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和发展循环经济新增长点是迫切要求

慧聪工程机械网   2012-08-20 09:28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顾晓焱 湖北省武汉市社会科学院 发展循环经济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在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形势下,着力培育循环经济新的增长点,通过资源的高效循环利

作者:顾晓焱 湖北省武汉市社会科学院

发展循环经济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在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形势下,着力培育循环经济新的增长点,通过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促进经济发展,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发展模式。

发展循环经济不仅开辟了资源综合利用的新途径,物尽其用、变废为宝,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而且从资源消耗的源头减少了污染物的产生,实现“零”排放,化害为利,污染治理成本大大降低,从而能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近年来,我国在推动能源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推行清洁生产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是,传统的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发展方式仍未根本转变,资源利用率还比较低,相关技术开发还相对滞后。

面对日益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发展循环经济已经成为世界潮流。“十二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出了资源产出率提高15%的目标,明确了健全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推广绿色消费模式、强化政策和技术支撑等方面发展循环经济的任务和措施,这将给我国循环经济产业的发展带来更大的市场空间和产业前景。据估算,到2015年,我国循环经济产业的产值将突破1.5万亿元。

着力培育循环经济新的增长点,需要加大对循环经济的支持力度。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项目和技术开发、产业化示范项目,要给予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等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应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给予金融支持。相关部门要积极安排资金,支持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研究、技术推广、示范试点、宣传培训等;安排排污资金,加大对企业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污染防治项目的投入力度。要继续完善资源综合利用的税收优惠政策,调整和完善有利于促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税收政策,加快建立大宗废旧资源回收处理收费制度。

着力培育循环经济新的增长点,需要提高循环经济技术支撑能力和创新能力。要加大科技投入,加大循环经济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的力度,着力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努力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要继续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循环经济技术,组织产学研以及企业等各方力量,努力开发包括共伴生矿产资源和尾矿综合利用技术、能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废物综合利用技术、循环经济发展中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可回收利用材料和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再制造技术在内的有利于资源循环利用和集约利用的技术。对于广大资源型城市来说,发展循环经济要不断提高循环经济技术支撑能力和创新能力,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的开采技术、工艺和设备,提高矿山回采率、选矿和冶炼回收率及劳动生产率,减少物资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提高产品附加值;大力推进共伴生资源和尾矿、废弃物综合利用;在油气开采与加工、煤炭采掘与转化及其他矿业开采与加工企业中,大力推广清洁生产技术,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着力培育循环经济新的增长点,需要高度重视再制造产业发展。再制造是生态文明理念在工业生产领域中的实践运用。通过再制造过程,工业生产形成“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闭合模式,既减轻了环境负担又延长了产品生命周期,符合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要求。同时,绿色再制造业也是对制造业后端价值链的延伸拓展。因此,实现再制造的规模化发展,不仅低碳、节能、环保,更能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经过数年试点培育,我国再制造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发展势头良好,部分技术走在世界前列;但与欧美发达国家成熟的再制造产业体系与庞大的产业规模相比,我国再制造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许多企业再制造单件利润虽已超过新品,但由于生产规模化程度不够,再制造产业难以成为主要经济增长点。当前,我们要建立完善与再制造有关的行业规范与技术标准。应建立再制造企业的资格认证体系,形成行业准入和许可证制度。应规定再制造企业研究开发、技术检测等专业技术人员比例;应建立企业生产规范和质量检测程序,对再制造特殊工艺、技术、设备进行认证。应制定完善再制造产品的强制性技术标准与服务规范,发布各种行业性标准、指南,推广自愿协议、最佳实践等。应制定工程机械、大型工业装备等产品报废标准。将汽车年检制度、报废标准推广到工程机械、大型工业装备等领域,比照北美制度,规定工程机械等装备进入再制造循环的年限与工时标准,一方面保障工程项目施工安全,另一方面提升设备可再利用率。

与此同时,还要推进再制造技术创新。可考虑建立国家级、区域性再制造研发中心,组织开展装备再制造寿命预测技术、高效无损拆解与分类回收技术、环保高效绿色清洗技术、纳米表面工程技术、自动化表面工程技术等关键、核心技术研发。要建立再制造零部件的分类、条码等标识制度,建设区域性和全国性的旧件信息网络和数据库,完善数据共享系统,为汽车、工程机械等面向绿色产品设计、制订回收法规提供可靠的设计依据。可考虑设立再制造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对开展再制造关键技术研究给予资金扶持。要鼓励企业通过引进技术、合作开发、联合制作等方式,掌握核心技术与关键技术,提升再制造企业、行业自主创新能力。要鼓励产、学、研联合进行再制造技术攻关,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

免责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同时本网原创文章,欢迎您转载并标明出处,谢谢!

热门产品(点击查询产品底价)

整机专区

  • 挖掘机械
  • 铲土运输
  • 起重机械
  • 混凝土
  • 压实机械
  • 路面机械
  • 桩工机械
  • 工业车辆
  • 高空作业
  • 凿岩机械
  • 掘进机械
  • 农业机械

工程机械内幕
实时掌控行业大事小情

机主邦
机主邦 帮机主 让机主不孤单

慧聪商情电子刊
直达商家商机无限

工程机械品牌关注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