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经济颓势下,湖南拿出的年中成绩单,依然让人眼前一亮:
上半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9909.4亿元,增长11.5%。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5.4%。财政总收入1574.2亿元,同比增长22.5%。
这是我省近10年来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态势的延续。2011年,全省生产总值达19635.19亿元,比2007年的9439.60亿元翻了一番多,经济总量连续4年进入全国前10,2011年排第9位;全省规模工业增加值达到8122.76亿元,工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6.1%。粮食生产实现连续8年增产,总产量突破600亿斤。
党的十六大、特别是十七大以来,湖南的经济总量、人均GDP、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都实现倍增。湖湘儿女梦寐以求的经济十强梦,万亿GDP,已经成为了现实。
总量增长的同时,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效益同步提升。湖南经济,在新的起点上,在转型发展中,开始了新一轮起跳。
变“轻”变“绿”变“新”,谋存量抓增量,探索产业转型之路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当天,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周强,省委副书记、省长徐守盛在湖南日报头版头条联合发表署名文章,坚定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新路。”这是湖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铿锵誓言。
党的十六大、特别是十七大以来,湖南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首先从产业破题。
产业发展转方式,就是向绿色要效益,向无烟产业要前途,产业在转型中变“轻”、变“绿”、变“新”。
谋存量,用新技术提质改造传统产业;告别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式发展模式,传统产业焕发“绿色”生机。
过去5年,“南车株机”投入上亿元资金,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将企业所有燃煤型锅炉更换成天然气锅炉,结束了二氧化硫、烟尘等污染物排放历史,还实现了电力机车技术由直流传动向国际领先的交流传动升级。中石化长岭炼油改扩建项目先后投入57亿元,采用新技术、新工艺,使原油加工规模化、生产过程清洁化、所有产品优质化,企业综合配套加工能力翻一番,达到800万吨;上缴税金也实现翻番。
2007年起,我省设立新型工业化引导资金,其中70%以上用于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经济结构持续优化。至今年上半年,全省6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的比重为31%,同比降低3.8个百分点;高加工度工业和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提高0.7个和1.6个百分点。
抓增量,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新材料、电子信息、清洁能源、生物医药、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生力军。装备制造业占全省工业比重达25%,产业集聚优势愈发明显;文化创意、旅游、电子信息等产业大步迈入千亿产业俱乐部;新材料产业进入全国第一方阵。
“十一五”期间,我省万元GDP能耗下降20.6%,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25%,以年均8.8%的能源消耗增速支持了年均14%的经济增速。
老工业城市株洲,曾列入“全国十大污染城市”。近几年,株洲“断腕”治污,关停污染企业、淘汰落后产能,虽然GDP减少30亿元,却收获了“国家级卫生城市”和“园林城市”的金字招牌,从而吸引神农城、华强文化产业基地等一大批百亿工程前来落户,产业变“绿”变“轻”变“新”,经济发展又铆足了后劲。
以株洲为起点,“治污风暴”刮向三湘。“十一五”期间,全省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累计分别下降12.81%和10.72%。转型迈大步,“绿色发展”风行湖南。2007年全省生产总值9439.60亿元,居全国第12位;2008年GDP突破1万亿元,首次进入全国前十。
科技引领转型,创新提升实力,迈向创新发展之路
今年7月3日,山西灵石,全球最长80米碳纤维臂架泵车,在蓝天下傲然展臂,将C25混凝土源源不断地泵送到19层以上高楼。引来在场观摩的国内外混凝土机械专家齐声喝彩。
这台融入了世界首创碳纤维臂架技术的泵车,由中联重科生产。
近几年,我省把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作为战略基点,作为调结构、转方式的中心环节来抓。一个个填补国内、国际空白的创新成果,让湖南一次次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
谁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谁就能掌握未来发展的主动权。科技引领转型,创新驱动发展的路径,在三湘大地越来越清晰。
以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为重点,突破一批具有前瞻性的共性技术和关键瓶颈技术。湘电集团与湖南大学、南车株洲研究所、国防科大、江麓机电抱团作战,拿下省科技厅招标设立的重大科技专项“兆瓦级低风速直驱式风力发电机组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攻克该项目一个又一个难关,湖南由此拥有了大型风力发电装备整机和零部件的配套生产链,一举成为我国大型风力发电装备制造基地。
通过科技创新来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工程机械企业把越来越多的精力投入到技术的研发上。中联重科平均每天有1.5个新产品下线;三一重工“技术创新平台”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批关键技术相继攻克,一系列“世界首台”、“中国第一”相继问世;凭借自身技术和产品优势,中联重科、三一重工确立了在全球的竞争优势,湖南工程机械开始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
依靠创新,一批新兴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这些年,我省紧紧扣住电动汽车的电池、电机、电控关键技术攻关,电动汽车行业异军突起。
加快创新,实施的现代农业科技支撑工程,重点开展以杂交水稻为主的现代种业技术攻关、以农产品增值为主的精深加工技术攻关、以质量安全为主的生态技术攻关,有力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2011年,超级杂交稻试验田百亩连片亩产达到926.6公斤,实现了新的突破;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70%,“农业大省”正在向“农业强省”进军。
创新,让湖南赢得了发展的主动。2011年,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2888亿元,增长32.4%;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1.5%。
放眼全球谋势,“跳出湖南”发展,拓展开放崛起之路
德国曾是中国工程机械的“朝圣”之地,有着全球混凝土机械第一品牌的德国大象,曾经占据了中国90%的市场份额。今年1月30日,春节上班后的第二天,三一重工收购大象的消息,却成为各大新闻网站的导读新闻。这笔高达3.6亿欧元的交易,催生了一个新的全球混凝土机械制造巨头,全球行业版图为之一变。
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寻求更为廉价和高效的生产要素,可以在更广阔空间内进行经济结构调整。
地处内陆腹地的湖南,如何“跳出湖南”发展湖南?利用“两种资源”,开拓“两个市场”,经济外向度一直不高的湖南,迈开大步,加速开放崛起之路。
着手迎万商入湘,三湘四水成为吸引外来资本关注的热土。
2011年,衡阳、郴州、永州3市成功获批全国第4个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借助这一国家级平台,湖南大力承接粤、港、澳等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一年引进富士康、美国江森自控、花旗集团、惠普、伟世通、日本电装、丰田汽车、加拿大马格纳等8家世界500强企业,入湘世界500强企业达到119家。
随着蓝思科技、欧姆龙等一批大项目的引进,我省加工贸易迅猛增长。近3年来,全省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以年均50%的增幅飞速增长,今年上半年,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达21.71亿美元,增长116.2%,高出全国111.9个百分点。
着力推湘企“走出去”,湖南境外直接投资一路高歌,在国际舞台上掀起一股湘企旋风。
华菱集团收购澳大利亚FMG公司17.34%的股份,成为迄今以来我省最大的并购项目;中联重科收购世界第三大混凝土机械制造商意大利CIFA,被国外媒体称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先锋,湘企跨国并购的大手笔令世界同行瞩目。
这些年来,我省“走出去”的产业,已从原来的服装、农具生产与加工、建材等传统产业,拓展到工程机械、有色、冶金、现代农业、电子信息产业、文化产业等优势产业。湖南对外投资企业已遍布全球61个国家和地区。
开放的“大门”已经打开,无论是吸引境内外资本、技术入湘,还是扬帆出海利用境外资源和市场,湖南正着眼全球,坚定地拓展一条内陆地区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新路。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