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组彰显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北方重工集团公司砥砺创新的辉煌成就:
2009年7月13日,北重集团与清华大学合作自主研制世界上最大的3.6万吨黑色金属垂直挤压机项目实现热调试一次成功,使中国第一次进入世界耐高温高压厚壁成型材料“极端制造”领域。
2011年8月29日,北重集团自主研发、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NTE260电动轮矿用车正式下线,填补了国家在这一吨位领域的空白,打破了国外矿车企业巨头长期以来对我国矿车高端技术的垄断。
2012年9月4日,北重集团三年磨一剑自主研制成功国内最高强度超深复杂井用新型钢材料石油钻具,成功填补了国内超高强度钢石油钻具的空白。
这是一串北重人创新路上的傲人数字:
“十一五”期间,北重集团营业总收入由2005年的32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103亿元,创下年均26.3%的增速。
“十一五”期间,北重集团先后取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国防科技进步奖、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奖和兵器工业科技进步奖33项,获专利72项;制定国家、行业标准9项。
截至目前,该公司3.6万吨黑色金属垂直挤压机项目打破了外国价格垄断,使原来高居16万元/吨的价格降到了今年的2.8万元/吨,每年可为国家省下外汇上百亿元。公司所属北方股份矿用车国内市场占有率高达80%,销量位列全球第三。
“创新是企业进步的生命线”,“创新是企业腾飞的翅膀”,“十一五”时期以来,科技创新已成为新北重乐章里最强劲的音符。
“在中国企业新一轮转型调整中,谁的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强,谁就会获得更好的发展,为了应对大环境的变化,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加快技术创新和研发步伐,把握技术引领发展的大势。”该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李建平如是说。
近年来,该公司坚定不移地把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确立科技强企战略,梳理科技发展思路,明确科技发展目标,逐年加大科技投入,完善激励机制,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来实现了公司可持续发展。公司现已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自治区创新型先导企业,拥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院士工作站,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集团公司重点民品开发中心2个、内蒙古自治区工程技术中心2个。2010年,公司的“北方重工牌”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高端技术叩开市场大门
利用特殊钢独有技术能力,该公司今年成功打开了核电市场:4月10日,在国家核安全局举办的核安全机械与电气设备专家审议会上,公司成功通过国家核安全《民用核安全机械设备制造许可证》取证审查,标志着企业具备生产核安全2、3级碳钢合金钢无缝直管制造能力。所属特钢公司相关负责人说,《民用核安全机械设备制造许可证》在业内具有权威性,准入门槛高,国内具备该资质的厂家屈指可数。
这是该公司用科技创新敲开市场大门一个缩影。发挥自身技术优势,实现军民融合式发展是北重人多年来的心愿。作为国内著名的企业,公司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开始了走向市场的尝试,陆续推出了菜刀、塑料盆、自行车灯民用产品,但是用重型装备和军工品质生产出来的产品,却很难和民企竞争。
失败后的北重集团开始调整思路。作为著名企业,公司在特种钢材冶炼和综合加工能力上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公司认为产业转型的突破口就在这里,并义无反顾地走上了技术创新这条阳光大道,将目光瞄准了特种钢、石油、核电等高端民品领域。
该公司每年拿出营业收入的4%用于研发高端民品领域的新产品,并相继成立新产品研究院、特种材料研究院。整合科研力量,攻坚航空、航天、航海等新领域,重点研发一批国内暂时没有生产能力的高端产品。同时,按照突出“自主创新、重点跨越、引领未来”的科技理念,围绕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公司在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基础上,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核心技术和产品。现已形成装备、特种钢及延伸产品、矿用车及工程机械三大核心业务及煤矿综采设备、专用汽车和石油机械三大支柱民品。
高端技术创新为该公司带来了丰厚回报:P91、P92高压锅炉用厚壁无缝钢管、风机主轴、内燃机机车曲轴光坯等产品的研发成功,产品替代了进口,有效地保持和占领了市场;高压锅炉用厚壁无缝钢管实现产业化,为我国超临界、超超临界点锅炉用厚壁无缝钢管实现全面国产化奠定了基础。所属北方股份矿用车通过多年来的消化吸收、技术移植、自主开发、自主创新,构筑了25~360吨全系列的产品平台,成为全球唯一能够在同一条生产线上生产机械传动和电传动矿用车的生产制造企业,产品占到国内市场80%以上的份额;煤矿综采设备,已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煤机产品生产基地。已研发生产液压支架70余种、30000多架,产品遍布全国40多个矿务局和煤矿。开发完成了EBZ132、EBZ160、EBZ230、EBZ260型系列掘进机,市场占有率逐年提高。专用车辆产品,目前已经形成环卫车辆、特种车、公路运输车三大系列产品,产品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2011年,公司特种车辆产品销量已达1000台,在内蒙古自治区市场占有率达73%。
“走科技创新之路,是焕发军工企业生命力的必由之路!”公司董事长李建平说。
盘活研发资源打通创新“经脉”
今年,该公司整合研发资源,成立新产品研究院开展19项科研项目攻关。在公司新产品研究院院长看来,这是公司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的重要举措。
该公司现有新产品研究院、工艺材料所、特种材料研究院等7家技术研发单位,它们是公司的创新动力源。公司高度重视自有研发能力建设,近年来,先后制定了《加快科技发展、实施科技强企的若干决定》、《北重集团科研管理项目办法》、《北重集团知识产权管理办法》、《北重集团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等一系列制度,极大调动了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科技投入上该公司舍得花钱:明确规定了每年的科技投入要保证在当年的销售收入的3%以上。“十一五”以来,公司累计投入研发经费11亿多元,每年开展各类科研项目、工艺研究、技术基础研究项目达到100余项,为企业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今年,围绕市场需求和企业发展战略,公司组织实施科研项目、工艺科研、技术基础研究项目89项,将有力支撑企业三大核心业务的发展。
有付出,就有回报:今年,该公司液压支架实现了自主研发设计能力,订单总额同比增长60%;北方股份依托拥有的我国唯一的国家级非公路矿用车研发基地——重型非公路矿用车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的优势,研发的TR50、TR60、TR100为代表的车型以优越的技术性能占据了国内80%以上的市场份额。
“目前支撑北重集团发展的三大核心业务和三大支柱产品,这些都是公司自己的创新团队通过自主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开发出来的产品,公司新产品贡献率已达到35%。”该公司科技部部长吴月成说。
该公司通过与清华大学合作研发“大口径厚壁无缝钢管制造设备与工艺”,自主研制出世界首台首套3.6万吨黑色金属垂直挤压机,一举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填补了国家的战略空白。
该公司先后与北理工、南理工、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吉林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内工大等区内外高校结成战略合作伙伴。一方面,充分利用各院校突出的专业领域特长在科研项目上开展合作,解决研制过程中的技术瓶颈问题,实现技术上的取长补短,扭转企业工程经验强技术理论差的局面。另一方面,与高校开展科技人员培养工程,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开展各类培训。此外,定期邀请行业专家、教授举办讲座交流会,对国内外行业发展趋势、行业先进技术、专项技术开展研讨,汇聚头脑风暴、激发创新潜质,使科技人员开拓了视野、扩展了思路。多年来,公司通过产学研工作的开展,科研人员的理论水平得到提高、获得了良好的技术储备,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创新成果硕果累累,大大提高企业创新软实力。走出了一条产学研结合的特色发展之路。
广纳贤才夯实创新之基
今年2月28日,该公司特种材料院士工作站正式挂牌,成功引进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潘际銮教授和中国科学院院士、材料科学家、钛合金专家、我国钛合金研究与应用的创始人曹春晓教授。双方将在核电用不锈钢、航空钛合金、高温合金等难变形金属的挤压工艺、难变形金属挤压模具研究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这是公司高度重视高层次人才引进的一个例子。
创新是智慧的竞技场。当今世界,创新型人才的竞争实质上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谁拥有创新型人才,谁就能赢得未来。面对当前激烈竞争的态势,该公司急需一批在冶金、煤机、液压、机电等工程技术领域的高层次创新人才,来满足“十二五”发展战略的需要。为此,公司切实加大了高层次科技与技能人才和重点产品、产业等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一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极大地解决了公司发展难题:所属北方股份公司通过与特雷克斯合作引进人才,解决了产品设计、工艺、工装、检验、生产制造及关键零部件配套等大量技术和管理难题;360项目通过引智工程,聘请德国专家高效完成了该项目主泵的安装调试、液压电气控制、系统稳定运行、热修磨机安装调试等工作,确保了360项目建设的成功。
据统计“十一五”期间,该公司先后有54名国外专家参与公司重点项目建设,4名外籍专家长期在公司驻扎。其中,3位专家荣获外国专家最高荣誉“友谊奖”、内蒙古自治区“骏马奖”、多名荣获包头市荣誉市民。
在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的同时,该公司还加强自身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以实施人才强企战略为重点,努力完善机制,畅通渠道,理顺体制。公司制定出台了23项吸引人才、惠顾人才、利于人才成长发展的优惠政策,建立了“兵器集团级、北重集团级、成员单位级”三级科技及关键技能带头人制度,为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保障。迄今为止,公司共培养出46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2名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51人入选国防科技“511人才工程”。公司拥有公司级首席专家1人、科技带头人13名,技能带头人4名,公司级科技和技能带头人35名。在关键技术和重点项目上实行导师带徒的方式,形成了一大批以科技带头人和关键技能带头人为领军人物的各类专业科技创新团队。
今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该公司科技创新的任务更加艰巨:到“十二五”末,公司将凭借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能力建设,充分发挥科研所、特种钢研究院、矿用车研究院、煤机研究所、专用汽车研究所五大产品研发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的作用,进一步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建设,逐步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使企业自主技术创新产品贡献率达到45%以上。(本文来自中国兵工集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