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家的印象中,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往往都是大思路、大动作、大手笔。以收购那些能够超越自身,比自己强的知名竞争对手为主。比如,早期的联想收购 IBM PC 业务, TCL 收购汤姆逊和阿尔卡特,以及最近的吉利收购沃尔沃轿车等等。这些知名案例给了大家一种错觉,仿佛只有那种气吞山河的大手笔才能叫战略性收购。
“蛇吞象”虽然看上去收获巨大,但是收购方却有着自己的苦处。例如, TCL 的多次并购,几乎都是以失败而告终。联想收购 IBM ,其全球业务也是最近一两年才逐渐走入正轨。而吉利收购沃尔沃,仍然在面临如何止损以及筹资建厂、业务整合等多方面的问题。成本高、整合困难、缺乏国际运作经验,往往都是与大手笔收购相伴而生的巨大风险。
海外并购本土企业机会:不“吞大象”改吃小鱼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在最近,工程机械行业中的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出现了一个新的趋势,就是不再“吞大象”,而是去“吃小鱼”。也就是说,选择那些经营良好,拥有品牌和技术以及全球的生产和销售网络的小型企业进行并购。而促成“吞大象”向“吃小鱼”转变的原因,正是中国企业全球竞争力的提升。以前的案例,往往都是囫囵吞枣式的购买那些快要破产的大企业,而现在则是根据自身需求,主动去选择那些有竞争力的小公司。
2012 年 1 月 31 日,三一重工以 3.6 亿欧元的价格,价格收购德国知名工程机械制造商普茨迈斯特 100% 股权。而在此之后的第二天,广西柳工发布公告,宣布斥资 3.35 亿元并购波兰工程机械企业 HSW 的工程机械事业部。与此同时,国内另一工程机械巨头徐工机械也将并购混凝土机械巨头德国企业施维英,而这同样也是一家规模适中,影响颇大的企业。
中国市场的发展以及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所带来的溢出效应,培养了大批具有强大竞争力的本土企业。按照销售额计算,来自中国的徐工集团、中联重科,以及三一集团,已经名列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排行榜的第七至第九,而他们成立距今仅仅有二十年。在工程机械行业中, 1925 年成立的全球最大厂商卡特彼勒,由于受到本土竞争对手的挤压,虽然其中国业务依旧保持强劲的增长率,但是市场份额却在快速下滑。
对于本土企业来说,如何将自身的竞争力输出的全球市场,就成为了最为紧迫的问题。“吃小鱼”就成为了最好的方式。通过并购那些中小型企业,除了可以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更可以利用其全球知名品牌和生产销售网络,让自有品牌搭车进入全球市场。以三一为例,在收购之后,就将在德国建立全球总部,以双品牌策略征战全球市场。
“吞大象”当然可以迅速提升知名度,但是“吃小鱼”也有着多方面的优势。
首先,小型企业很多都是家族式企业,他们一般都具有清晰的股权结构。在进行收购谈判的过程中,较容易达成一致性的结果。而大型企业很多都是上市企业,不仅要取得股东的认可,还需要经过政府部门的审批,工会的同意,等等。甚至还需要对供应商、经销商安排妥当。所以谈判过程特别复杂。
第二,中小型企业雇佣人数少,也在并购之后的整合过程中,也更容易操作。
第三,“小鱼”很多都是非常专业化的企业,有着较窄的产品线,突出的品牌与技术,以及市场地位、全球生产和销售体系。这些小而精的企业,对本土企业来说,都是非常急需的。而大型企业往往带有强势的公司文化,内部复杂的管理问题,甚至常年亏损的业务等等。这些都难免会成为本土企业的负担。
第四,中国的本土厂商更加倾向于那些颇有活力的小鱼,也就是运营良好的企业。大型企业在经济环境不好的时候,虽然估值低,收购成本低,但如何让其起死回生,是很大的问题。而选择经营良好的小型企业,可以免去迅速止损的战略需要。并购双方的整合可以从长计议。
综合来看,对于中国本土企业来说,“吃小鱼”比“吞大象”,从企业战略的角度来看,更加经济有效。它不仅有着较低的交易成本,收购的阻碍更低,更容易与本土公司相整合。随着 2008 年金融危机的持续作用,以及最近欧债危机的持续蔓延,使得一些西方的中小型企业处在风雨飘摇之中,这给了本土企业很好的战略机会。这种“吃小鱼”的趋势,也从另外一个角度体现了,中国的产业升级,以及高端制造业不断向中国转移的进程。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