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金节(财经作家)
距离上次降息不到一个月时间,中国央行再度降息,以规避宏观经济“硬着陆”风险。此次将存款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贷款利率下调0.31个百分点,和上一次降息类似,除了舒缓流动性紧张格局,推进利率市场化、缩减存贷利差的迹象明显。可以说,目前的降息,单单从货币放松正确与否方面看,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但是从长期着眼于利率市场化改革来看,还是值得肯定。
此次降息之前,政策暗示迹象已经十分明显。近期,央行为了缓解市场资金压力,在上周连续两次逆回购之后,本周再度加大逆回购力度。央行于7月5日以利率招标方式再次开展了两期逆回购操作,其中7天品种发行规模50亿元,14天品种发行规模400亿元。鉴于本周公开市场到期资金规模为370亿元,加上周二发行的1430亿元逆回购,本周央行再次实现资金净投放达2250亿元。这是央行连续两周多次实施逆回购操作,实属历史罕见。这说明,目前的市场流动性确实处于十分干涸的状态,这也是本次降息的直接原因。虽然中国广义货币供给高达90万亿元,现在也依然维持着13%左右的增速,但是局部流动性紧张局面却时常发生,银行间市场和货币市场尤为明显。
目前市场流动性的局部紧张最核心原因有两点:一是存款准备金率依然畸高,冻结的资金量过于庞大;二是广义货币M2的形成来源——新增贷款和外汇占款都在持续走低。再加上7月份公开市场到期量较少,年中存款冲量导致准备金补缴大增;此外,四大行分红和财税缴款等因素,流动性面临严峻挑战。因此,央行近期频繁实施天量逆回购以及再度降息,对保证市场正常运行、防止经济急速下滑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然而,现在的流动性紧张,更多是结构性问题,而不能因此而成为继续大幅放松货币的理由。确实,因为存款准备金率畸高,导致银行资金周转不灵。在目前的形势下,降准理所应当,但是局部流动性紧张,绝不能成为不断降息的理由。相反,笔者认为,在降准理所应当之际,反而更需以提升利率为前提。否则,货币宽松信号过于明显,银行贷款扩张只怕会伴随着一系列“稳增长”政策,而再度走向天量信贷格局。现在,一个月内两次降息,已经给出了不好的货币宽松暗示。
目前,每月5000亿~8000亿的贷款增量,其实并不低。如果能够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疏通货币传导机制,这些资金完全可以满足实体经济需求。因为资金的优化配置才是根本。在如今中国经济“挤泡沫、调结构”的关键当口,切不可再为了缓解局部的资金紧张,以货币总量的重回高速膨胀为代价,而置大的经济“主动调整、正常回归”于不顾。因为不断降息只会加速信贷重回高速增长。
目前,经济形势确实不妙,PMI数据和发电量持续走低、煤炭价格急跌,这些都说明经济增长在放缓。这更加要求中国加快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而不是重回以“天量信贷和资产泡沫”支撑高速增长的老路上。只有“新结构、新模式”才能保证中国经济走向一条可持续的优质之路。
就此而言,现在降息,绝不能重回“保增长”的老路。当务之急,还是厘清金融系统何以效率低下、资金何以未能“钱尽其用”的问题。很明显,这都不是动用逆回购、降准、降息等货币政策工具就能解决的问题。货币政策只能治标难以治本。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