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结构转方式 机械制造巨头熨平产业低谷

慧聪工程机械网   2012-03-21 10:54   来源:《英才》

很长一段时间内,“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这句话对中国机械制造业而言不过是一句“口号”,现在则意味着更多实质性的举动。而从一定程度上讲,这是外资机械企业不断挤压的结果。

很长一段时间内,“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这句话对中国机械制造业而言不过是一句“口号”,现在则意味着更多实质性的举动。而从一定程度上讲,这是外资机械企业不断挤压的结果。

据清科数据库统计,机械制造业已成为中国并购市场上第二活跃的产业,2011年1-10月,近12%的并购行为发生于这个产业,而去年同期的数字不足5%。

产业集中度的提升改变了竞争格局。跨国公司试图加快在华产业版图的扩展脚步,从6.5亿美元到近9亿美元,施耐德电气、卡特彼勒等外资公司正接连刷新收购金额。正如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所说,“竞争会愈加激烈”。若依靠内生式增长,中国企业仍会明显偏弱,本土企业也得依靠并购来补足竞争力。他们最终占据了主角的位置。据记者统计,截至2011年10月底的40起产业并购案例中(清科数据),柳工机械、恒天集团等内资企业主导了超过80%的并购案。

并购并非提升自身的唯一方式。当客户购买力降低时——比如近年来的机械业市场,企业开始发挥融资租赁的营销功能,它可以解决客户的现金流压力,也促进了制造商相关产品市场份额的扩大。

某种程度上,融资租赁的确熨平了产业低谷,亦有企业借此实现了颇具爆发力的业绩增长。中联重科2010年约510亿元的营收中,子公司中联重科融资租赁公司(下称中联租赁)贡献的业务额已达170亿元,中联租赁总经理助理倪仕水称“2011年可能达到300多亿元。”

并购内外有别

为何2011年机械业里弥漫着这么强烈的并购意愿?2011年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投资等系统性机会的逐步消失让产业“出现了历史少有的陡直下滑”,莫尼塔研究员马东凡告诉记者,“景气度向上周期的末尾,也往往是行业兼并整合的时机”。

机械业PE人士李新颜向记者表示,一线内资企业多是从产业升级的角度来选择收购对象,他们一般瞄准拥有品牌、技术的公司。这是2011年并购市场上徐工等企业并购行动的主线。

2011年5月,徐工机械副总裁杨东升透露,正以获取液压件技术为目标,收购欧洲的两家家族企业;卧龙控股集团从奥地利买来了欧洲第三大电机生产商ATB集团……统计清科数据,类似海外收购案例数占2011年1-10月内资企业整合案例数的1/3。

本土企业收购来的多是小公司。但被收购企业的规模小并不意味着收购进程的顺利。柳工集团总裁杨一川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承认,柳工试图并购波兰HSW下属工程机械业务单元及全资子公司Dressta时的整体思路并不完整,“如果我们并购主机,而其核心部件却被破产拍卖,并购其实对柳工是没用的。”这桩2010年中开始的跨国收购迄今仍未完成。

与柳工的磕磕绊绊相比,施耐德电气从获知北京利德华福电气技术有限公司(下称利德华福)有意出售到6.5亿美元完成收购,仅花了1年时间。但事实上,这个速度包含着其耐心和大量准备工作。

负责利德华福并购案的施耐德电气(中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工业事业部总裁修德华(MikeHughes)向记者表示,施耐德电气已经关注了利德华福六七年,眼看着它逐渐占据高压变频器市场近30%的市场份额,早就希望收纳这个细分行业冠军补足自己的产品线,但“施耐德电气从不进行敌意收购”。

“温和”(看看当年的徐工收购案)的起点,意味着外资整合内资时面临的“资源投入不足”等问题也可能走向不同的结果。

施耐德电气称只改造利德华福的后台技术等,“我们会保留利德华福品牌,并且让它成为施耐德电气在该细分领域的全球品牌,”修德华说利德华福管理层对加入施耐德电气的反应是“很激动”。

利德华福收购案并非孤例。卡特彼勒也准备“一步步的来”消化8.87亿美元收购的中国年代煤矿机电,国内第三大液压支架生产商。卡特彼勒集团总裁兼CFO爱德华·莱普(EdwardJ.Rapp)对记者表示,“没有比中国更好的机会了,”但他们要确保共赢。

融资租赁拼融资

产业景气度下降的2011年,融资租赁这一源于欧美的业界主流销售模式迅速成为中国企业提升业绩的重要武器。

研究员张仲杰分析认为,三一重工的销售模式中融资租赁占比已达12%左右。但三一重工与其主要融资租赁伙伴开展销售合作,才仅仅约一年时间。

与中国企业出海收购时因“准备不足”而带来的困扰相比,融资租赁的流行虽没有直接风险,但亦令不少业内人士担忧。

因为在该销售模式下,设备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客户只需要支付一定的首付款,即可拥有使用权。这实际上是将客户背负的现金流压力转移到了设备制造商身上。

三一重工2011年中报时的现金流量净额已经跌至去年同期10%,133.55亿元的应收账款额占同期营业收入的比重超过了40%。徐工机械的应收账款额相对较低,但融资租赁业务涨势惊人,截至2011年6月30日的金额较年初增加了148.37%,现金流量则直降139.3%至-9.16亿元。

偏偏对三一、徐工们而言,解决现金流压力的融资渠道较为单一。中联重科副总裁、中联租赁总经理万钧表示,“因为不能吸收公共存款,所以主要从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获得资金。”

而融资渠道的不同,可能决定了内外资企业在融资租赁业务能力上的差异。同样的政策环境下,近一年内,卡特彼勒金融服务公司(CaterpillarFinancialServicesCorporation)已经在香港发行了两期离岸人民币计价债券(俗称点心债),募集33亿元人民币用于充实卡特彼勒在中国的融资租赁业务。

卡特彼勒(中国)融资租赁有限公司(下称卡特融资)总裁陈春娣(Judy)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卡特彼勒在华的融资租赁资产组合远超过10亿美元,卡特金融在美国的总部有专门的资本市场部,负责筹集全球的营运资本,其结构包括:短、中、长期的银行负债、商业票据、卡特彼勒集团的资产等。”

尽管没有进一步透露卡特彼勒中国的融资租赁资产渗透率、集团内融资额度等信息,但陈春娣表示,其融资渠道足以支持卡特彼勒在中国的发展战略。

不过,本土企业也在摸索融资创新这个根本问题。“拓展融资渠道的首要做法是,不能变成从属于主机销售的‘辅助销售工具’,要成为利润中心。”万钧认为,“这就要求厂商租赁公司有完备的风控系统和真正的产品创新。”

中联重科推崇的产品创新即是ABS(资产证券化)。在万钧看来,中联租赁资产、客户的分散性适合将其组装成资产包,向公众或机构投资者直接融资,但使用ABS之类的创新产品尚需等待相关体制、体系的健全,应该立刻向洋师傅借鉴的或许是“风控系统”。在中国,融资租赁公司面对的“绝大多数客户是中小企业主和个体户”(万钧语),抗风险能力弱,一旦经济发生剧烈波动,融资租赁公司只能代客户偿付剩余的本金和拖欠的银行利息。

免责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同时本网原创文章,欢迎您转载并标明出处,谢谢!

热门产品(点击查询产品底价)

整机专区

  • 挖掘机械
  • 铲土运输
  • 起重机械
  • 混凝土
  • 压实机械
  • 路面机械
  • 桩工机械
  • 工业车辆
  • 高空作业
  • 凿岩机械
  • 掘进机械
  • 农业机械

工程机械内幕
实时掌控行业大事小情

机主邦
机主邦 帮机主 让机主不孤单

慧聪商情电子刊
直达商家商机无限

工程机械品牌关注榜



// (function(){ var bp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var curProtocol = window.location.protocol.split(":")[0]; if (curProtocol ==="https"){ bp.src = "https://zz.bdstatic.com/linksubmit/push.js"; } else{ bp.src = "http://push.zhanzhang.baidu.com/push.js"; }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bp,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