业会考虑撤资回本土。波士顿咨询的一份报告指出,预计未来5年—10年,美国在华投资的55%可能会撤回本土,包括运输工具、计算机、电子产品等七大类。这一部分资本可能会给美国创造200万个就业岗位和1000亿的出口额。这对中国来讲,也将是一个巨大的变化。
此外,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就会出现一些劳动密集程度高的产业出现对外转移。这一部分不仅仅有欧美的企业,也有中国自己的企业,开始在周边寻找成本较低的地方。
前30年,我们吸引的成本驱动型的存量资本目前存在一个对外转移的趋势。今年、明年可能不明显,但从较长的一段时间看,这对我们未来出口的影响会非常大。我们说今年的出口形势不好,其实并不是短期的问题,而是长期的趋势性的变化,这些问题值得关注。
考虑到上述长期因素,要用传统的稳定出口的政策,可能很难实现预期政策目标的。应对这种形势,我个人的建议是加快结构调整和外贸增长方式调整。过去30年,我国的外贸基本上都是价格竞争阶段,我们的贸易额很大,但本身的增加值很低,未来这些方面都是需要被调整的。
我们现在面临的状况是,不少竞争对手的成本也已经变得便宜,他们的东西也可以做得价廉物美,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通过人民币贬值、提高出口退税等政策都很难改变目前的基本形势,唯一能做的就是结构调整。增长方式调整的基本方向就是,外贸增长速度、规模要向外贸的增长质量、效益转变。过去我们的外贸规模很大,但增加值很低,今后我们的外贸可能会有所缩小,但增加值显著上升,我们需要这样的结果。
今年进口增速预计仍将高于出口增速
记者:去年全年的进口增速明显高于出口,今年是否还会延续这样的趋势?去年提的最多的是扩进口,而今年的工作重点是否转到稳出口上来了?
张燕生:虽然从1月的数据还看不出来,但今年全年进口的增速还是会显著高于出口的。首先,我国进口产品中大宗商品、国内无法生产的关键产品和技术占比比较高,这些产品的特点是有较大的价格刚性。即便全球需求不好,关键零部件和设备的价格还是比较坚挺,因此,这些因素会使我国进口的价格可能明显高于出口的价格。而出口的产品大都在低端,讨价还价的能力比较弱。进口价格坚挺会导致进口的增速看起来会比较高。
其次,是内需增长的态势要好于外需,从基本面决定了进口的态势要好于外需。
第三,国际上有很大的压力要求中国承担大国责任,要求中国扩大进口、减少顺差。这种压力导致的结果是中国采取扩大进口的政策,承担为全球提供最终消费的责任。实际上,中国现在出现了很多关于消费品进口的讨论,这在过去是没有的。过去我们进口的基本原则是,进口生产性产品,对非产生性产品进口相对还是比较限制的。而现在,消费品进口以各种理由增长都是比较快的。这三个因素决定了,今年进口的态势仍旧比出口要好一些。
李健:目前强调稳出口主要还是根据整个外部环境,以及进出口形势的变化做出的调整。现在稳增长的重要性凸显,因此今年开始强调的稳出口是建立在稳增长基础上的稳出口,整体而言还是稳增长、调结构、促平衡互相协调,也并非说今年重心就是从扩进口转移到稳出口上,目前在贸易顺差上还是要保持一定的平衡。
记者:出口作为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在去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负。从今年的形势来看,对经济的贡献率怎样?出口对经济的贡献不仅在理论的净出口上,今年其对整个经济的拉动作用如何?
李健:所谓负面贡献,其实是GDP的支出法作为一种统计计算方式算出来的结果,如果进出口没有增加,那对GDP就是负拉动,这只是起到一种参考作用。
事实上,中国顺差这几年一直在减少,顺差减少意味着中国这三年出口一直在减少,是不是要说2009-2011年间都是负拉动,外贸都是负增长作用呢?显然也是说不通的。这两年也是形势好了才带动了内需、投资和进口的增长,各方面实际上都起到互相促进的作用,所以不应该太拘泥于统计学上出口的负拉动,今年即使顺差扩大了,但如果进出口规模下来了,这才会对经济造成负面影响。
如果还是按照统计局支出法计算,那今年的顺差规模应该还是和去年差不多,可能对于经济增长还是不会有太大贡献,甚至是所谓的负拉动,但只要保持稳定的正增长的话,对整体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影响还是积极的,“三驾马车”还是会协调拉动,只要进出口规模保持10%以上的稳定增长,那对经济还是会起到正拉动的作用。现在促平衡的目的就是让进出口保持在一定平衡,顺差不要扩大太大。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