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二季度GDP同比增速7.6%,创下逾三年来新低,7月份我国出口增长仅为1%,而去年我国出口还出现过30%的增长。中国该如何面对这种经济增速的放缓?
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昨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的经济增长已告别过去两位数的高速增长,开始向7~8%的增长区间降落。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告别高速增长是很正常的,这是城市化和工业化后期的必然现象。预计中国未来的十年,GDP增长都可以保持在7~8%的增速。这是一件好事。预计中国经济增长下降的趋势在今年三季度就会稳住并有所回升。因为,欧洲债务危机已稳住,中国企业也经历了长达十个月的去库存化。总的看来,最坏的时期也过了,不会更坏。”
投资大师罗杰斯昨天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说:“中国经济为什么不能增长2%、3%呢?欧美国家就连2%也达不到。”
当前关于中国政策的各种建议四起,但是记者调查与采访发现,有两种政策取向是要避免的。
一是过度强调投资。耶鲁大学金融经济学教授陈志武表示:1994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金额占全年GPD的35%,到2010年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例高达70%。当前的财政政策和过度依赖固定资产投资行为虽带来短期繁荣,但造成中国经济进一步扭曲。
二是过度放松货币政策。曹远征表示,中国现在的货币政策不宜过分放松,因为中国对货币的需求下降,问题出现在市场在萎缩,商品卖不出去,工业减少投资。
罗杰斯也认为,长期来看中国经济增长并不堪忧,进一步宽松货币政策可能不明智。
对外经贸大学客座教授张岸元博士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经济下行具有必然性,此前宽松政策在通胀、资产价格方面的负面影响正在消化,但产能过剩、需求不足的矛盾才刚刚显现,实体经济的过剩与不足,不是货币政策能够解决的问题。”
专家建议政策出路
选择一:调结构
曹远征认为,我国宏观政策方向不宜改变,但要微调预调,以将经济托住。比如,可以财政扩大支出,地方财政无力,可以又用中央财政的老手段,上铁路和水利等投资,借此撬动其他的投资。但“稳”不是目标,是个条件,不能麻醉药打了,手术台上了,手术却没有做。所谓的“手术”,就是要调整经济结构,推进改革,改变体制,理顺地方与中央政府的关系。具体来讲,经济结构的调整,就是外需靠不住了,要全面靠内需。不能像过去那样严重依赖第二产业的发展,而是要发展第三产业,发展服务业。
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对本报记者表示,破除垄断要继续进行,以使经济更有活力。
选择二:减税
贾康表示:“减税要继续成为当前政策的重点。”
曹远征提醒,减税是肯定要去做的,现在也正在减,但是税收减到零,需求不在,商品也是卖不出去的。中国经济的问题不是成本问题,而是需求问题。
选择三:扩大直接融资比例
张岸元建议,融资平台资金需求,是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难得的亮点。平台监管不能一刀切,有些平台资产负债状况非常健康,属地财政已做出充分的还本付息安排,中央部门可以加快审批核准进度,满足发行规模要求。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