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中国-东盟博览会首次举行中国-东盟先进制造业发展论坛,探讨在当前国际形势下双边在先进制造业方面的合作机会,成为本届博览会的新热点。
所谓先进制造技术是指制造业不断吸收信息技术及现代化管理等方面的成果,将其综合应用于产品设计、制造、检测、管理、销售、使用、服务乃至回收的制造全过程,以实现优质、高效、低耗、清洁、灵活生产,提高对动态多变的产品市场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制造技术的总成。先进制造技术的核心,是优质、高效、低耗、清洁生产的基础制造技术,其目的是满足用户个性化、多样化的市场需求,提高制造业的综合经济效益,赢得激烈的市场竞争。
中国与东盟是近邻,经济互补性强,充分依托自贸区建设的有利条件,发挥各自比较优势,深化双方产业对接,制造业合作发展的潜力十分广阔。中国与东盟共同创建了中国-东盟博览会、商务与投资峰会等合作平台,共同设立了中国-东盟合作基金、投资合作基金等合作机制,在自贸区建设的带动下,先进制造业合作发展的环境正在逐步完善。
正如新加坡贸工部兼国家发展部高级政务部长李奕贤所说,中国-东盟自贸区和经贸合作已取得巨大成就,但潜力依然很大,完全可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中国与东盟国家互补性明显、中国全力推进产业优化升级而东盟国家亟待外来投资的背景下,未来双边先进制造业合作同样潜力巨大,可以通过以下五大步骤稳步推进:
一是加强双边互联互通,共享信息与经验,提供顺畅交通与物流。
加强互联互通,对先进制造业具有特殊意义。先进制造技术是指制造业不断吸收信息技术及现代化管理等方面的成果,将其综合应用于产品设计、制造、检测、管理、销售、使用、服务乃至回收的制造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的互联互通,包括信息的互通,增加各国之间政策与市场透明度,完善投资环境。其科技密集与人才密集型的特点,先进制造业的互联互通也包括技术与人才的互通,弥合各国间科技与人才鸿沟,达成共同进步与繁荣的局面。
基于此,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潘际銮教授在22日中国-东盟先进制造业发展论坛上建议以南宁为基地,建立中国-东盟先进制造业合作信息网络系统。他认为,建立该系统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实现资源共享及项目的快速对接,能够让有前景的技术项目尽早找到合作对象,加快对东盟先进制造技术合作及其产业化步伐。
先进制造业的经济效益的实现则有赖于交通物流方面的互联互通。泰国商务部部长普·沙拉蓬指出,中国和东盟各国可深化合作,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物流设施的建设,使得东盟成为海陆空三方面联系的物流中心,以满足物流发展的需要。中国与东盟领导人一致认为,东盟的互利互通是必要因素,有利于加强与区域外的联系,使得东盟成为亚洲的物流中心。
二是推进合作工业园区建设,为双边经贸发展提供坚实的载体。
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的工业园区是双边经贸发展的坚实载体。目前中国和马来西亚建立了“两国两园”模式,已成为中国与东盟合作的良好范例。马来西亚和中国政府共同在中国建立“马来西亚-中国钦州工业园”以及在马来西亚建立“关丹工业园”,使得两国经贸合作实现无缝连接,“两国两园”工业园中因涉及公私企业的合作关系,被誉为标志性项目。这些双工业园由马来西亚财团和中国公司共同开发,两国都一致认为双工业园可有助于发展产业集群。
这不但给中国和马来西亚公司也给东盟其他各国提供参与和合作获益的机会。民建中央副主席、著名经济学家辜胜阻21日在中国东盟自贸区论坛上高度评价中马工业园区“两国两园”模式,称之为中国产业转型升级中的模式创新。
先进制造业的合作与发展离不开一个运作顺畅的“载体”为之提供软硬件支持,提供各类服务与支持。在未来发展中,在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框架内,必须不断创新,探索一套适合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工业园区模式,助推区域内外合作。
三是先进制造业合作要完善差异性布局。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苏波在22日举行的2012中国-东盟先进制造业发展论坛上说,中国-东盟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合作格局已逐步形成。中国与东盟较强的经济互补性是双方先进制造业合作的重要基础。
东盟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也是主要的橡胶种植和出口地区,2011年中国自东盟进口矿物燃料和橡胶产品的总额达397亿美元。在机电产品、机械设备、汽车摩托车等产业领域,双方在研发设计、加工制造、市场营销等领域的合作加深,2011年东盟已成为中国机电产品出口的第四大市场和进口的第五大来源地。在纺织服装、玩具、制鞋、日用品等领域,东盟已成为中国企业投资海外的重要目的地。
在中国及东盟成员国中,人均月工资最高的超过4000美元,最低的仅100美元,产业层次也存在明显梯度,双方产业合作空间和潜力十分广阔。
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已经奠定中国在世界制造业中的大国地位,正在向制造业强国的地位努力。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已经体现为专业化分工明确,世界范围内紧密协作,是技术水平与制造业水平的结合。差异性布局即要结合中国目前产业结构升级转移的战略,将一部分制造业的能力转移到劳动力相对低廉的东南亚国家,既能解决当地劳动力与相关产业发展,也优化中国国内产业布局。同时也将中国的管理经验和技术逐步转让给东南亚合作伙伴,帮助其完成“能力建设”,达到“授之以渔”的效果,让双边合作达至双赢与可持续发展。
四是建立和完善先进制造业合作的配套措施
除了在政治与政策层面推进中国-东盟先进制造业合作与发展,配套措施建设也至关重要。关于中国-东盟先进制造业合作的配套措施,清华大学潘际銮教授提出,为了加强科技合作成果的产业化,充分利用先行的中国-东盟领导人定期会晤机制,加强科技合作分委员会以及经贸合作分委员会和银行合作分委员会的横向联系和相互配合,建立中国与东盟先进制造业科技合作的协调机制。在此过程中充分发挥广西在中国-东盟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
潘际銮教授还建议采取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不同层次的、高效率和专业化的中国-东盟先进制造业科技合作中介结构和咨询评估机构,组织熟悉东盟国家先进制造技术市场的专家和学者参与其中,对相关项目的技术水平、市场前景、经济效益等进行可行性分析和评估,服务于中国与东盟国家先进制造技术的相互合作与转化交流。
五是为先进制造业人才、技术交流与合作提供良好的氛围与环境。
马来西亚国家贸易与工业部副部长慕克力·马哈迪22日说,中国-东盟未来的合作与发展,不但要确保经济建设的交流同时也包括人民之间的交流。我们不仅想进一步发展商业、机构和体育交流,同样也发展人民间的交流。发展人民之间的交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开放旅游业,面临的挑战是提高道路、铁路和水上交通的交流。
而先进制造业的合作与交流是人民之间交流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这一合作与交流,既是经贸交流、信息交流,更是技术交流和人才的交流。随着双边在这方面交流的深入,各国的技术人才、工程师、管理人员、设计人员、营销人员、制造工人将会形成各个领域的大规模交流。
因此,中国与东盟各国应共同为先进制造业的人才与技术交流提供良好氛围与环境,善待人才,完善技术的产业化机制,使科技成果尽快形成生产力,让合作意愿尽快落实到具体项目上。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