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6日,中国装备工业领域第一本理论书籍《2012装备工业蓝皮书——转型升级中的装备制造业》(以下简称蓝皮书)在中国科技会堂举办新书发布仪式。参加发布会的人士有装备工业领域的权威专家、优秀企业代表以及蓝皮书的编辑人员,与几十家全国知名财经媒体和行业媒体记者进行了热烈交流,并就行业内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蓝皮书是由装备工业领域第一民间智库——中工联创国际装备制造研究中心(CERC)发起,联合业内外知名学者数人,经过两年筹备,正式向业内推出的一本“智慧书”,由原机械工业部副部长陆燕荪亲自作序。蓝皮书第一次对装备工业领域产业发展理论进行梳理、第一次对国内外案例进行对比分析、第一次对装备制造业进行专业排行(综合实力排行、品牌价值排行、最佳装备工业金融供应商……)。
装备工业领域的权威专家、优秀企业代表以及蓝皮书的编辑人员参加发布会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蓝皮书从实践的角度对装备工业的发展理论和案例进行研究,内容丰富,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可读性和实践指导意义,对促进中国装备工业由大到强有一定指导意义。蓝皮书的读者人群覆盖政府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生产一线的企业管理人员、相关产业研究机构以及机械领域的高校学生。蓝皮书每年出一本,定期向行业内外人士汇报CERC对装备制造业的最新研究成果,分析行业内的新问题、新形势、新趋势。
蓝皮书是由总论篇、理论篇、行业篇、案例篇和附录篇五部分组成,是首次站在全球视角,对装备工业进行全面、系统和深入研究的成果。总论篇是对装备工业的现状问题和趋势进行理论概括和总结;理论篇对装备工业发展理论进行梳理和总结;行业篇选取7个代表性行业进行研究;案例篇选取了国外和国内各8个经典案例进行研究,尝试解读成功企业的“成功基因;附录篇收录了装备工业的数据和中工联创的部分研究排行。
原机械工业部副部长陆燕荪在序言中,认为:经历了近十年井喷式的“膨胀期”之后,中国成为了世界制造大国,但是发展模式仍比较粗放,技术创新能力薄弱,产品附加值低,总体上大而不强,进一步发展面临能源、资源和环境等诸多压力。如何在未来国际竞争中抢占下一轮制高点,是中国制造业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原机械工业部机床工业局局长兼总工、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名誉理事长梁训瑄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
他表示中国装备制业有能力占据高端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所所长、中工联创国际装备研究中心
特邀专家胡春力就当前的形式高度肯定该书的出版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研究员、中工联创国际装备研究中心特邀专家邢国均先生
就当前中国装备制造业的改革指向发表演讲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中工联创国际装备制造研究中心主任隆学武先生介绍的该书的编撰过程和本书的内容闪光点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总论篇对全球装备工业的形式进行了判断。当前,世界经济正处在缓慢复苏之中,但金融危机影响深远。全球经济将发生一系列调整和变化,进入一个增速放缓、调整转型、竞争加剧的时期,装备制造业也不可避免要受到全球经济周期的影响——自经济危机开始,已经进入新的十年(业内预测)发展周期。
另外蓝皮书提出了装备制造业的“三个世界”的格局。美、日、德等发达国家是第一世界,虽然这些国家经济发展暂时遇到一些困难,但依然掌握着世界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和最核心的技术,是主导者;中国、印度、巴西等国家是第二世界,这些拥有巨大的制造业市场,虽然发展迅速,但距第一世界仍然有很大距离,是跟随着;其他处于工业化初期的国家为第三世界,这些国家既无先进技术又没有太强的工业基础,是原材料和能源的供应者,与第一二世界的差距逐渐拉大。
在探讨中国装备制造业如何有大到强方面,中工联创认为有四个方面需要注意:一是要实现“无为中的有为”。政府要在市场自动调节和政府调控之间找到恰当的平衡点,既不能完全放任,也不能过度干预。二要打破所有制偏好,合理配置公共资源。给予市场中各种所有制主体以平等的机会。三是要大力培养原始创新能力,掌握核心技术。四是合理布局装备制造业,避免重复建设。五是要重视中小企业发展。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在装备制造业中的作用。
理论篇对装备制造业领域的各种理论进行了梳理总结。第一章提出了“智慧地球产业链”概念,未来装备制造业对地球生活状态改变进行了畅想和描述;第二章对日美德等国的装备制造业政策进行比较,对中国装备制造业有很大启示;第三章对国际装备制造业的竞争力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未来形式进行了大胆预测;第四章探讨了装备制造业领域的融资问题;第五章探讨了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品牌文化、经营与精益管理;第六章探讨了集群技术创新政策机理分析;第七章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与重组;第八章探讨了装备制造业的服务能力问题;第九章为观点观察,收录了一些行业内重要文章,如《确保美国先进制造业领先地位》报告解读,装备制造业呼唤中国的乔布斯,德国制造业启示录,中国制造业危局等。
中国装备制造业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在各个行业都取得了长足进步。行业篇选取了工程机械、机床、海洋装备、核电装备、风电装备、重型机械、电器工业,七个代表性行业进行了研究。分别从行业概述、行业外部环境、行业竞争格局、行业热点、问题和未来趋势,进行了深度分析。除了取得了的重大成绩之外,重点分析了阻碍各个行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工程机械的主要问题是重复建设严重和市场竞争过度化倾向显现;机床行业问题主要是企业组织结构与国际潮流差异明显、高端技术被国外垄断、数控系统和功能部件发展滞后、产品稳定性有待加强、行业内现代服务业尚未形成;海洋工程面临的问题是海洋石油装备专业化程度偏低、数量少、类型单一、配套能力差、研发能力严重不足;核电装备领域主要问题是技术含量相对偏低,核心竞争力不强、产品研发周期长,资金短缺现象严重、生产能力短缺,基础设备陈旧、人才培养有待进一步加强;风电领域的主要问题是规划比较粗放、并网问题突出、系统调度难度加大、机组质量亟待提高;重型机械领域的问题是组织结构单一,活力不足、软硬件建设不协调,市场竞争力不强;电器工业是中国发展较好的领域,存在的问题有低端产能过剩,低价竞争严重、基础与共性技术研究薄弱、内需结构不合理、输配电设备仍被外资巨头垄断。
案例篇是蓝皮书的又一个亮点。选取了8家全球代表性装备制造企业和8家中国代表性企业,对其发展经验进行深入剖析。国外8家案例都是全球闻名的企业,他们的发展经验对中国未来的发展道路有很强借鉴意义;选取的中国案例中既有上海电气、中联重科等大型企业,也有神马科技和宁波天生等中小型企业,他们的共同点是都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恰好是中国装备制造业由大到强最需要具备的能力。案例篇值得一提的是机床小强人系列案例,虽然企业规模很小但都属于专、特、精企业,具有非常强的市场竞争力。走专特精道路是中国装备工业走向强大的一个可供选择途径。
蓝皮书附录篇公布了装备制造业品牌价值排行榜,前五名分别是华为(14999857万元)、潍柴动力(12515396万元)、三一重工(9212732万元)、中联重科(7933044万元)、上海电气(6842860万元);装备制造业最佳金融供应商,国家开发银行因长期对装备工业的支持排名第一,其他依次是中国招商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光大银行、中信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交通银行、北京弘毅远方投资顾问有限公司;最具投资潜力装备制造园区,河北廊坊固安工业园区、上海临港重装备产业区、河北唐山现代装备制造工业区、广东广州南沙临港工业基地、天津滨海重机工业园、沈阳铁西新区、陕西西安泾渭工业园、河南洛阳洛阳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内蒙古包头青山区装备制造产业园区、山东济南国家火炬计划先进机电与装备制造产业基地。
背景资料
一、蓝皮书特色
据编委会负责人介绍,《装备工业蓝皮书--智慧装备》内容丰富,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可读性和实践指导意义:
1、汇聚顶级专家智慧
蓝皮书是由中工联创国际装备制造研究中心(www.chongequipment.com)发起,联合国内外顶级学者20人,站在全球视角,经过两年筹备,对装备工业6大行业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对装备工业的发展从理论、行业和案例上进行了深入剖析的图书,可谓装备工业第一本“智慧”宝库。
2、装备制造理论集大成
蓝皮书对装备制造业发展理论进行全面梳理和总结,吸收了20多名顶级专家和中工联创的最新理论研究成果,从未来和新知、装备制造业政策、组织和布局、融资与商业价值、企业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完整的装备制造发展理论。
3、7大行业深入解读
蓝皮书中第二部分是行业篇,重点解读装备制造业最核心的六大产业--工程机械、机床、新能源装备、电工电气、重型装备和海洋装备。从行业发展环境、产业发展现状、面临最大的挑战以及未来走势等方面进行多角度分析研究。
4、16个经典案例剖析
蓝皮书案例采取对照形式,分别选取8家全球知名企业和8家中国特色企业进行深度分析研究,尝试解读成功企业的“成功基因”,广为传播和传承。国外案例:波音公司、洛希德·马丁、IBM、通用电气、海瑞克、科特彼勒、德马吉、三菱重工;国内案例:江苏神马集团、机床小强人系列(北京精雕、苏州信能、哈量凯帅、长沙一派、杭州大天、北京精雕、大连光洋)、中信重工、宁波天生、熔盛重工、株洲钻石、上海电气、中联重科。
/
二、蓝皮书部分观点
新形势下,中国制造业面临双重危机
新形势下,中国的制造业将面临双重危机:一是发达制造国家将利用已有的优势(环境、制度、技术、管理和文化等),在新的制造领域形成新的优势(新技术的突破、新的管理方法等),并利用新优势继续占领全球市场,形成对中国制造业的新打击;二是利用高端制造技术和高端服务,抢夺其它国家包括中国制造的中端市场。
装备制造“三个世界”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 中国处于赶超者位置
当我们深入分析全球制造业发展格局的时候,我们做出这样的判断:当前世界装备制造业的基本格局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尽管中国装备工业销售额2009年已经跃居世界第一,美国、日本、德国、法国、意大利和英国等主要发达国家的制造业产值加起来仍占到总量的70%,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突出地位。特别是高端制造产品仍被发达国家牢牢控制。
全球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仍然可以划分为三个世界:美、日、德等发达国家是第一世界,虽然这些国家经济发展暂时遇到一些困难,但依然掌握着世界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和最核心的技术,是主导者;中国、印度、巴西等国家是第二世界,这些拥有巨大的制造业市场,虽然发展迅速,但距第一世界仍然有很大距离,是跟随着;其他处于工业化初期的国家为第三世界,这些国家既无先进技术又没有太强的工业基础,是原材料和能源的供应者,与第一二世界的差距逐渐拉大。
经过多年发展,中国装备制造业已经形成门类齐全、规模较大、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产业体系,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2010年中国制造业产值高达1.955万亿美元,在全球制造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例为19.8%,相比之下美国2010年制造业产值为1.952万亿美元,占比为19.4%,中国已经成为装备制造业大国。
经过前一个发展周期的爆发式增长,中国装备制造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产业大而不强、创新能力薄弱、基础制造水平落后、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创新产品推广应用困难等问题,属于粗放型增长。
中国装备制造业总量虽然庞大,产业竞争力却不强。同时,影响全球的经济危机也迫使中国装备制造业加快转型升级。
只有成功实现转型与升级的战略目标,装备制造的“三个世界”的格局才有可能改变。
装备制造未来新版图
中国装备制造业奠基于建国初的156个项目以及后来的三线建设。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的装备制造业发展格局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目前,中国装备制造产业已初步形成五大产业集聚区,其中环渤海和长三角地区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的核心圈,东北和珠三角地区为两翼支撑,中部和西部地区为重要补充的大装备发展格局。
同时,一批与高端装备产业相关的新型工业基地正在逐步形成,主要分布在环渤海与长三角地区;西部、华中、东北地区也有少量分布。未来,中国高端装备制造的重点新兴区域将不断涌现,并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形成区域性的产业集群;区域分工将在各区域性产业集群中得到体现;中西部地区在政策扶持下,依托其资源优势也将加速发展。
环渤海地区是国内重要的高端装备研发、设计和制造基地。其中,北京是全国航空、卫星、数控机床等行业的研发中心,辽宁、山东和河北依托其海洋优势,在原有装备工业基础上已逐步发展成为海洋工程装备、数控机床以及轨道交通装备的产业聚集区。环渤海地区是中国装备制造业最大的集聚区,装备制造业基础雄厚,内生力强大,是未来装备制造业的动力区。
长三角地区是国内重要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开发和生产基地,在国内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上海为国内民用航空装备科研和制造重点基地,江苏海洋装备工业发达。长三角地区装备制造业基础雄厚,中小企业集聚,装备工业发展最具活力地区。
珠三角地区是数控机床、智能机器人、海洋工程和航空服务业的研发和生产基地。主要分布在以广州为中心的深圳、佛山、珠海、东莞等市。珠三角地区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主要以外向型经济为主,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和丰富的人才资源,装备制造业将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是未来的重要产业圈。
在中西部地区,湖南和山西分别以株洲和太原为中心成为我国轨道交通装备的重要制造基地。在航空领域,湖南和江西作为国家重点航空产业基地所在地区也有快速发展。四川、重庆、陕西、贵州和云南5个省市,也逐渐形成了航空、卫星、轨道交通装备和机床等产业的集聚区。这些地区拥有一定的装备工业基础,虽然相关配套产业相对弱一些,但是,可以抓住具有传统优势的产业,完善产业链,走特色发展道路。
东北地区是中国的传统老工业基地,虽然其在全国地位已经没有了往日的辉煌,在传统的重型装备领域依然占有很大比重。重型机床、金属冶炼、大型电力设备、飞机制造等产业基础雄厚。近年来,东北地区的装备制造业地位不断下降,如不能提升活力,进行产业升级,东北地区的装备制造业地位将会继续下滑。
随着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中国装备制造产业将加快集聚步伐,更快向园区集聚、向经济发达地区集聚、向人才和科技密集型地区集聚。
装备制造业强大的逻辑
中国装备制造业强大,其逻辑决不是三言两语可以道明。中工联创积聚众多专家学者的智慧,对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要实现“无为中的有为”。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链长,资金需求量大,如果政府完全无为地依靠市场自动调节来发展装备制造业,在中国这样的产业发展环境下,最终可能会出现市场调节失灵,装备制造业产业陷入恶性竞争的结果。但相反,如果政府一味地干预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依靠政府手段宏观操控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就会出现寡头垄断,资源配置率低下结果。因此,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管理部门,应该在无为中实现有为。就是要利用市场的手段、要利用市场的思路来指导产业的发展。无为和有为都要适当,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无为中有为。
二要打破所有制偏好,合理配置公共资源。中国是一个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国家,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并存,各种企业在同样的市场中竞争。目前,政府无论是在政策支持,还是在资金支持方面,都强调了所有制的平等,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国有企业获得的支持力度依然较民营企业要大。
中国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关键要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目前的情形是,国家将大量的资源配置到国有企业,包括很多经营很差,缺乏创新的企业,而很多经营灵活,具有创新冲动和创新能力的企业享受不到优质资源。实践证明,国有企业的整体活力低于民营企业。(2012年1-2月数据显示,国有企业利润下降19.7%,私营企业利润增加24.4%)这就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
因此,政府对公共资源的配置不应以所有制来区分,而应该以创新能力和对产业的贡献度来区分。政府应该将最优质的资源分配到有创新冲动,有创新能力,有创新成果的优质企业。
三是要大力培养原始创新能力,掌握核心技术。中国装备制造发展到现阶段,已经积累了足够的量变,资金、技术、人才、管理都有了足够的储备,已经成为装备制造大国,但依然不是装备制造业强国。因为核心技术缺乏,创新能力较弱,使得中国的装备制造业在关键点处处受制于人。关键技术是一个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无法通过购买获得,只能依靠自身的创新取得。
四是合理布局装备制造业,避免重复建设。中国各行各业都存在产能过剩问题,装备制造业也是如此!主要原因是,对于国家鼓励的产业,各地都会一窝蜂发展,不顾当地资源和条件是否合适,装备制造业尤其如此。目前,中国几乎所有省份都具备一定的装备工业体系,虽然整体水平参差不齐。这就导致中国装备工业遍地开花,分散发展,集聚度低,产业配套差,竞争力弱。
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出台后,各个省份都提出要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特别是规划重点提出的五大产业,某些产业的低端产品出现了过剩。
这就需要站在全国角度进行合理布局,根据各地不同基础和资源优势,制定不同引导政策,使不同地区走特色发展之路,以产业链为中心集聚发展。各级地方政府应抓住高端装备产业空间布局特点,从资源集聚、配套环境和产业供应链条等方面入手,为装备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平台,发展特色装备制造与服务基地。这样既能避免资源浪费,又能使不同产业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共同提升中国的装备制造综合竞争力。
五是要重视中小企业发展。中小企业在装备制造业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发达国家政府不仅高度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而且在制定和实施产业政策中,一直把促进中小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作为整形装备制造业的重要内容和政策目标。特别是德国,凭借中小装备制造企业的支撑,使其在经济危机中独善其身。
/
中国一惯有大而全的思想,重视发展大型企业,而忽略中小企业的作用。政府将大部分精力放在对大型企业的扶持上,政府希望培育大型集团,增强装备制造业的竞争力。
实践证明,众多的中小企业对装备制造业的贡献更大,创新动力更足,更有可能成为未来发展的主力。所以,政府应该从法律、金融、税收、技术开发等方面,更多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第五部分 附录
2010年全国各省市装备制造业主要指标
省份
企业个数
从业人数
工业总产值(万元)
主营业务收入(万元)
利润总额(万元)
北京市
3293
560450
66174114
71582146
4868315
天津市
——
691650
63722433
64592771
4807813
上海市
8396
1657900
171974800
183934200
13468200
重庆
2736
650300
45658991
——
——
黑龙江
105
159381
9999227
9364124
704485.1
吉林省
1552
366172
51577681
48682139
4825867
辽宁省
9085
1396000
102640700
118033200
8726800
河北省
4431
853552
59515800
58982400
5353200
山东省
13393
2461978
241151562
238379627.9
17104748.8
河南省
4727
974600
——
68515900
6688200
安徽省
5216
799500
60690400
55463000
4973400
江苏省
27180.00
5677400
429061500
422064100
29216700
浙江省
26441
3524900
180857000
175732700
11785200
福建省
——
——
60799313
59537051
4644841
江西省
1514
——
28975547
29114592
——
广东省
20835
7653900
426319200
419162800
28326000
广西省
1592
452176
37660843.1
2906990.7
17317621
云南省
396
80271
4434146
4408019
369875
贵州省
298
103700
3828500
3556500
274700
湖南省
189
171800
17622800
17153400
1508500
湖北省
4796
931200
71921900
66446200
7207300
四川省
3554
870300
62078600
61220800
4044400
西藏
3
204
8147.6
8052.5
616.6
新疆
239
32029
3694233.7
3708782.7
687299
青海省
49
12203
463175
430625
25393
陕西省
1119
502934
28123987.6
26276385.4
1893763.4
山西省
789
311473
11060278
10748016
432144
内蒙古
499
117000
10671656.1
11734926.5
747207.8
宁夏
133
32266
1619098.6
1562277.3
103478.4
海南省
57
17353
1971308
1912903
120818
甘肃省
——
——
——
——
——
(数据来源:各省统计年鉴;主要统计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
装备制造业综合实力排行榜(50强)
排行
企业名称
营业额(万元)
1
中国北车
6,418,158
2
中国南车
5,866,474
3
中兴通讯
5,828,478
4
上海电气
5,176,228
5
潍柴动力
4,718,037
6
福田汽车
4,150,556
7
三一重工
4,130,314
8
中国重工
4,100,376
9
中联重科
3,320,712
10
东方电气
3,009,086
11
中国船舶
2,088,294
12
中国重汽
2,074,509
13
振华重工
1,912,925
14
柳工
1,429,135
15
特变电工
1,271,796
16
山推股份
1,218,081
17
上海机电
1,143,158
18
宇通客车
1,954
19
厦工股份
945,390
20
金风科技
942,035
21
航天信息
827,749
22
风神股份
796,039
23
天地科技
784,611
24
太原重工
649,125
25
万向钱潮
620,094
26
广船国际
610,418
27
一汽富维
520,537
28
烽火通信
464,344
29
威孚高科
445,501
30
天威保变
398,418
31
中航重机
392,743
32
双良股份(节能)
390,524
33
盾安环境
375,518
34
宗申动力
349,267
35
中天科技
336,806
36
国电南瑞
283,363
37
宁波华翔
268,395
38
卧龙电气
242,446
39
天马股份
240,701
40
中国卫星
219,939
41
航天电子
213,943
42
大洋电机
180,200
43
平高电气
172,511
44
云内动力
162,764
45
软控股份
138,519
46
昆明机床
135,883
47
广电运通
130,428
48
思源电器(气)
122,384
49
东安动力
111,898
50
武汉凡谷
77,014
数据截止到2011年9月30日
/
装备制造业品牌价值排行榜
随着美国信用评级的下调,中国经济的崛起再度成为各国热烈讨论的话题。与往常不同,此时此刻,中国各大企业正在把品牌价值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2011年3月,中国政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着重提出了“推动自主品牌建设,提升品牌价值和效应,加快发展拥有国际知名品牌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的要求,这或许是中国开始摆脱低端“打工身份”的开始。
在过去的30多年中,中国消费品企业通过向全球范围的输出消费品并积攒出多个让人记忆深刻的品牌——工商银行、中国一汽、联想、海尔……,但无论榜单如何变化,装备工业企业上榜始终寥寥无几。这并非是因为中国装备工业企业品牌不入流,实际上,相较于消费品企业,装备工业企业在品牌上有着众多优势,像历史悠久,进入门槛较高,利润增长稳定等。可是,由于企业并不直接面对消费者,所以评估消费品企业的品牌价值模型在装备工业企业身上出现了“水土不服”,这直接使得该类型企业品牌价值被大大低估,为了解决装备工业企业品牌价值估值的问题,我们研究中心一直在会同各领域的相关人士致力于研究更能反映出中国装备工业企业的品牌价值模型,并把结果定时向社会公布。
实际上,早在一年前专家们编制模型时,我们就在预测,谁将成为2011年中国装备制造业品牌榜的魁首?经过了近一年的等待与焦灼,现在我们终于有了答案,在2011年装备制造业品牌榜50强的榜单中,华为以品牌价值1499.98亿人民币占据了第一的位置,后面依次潍柴动力、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和上海电气,它们的品牌价值分别为1251.5亿、921.2亿、793.3亿和684.2亿,这一结果与去年前五名中电气设备企业独领风骚大相径庭。
虽然工程机械和与之相关的发动机企业的品牌价值受益于中国前几年房地产市场的高企而增值迅猛,但是这样的快速的增长显然难以持续,随着中国政府对房地产政策的逐层收紧和国三标准实施后汽车的换“心”的逐渐结束,汽车时代能在前五名中独占鳌头多久成了很多人心中的另一个问题?
在前五名之后,入榜企业类型开始分化。这在第六名到第十名之间排名就可以看出端倪,玉柴国际、中兴通讯、徐工机械、中国船舶和中国通用之间没有出现和前面五名关联行业一样,扎堆的情况,这五家在装备工业在各自领域中辛勤耕耘,不断加深自身企业的“护城河”与知名度,品牌价值也分别达到649.5亿元、596.1亿元、503.3亿元、502亿元和485.4亿元。
总的来看,这届50强企业品牌价值远远大于去年,这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工业研究中心对装备工业企业深入研究后发现,这些企业相对于消费品企业有着天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装备属性,我们把它们归结定为装备工业因素,它指的是指的是国家有关部门认证的国家级研究中心(实验室),企业所获得的国家级省部级奖励情况(包括工业大奖),以及国家有关部门认定的首台套业绩等具有中国特色和装备工业特色的因素等,这些都为企业带来了特殊品牌强度,提升了品牌的含金量。
另一方面,中国自4万亿元的刺激经济方案以后几年来,中国对装备工业的扶持政策层出不穷,各大企业深受其惠,在近两年中有了飞速发展。与之相对经济刺激方案也使得中国出现了通胀,作为市场中最为稳定的领域,装备工业企业价值自然水涨船高。
当然,对于目前装备工业鲜花着锦、烈火烹油般的情况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其实对于明年的榜单,现在就有一个巨大的担心,近两年特别是去年近乎赶工程般的完成大型新项目,会不会藏有问题,而这种问题在今年或者明年会不会集中暴露出来,此前,中国高铁事件不仅仅挫伤了中国的股市,也给中国南车和中国北车两大公司的品牌上蒙上了重重的阴影。如果这样的悲观论调不幸言中,一向稳定的装备工业企业将会面对前所未有的灾难……
装备制造业最佳金融服务商
装备制造业是资金密集型行业,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大量资金的支持。在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过程中,众多金融服务商通过其优质的产品,有力的推动了行业的快速发展。我们评出了装备制造业最佳金融服务商,通过本书向整个行业推介。
1.国家开发银行
国家开发银行主要通过开展中长期信贷与投资等金融业务,为国民经济重大中长期发展战略服务。国家开发银行贯彻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筹集和引导社会资金,缓解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和薄弱环节,致力于以融资推动市场建设和规划先行,支持国家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支柱产业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发展和国家重点项目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支持城镇化、中小企业、“三农”、教育、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医疗卫生以及环境保护等瓶颈领域的发展;支持国家“走出去”战略,积极拓展国际合作业务。以此,增强国力,改善民生,促进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
国家开发银行坚持以市场化方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努力保持强有力的发展能力、创新能力和先进的市场业绩,提升核心竞争力。截至2011年末,国开行资产总额突破6万亿元,不良贷款率0.4%,连续27个季度低于1%。较好地实现了支持发展、防范风险与优良业绩的有机统一。截至2011年末,国开行外汇贷款余额2100亿美元,作为中国最大的对外投融资合作银行,国开行的国际合作业务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装备制造业是国开行重点支持的产业领域,截至2011年末,装备制造业贷款余额突破2000亿元,重点支持了华为、中兴、大唐、金风科技、华锐风电、西电集团、特变电工、上海电气、湘电集团、中集集团、三一重工、徐工集团、沈阳机床、齐二机床、奇瑞、北汽、陕重汽等一大批重点企业。下一步,国开行将发挥“投资、贷款、债券、租赁、证券”综合金融服务优势,重点支持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新兴产业和对外投资、并购、产品出口等“走出去”业务发展。为培育高品质的自主品牌,以及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领军装备企业,为中国装备制造业加快实现转型升级、做强做大积极提供金融服务。
2.中国招商银行
招商银行是中国改革开放后建立的第一家由企业法人持股的股份制银行。该行成立以来,已发展成为资产总额突破2.6万亿。招商银行实力雄厚、服务优质、效益良好,对于中国装备制造业发挥着重要作用。
招商银行充分利用自身的机制体制优势,发挥资金融通的作用,积极支持地方支柱产业、特色行业和优质企业,帮助他们发展壮大,增强竞争力。西电、陕汽、陕煤等装备制造业都曾受到招行支持。
3.中国工商银行
工商银行一直以来都高度重视对装备制造业的金融服务,将装备制造业作为信贷支持的重点领域,并创新推出了能满足大多数优质装备制造业客户需求的特色产品体系和金融服务模式。为先进制造业企业提供包括债券承销、融资租赁、现金管理、企业年金等在内的多元化、综合化金融服务,同时还积极开展衍生交易类、外汇资金类等业务帮助这些企业“走出去”,为先进制造业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徐工等装备制造企业从其融资租赁项目中受益匪浅。
4.中国光大银行
中国光大银行在推动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配套型、积聚型和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客户是光大银行的目标市场。光大银行率先提出向工程机械行业推出了“总对总”合作模式的工程机械按揭贷款业务。作为第一家进入工程机械行业的商业银行,光大银行成功地改变了工程机械旧有的全款或分期交易的模式,利用银行按揭这一金融工具使工程机械交易变得便捷、安全,进一步加大银行与厂商的合作力度,从而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快速发展。
5.中信银行
中信银行是中国大陆七大银行,中国最早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商业银行之一,通过各种金融方式为装备制造业提供支持。汽车、钢铁、采矿、交通等装备制造业是其主要支持产业。
中信银行通过短期、中期、长期融资工具,支持大连、哈尔滨、重庆、西安等大型装备制造业园区发展,同时中信与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如北车集团、大连起重等企业,为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6.中国建设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是中国五大国有银行之一,装备制造业是其主要支持重点。中国建行敏锐地将发展目标聚集在了装备制造业,通过贷款、授信、保理、融资租赁、股权融资等形式全方位向地方先进装备制造企业提供优质金融服务,有力支持了企业发展,为振兴地方经济做出了贡献。
中国建行支持了金凤科技、中航惠腾、特变电工等一批企业,同时建行也通过支持三峡工程、青藏铁路、西气东输等一大批国家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来推动装备工业的发展。
7.中国交通银行
作为五大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之一,交通银行始终坚持走国际化、综合化道路,建设以财富管理为特色的一流公众持股银行集团。装备制造业是其重点支持的十大领域之一,电气装备尤其是重点。提供的服务有本外币流动资金贷款、固定资产贷款、票据、外汇、结算等领域的合作,并在现金管理、投资银行、财务顾问、私人金融业务等多方面。东方电气集团是交通银行重点服务的客户之一。
8.北京弘毅远方投资顾问有限公司
北京弘毅远方投资顾问有限公司(简称弘毅投资公司)是联想控股有限公司旗下从事股权投资及管理业务的专业公司,管理着美元和人民币两类基金。弘毅投资公司以“增值服务、创造价值”为核心投资理念,业务涵盖并购投资与成长型投资,投资的企业包括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已先后在建材、医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消费品、文化传媒和金融服务等多个行业进行了投资,打造了多个领先企业。弘毅投资公司对星火机床有限公司的支持以及对中联重科收购意大利CIFA的支持,是其对装备制造业支持的经典案例。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