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年能做很多事,在玉柴,做成的事情之一就是建立并实施了“节能环保型柴油机关键技术及产业化”专题项目。
“提起柴油车,10多年前,人们想到的是冒着滚滚浓烟的拖拉机,行驶在农村、乡镇。而不冒烟的柴油车,内行人都知道,发动机肯定是价格昂贵的进口货。”7月中旬的一天,在玉柴工程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冯静博士告诉记者,如今,“剪掉尾巴”的柴油车城市里随时可见,内行人也知道,车里的“心脏”已有中国制造,即便是“外国制造”,价格也不再“高高在上”。
参与北京奥运会接待用车招标,这是个让玉柴人自豪的故事。第一次招标时,玉柴是成功竞标的唯一国产柴油发动机厂家,第三次招标时,大获全胜,战胜所有进口品牌,将订单全部收入囊中。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据玉柴统计,2005年,运用这项技术成果的发动机产品就开始投放市场,至2010年,这些发动机年销售量已突破50万台。按这个使用量进行测算,由于采用节能环保技术,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过251万吨,相当于种了1.5亿棵树,节省燃油80万吨。
据项目第一负责人、玉柴总工程师沈捷介绍,2003年,玉柴立项之初,是为填补产品系列中没有中重型发动机的缺憾,同时打算尝试实现一个节能环保的“绿色理想”,即推出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发动机,向国际先进水平看齐。
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有多远?“8到10年的技术落差。”沈捷说,当时国内还没有柴油机排放控制的概念,电子控制高压喷射技术也未曾使用。
如今,在玉柴的带动下,国内行业水平整体得到了提升:设计上率先采用的四气门结构,已经成为行业标准技术配置;燃烧与排放控制技术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与最先进技术差距只有1年;在燃气的后处理控制技术上,已开始与跨国公司争夺市场;电控技术也打破国外供应商的垄断坚冰。
这期间,玉柴发展成国内产品型谱最全的内燃机制造基地,总资产超过300亿元。参与项目的100多位技术人员,在这个“不急功近利、舍得投入、信任技术人员”的平台上,得到锻炼,普通技术人员都成长为技术专家。(本文来自玉柴)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