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转型三问 积极响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慧聪工程机械网   2012-02-29 16:10   来源:科技日报

奇瑞的转型,是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积极响应,其对创新与国际化的着力追求,也是对“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与“加强国际合作”这两大转变途径的有力实践——

奇瑞的转型,是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积极响应,其对创新与国际化的着力追求,也是对“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与“加强国际合作”这两大转变途径的有力实践——

很少有哪家自主汽车企业能够如奇瑞这般,自诞生第一天,便以激情活跃的经营理念与特色鲜明的丰富产品,在国人心目中烙下“国产先锋”的深刻印象。然而也正因如此,这家堪称中国汽车产业纯度最高的自主“样本”,在提出并践行“转型”战略之后所表现出的沉静与寡言,又让人倍感陌生与不解。

于是,我们决定走进奇瑞,从逻辑最简单的三个角度寻求答案,并同时思索这样一个问题:选择转型,仅仅是单个企业图强谋大的策略调整,还是这个行业乃至整个中国经济都要面临的选题?

低端盛世,渐行渐远

15年前,当尹同跃站在芜湖经济开发区一片杂草丛生的荒芜之地上,向人们描绘奇瑞的未来时,自信如斯的他也绝对未曾料到,刚刚起步的中国汽车市场会在随后短短的十多年时间里,实现如此炽热的爆发。而他接手的这家出身“草莽”、险些得名“成功”的地方汽车厂,会一跃成为自主品牌的一面旗帜。

15年来,奇瑞的成绩有目共睹。可以说,沿袭业已成型的成熟经营模式,站在过往优势上的奇瑞,依旧可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做到“衣食无忧”,依然能够继续在追逐规模量化的竞争中保持领先身位。惊诧的是,奇瑞“无事生非”般地给自己来了一场切入体肤的转型手术,令人疑惑不解。

“随着产业和消费者的升级,我们在国内低端市场的目标客户和市场空间不断减少。而只要中国汽车产品的质量和品牌仍然上不去,那么除了本国以及南美等一些新兴国家,全球市场剩下的另一半发达市场我们依然进不去。”对于转型的缘起,奇瑞董事长尹同跃给出了简洁的解释。汽车专业出身的他,非常敏锐地看到了这样的事实:单单依靠技术一个方面的创新已经不行,要实现对产业更高层面的抢滩登陆,企业必须要有一套全面、完整的自主创新体系。

提到自主创新,对于草根出身的自主品牌来说,可谓从无到有的起家之本,安身立命的唯一铁律。就像无论何时谈及奇瑞的技术研发史,都可追溯到创业初期,在摒弃外援的条件下对那条进口老旧发动机生产线的“中国式改造”。

时过境迁,再依靠当年“大干50天”之类的集体运动和各个击破的攻关模式,在当下专业化程度要求极高的研发领域,已鲜有效用。

“一个零件我们已经能够做到99.9%合格,但汽车是2万多个零部件构成,按照相乘的关系,组装在一起的结果将可能是80%以上的不合格。必须要有一个完整的体系予以保证。”尹同跃说。

凡事破旧立新最难。同理,让已经习惯了粗放式增长的企业各环节迅速转变观念,绝非易事,尤其是研发部门。以往几大研究院并列割据,是为了更多地研发产品,迅速投入需求旺盛的市场,实现规模。但这样的机构设置也有一个弊端——难以做强。在整个产业迈入新阶段的关键时期,这些根深蒂固的惯性思维,将阻碍企业变革种子的散播。

2010年5月1日,北京车展考察归来的尹同跃,召集所有高管闭门开会。讨论的话题只有一个:过去的那一套,现在还行不行?

“在车展上,我们着重对比了两家我们长期关注的企业及产品,发现两家企业出现了差距,深刻感觉到即便是再大再成熟的企业,只要对创新、对质量稍微出现放松,便很容易陷入困境,何况我们。”尹同跃说。

据奇瑞副总经理陈安宁回忆,当时包括尹同跃在内的高管团队,足足讨论甚至是争吵了三天,最终决定放弃过去多产品快速上市的老路,统一了“要做精品”的认识。

除了产业进入新阶段后的大势所趋,熟识奇瑞的人都会明显感受到,之所以于“盛世”发“危言”,归根结底还源于奇瑞骨子里那份居安思危的本能基因——从一家地级市政府小额投资、靠出让股权才借到“准生资格”的无名小辈,走到今天自主品牌阵营的主力地位,如果缺少敏锐、准确的前瞻判断与谨慎、自省乃至狡黠的行事风格,是绝然无法实现的。

一里一外,两根支柱

如果说针对产业新阶段的未雨绸缪,回答了转型缘起的问题,那么接下来将会有更多人表达疑虑:在当前外资、合资品牌下侵低端,竞争日益短兵相接的市场形势下,自主品牌如何能够在保证生存的同时,快速踏上这条国外同行经历了几十甚至几百年才走完的路?至少在尹同跃这位中国汽车圈“淮军”的代表人物身上,我们看不出太多的踌躇与凝重。在他眼中,奇瑞用以支持转型的最大财富,就是“已经把别人犯过的错误都犯过了”。言下之意,看似贸然的转型,实为深思熟虑的慎重决断。

“对于奇瑞来说,要成功实现转型,必须也只能依靠自身的两大核心竞争力,即自主创新和‘走出去’的国际化战略。所谓无内不稳、无外不强。”奇瑞总经理助理的金弋波说。早在市场整体坡开始之前,奇瑞就已经清醒地认识到规模不可能一直无限做大,中国汽车市场的爆发式增长也终有结束的一天。

欣慰的是,对于变革,奇瑞有着从容应对的资本。如今,奇瑞旗下拥有四大品牌、16个系列数十款车型已投入市场;具备年产整车90万辆、发动机90万台和变速箱45万台的生产能力。仅2010年,全年销售整车数量就已达68.2万辆,连续10年位居自主品牌乘用车企业第一;11年间累计出口乘用车60多万辆,占全国份额的35%以上;QQ、风云等经典产品几乎成为中国汽车的代名词。

除了数据的硬挺,奇瑞敢于转型的自信更来自“软性”的实力。在自主创新方面,以汽车工程研究和研发总院为核心,奇瑞形成覆盖整车、动力总成、关键零部件开发、试制试验等较为完整的研发体系和一支6000余人的高水平研发团队,掌握了一批以变速器、发动机领域先进技术为代表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具备每年推出10款新车型、多款发动机和变速箱的能力。

对于另一大转型支柱——国际化,奇瑞早在2001年风云轿车国内上市的同时,就在海外卖出了10辆。从那以后,奇瑞从来也没有放松过在全球市场的开拓布局。

如今,经过近十年的执着努力,奇瑞初步实现了研发体系、原料采购、生产基地与营销网络、售后服务等环节的国际化布局。凭借近60万辆的累积出口总数,16个海外生产基地以及遍布80多个多国家和地区的营销服务网络,在世界市场上为企业的整体转型,积累、准备了较为充分的资源。以此为基础上,奇瑞正在尝试一条富于创新、互成体系的多元国际化之路。

“自主品牌都面临着品牌与价值的‘天花板’。奇瑞进行了一些冲击高端的尝试,但结果证明我们还存在不足。”金弋波说。

于是,几乎一夜之间,15年来一直对国际合作慎之又慎的奇瑞成了各大“绯闻”主角:观致汽车、捷豹路虎、富士重工斯巴鲁……尽管许多事情尚无定论,但奇瑞针对自身各方面的薄弱不足,谨慎、精心选择可资借鉴的合作对象的国际化思路却是确定的,而加上此前研发、零部件供应环节与外资的合作,一整套清晰、完整的国际化发展体系即将成型。

“自主创新和‘走出去’本身不是目的,转型最终是为了打造出世界级的中国品牌。”尹同跃说。

车卖少了,钱赚多了

来过芜湖的人,都会被这个江南城市独有的艺术形式——铁画所吸引。坚硬冰冷的钢铁铸块,经过千般锤炼拉伸,竟能展万种柔情。如若说奇瑞的主动转型,亦是于艰深晦涩处中勾勒鹰击长空,那么自主创新与国际化两翼齐飞的奇瑞,将要到达怎样的高度?

“以前中国人造车,看得见的地方还有几分相似,看不见的地方却差距甚远。现在的目标,就是要让看得见的地方能够媲美,看不见的地方也不输人。”尹同跃说。按照几位高管的普遍观点,奇瑞希望在5年左右的时间里,达到合资品牌的实力水平。

转型付诸实践以来,通过对既有研发体系进行优化整合,奇瑞初步形成了一套矩阵式研发体系。以往几十个人负责一辆车的研发模式转型为几千人协同研发,各整车项目组与研发中心各专业团队通过横向联系,形成有机整体,同时整合产品平台,大幅减少研发新产品数量;对比合资公司产品,找准差距,确定接轨目标,制定接轨计划。如今,一个先进、集约、高效的科研良性循环正在加速运转起来,瑞麒G3等优秀的新产品不断走下生产线。市场很快做出了回应。“简单说,车子是卖得少了,但钱却赚得多了。”金弋波说。

除了修炼内功,多元的国际化也将为奇瑞的脱胎换骨供给丰富的外部营养。除了海外营销带来的国际化的视野与思维,几年来不断完整、细分的产业链国际化,已经让奇瑞的产品从一钉一铆开始,就具备了最优秀的质量基因。而对于广受关注的更高层面上的合资合作,金弋波表示,在始终保持谨慎的基础上,奇瑞的大门一直是敞开的,并且与每一家外资企业的合作,无不是以补强奇瑞自身的软肋为出发点。例如与以色列量子公司在观致项目上平分股权式的自主合资,就是利用国际资本,通过双方共同邀请的世界一流团队进行经营的方式,打造精品和品牌,以期日后观致汽车的技术和管理成果能反哺奇瑞。

尹同跃向记者许诺,2013年,几款新产品将彻底颠覆奇瑞留给人们的传统形象。但正如陈安宁所言,转型注定是一个长期的、不断修正的动态发展过程。对于习惯风风火火的奇瑞人而言,最大的挑战或许并不是所遇到的具体发展难题,而是“能否有足够的耐心”,“压抑住冒进的冲动”,慢慢做出真正高品质中国好车。

免责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同时本网原创文章,欢迎您转载并标明出处,谢谢!

热门产品(点击查询产品底价)

整机专区

  • 挖掘机械
  • 铲土运输
  • 起重机械
  • 混凝土
  • 压实机械
  • 路面机械
  • 桩工机械
  • 工业车辆
  • 高空作业
  • 凿岩机械
  • 掘进机械
  • 农业机械

工程机械内幕
实时掌控行业大事小情

机主邦
机主邦 帮机主 让机主不孤单

慧聪商情电子刊
直达商家商机无限

工程机械品牌关注榜



欢迎
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