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追风者到主导者 中国工程机械发展脉络

慧聪工程机械网   2012-12-21 10:13   来源:钢联资讯

工程机械行业历经十年,历经沧桑变革,也曾有过几回浪遏飞舟的激烈交锋!十年光辉岁月,伴随着国内基建的迅猛发展,以及国家激励政策的推进,工程机械行业走过了辉煌的十年,尽管在此期间也曾经历过危机时刻,然而中国

工程机械行业历经十年,历经沧桑变革,也曾有过几回浪遏飞舟的激烈交锋!十年光辉岁月,伴随着国内基建的迅猛发展,以及国家激励政策的推进,工程机械行业走过了辉煌的十年,尽管在此期间也曾经历过危机时刻,然而中国企业依然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

回首十年征程,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无论是在技术创新能力、产品开发能力、制造能力,还是产业链掌控能力都实现了跨越式的提升,企业不仅实现了规模上的持续扩张、核心竞争力的全面提升,而且全球产业地位也迅速跃升。行业规模从480亿元到4000亿元,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用了十年时间。

2001,好彩头

2001年,伴随着新世纪第一个十年的开始,中国工程机械行业也掀开了新的一页。这一年,太多具有历史性意义的“第一步”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未来十年的发展开了好彩头。

2001年,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与中国建设机械协会合并,预示着行业计划经济管理的结束,市场经济开始发挥主导作用;工程机械行业“十五”规划发布,这也是行业在新世纪发布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为行业的发展制定了思路和目标;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增长势头强劲,创造了当时的历史最好水平,首次打破了处于五年规划首末时期的年度是中国工程机械行业销售淡季的“魔咒”;首届“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举行,工程机械行业有8项产品和技术分别荣获二、三等奖;中联重科整体并购英国保路捷,成为首例工程机械行业国际并购事件,这也为行业的国际并购拉开了序幕。2001年,一个良好的开端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此后十年的快速发展拉开了序幕。

2002年,行业迎来这十年内第一次市场“井喷”

对于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在新世纪第一个十年的表现,2002年绝对算不上是高潮的一年,但正是这一年,为行业开创了未来十年的第一次“井喷”。在当时人们的潜意识中,市场的增速仿佛已经无以复加。据不完全统计,行业全年销售收入突破700亿元,工业总产值(现价)突破620亿元,利润41亿元。

2002年,国内市场的向好也再次掀起了外资进入中国的高潮,各外资品牌纷纷在中国建立合资企业。随着英格索兰、戴纳派克、宝马格和卡特彼勒等为代表的外资压路机企业的悉数到场,2002年的中国压实机械市场竞争格局也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国外优势品牌、占据主导市场的国内优势品牌以及其他各品牌“群雄争霸”。

2003年,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突破千亿元大关

“非典”、“SARS”并没有阻挡住中国工程机械产业和市场高速增长的步伐,2003年,中国工程机械市场销售额突破1000亿元,达到1036亿元,同比增幅35%。同年,我国工程机械进、出口额分别达到同比75%和40%左右的高增长率。我国加入WTO后对工程机械行业的市场影响开始初显。

与此同时,企业借势发展。徐工集团营业收入和工业销售收入分别达到150亿元和122亿元,成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首家销售额超百亿元的大集团。同年7月3日,三一重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成为国内工程机械行业第一家上市的民营企业。2003年,随着日本酒井、德国悍马以及捷克STA中国市场战略的悄然启动,包括徐工和洛建在内的当时全球排名前9位的压实机械制造商齐聚中国市场。这一年,几起重组并购案也相继上演:成工、神钢组建“成都神钢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中联重科收购浦沅;宇通客车收购郑州工程机械;卡特彼勒整体并购山工;北汽福田正式参股宣工……业内资本的强强联手、业外资本的介入以及海外强势资本的进入,标志着中国工程机械市场的资本运作开始朝着更加市场化的阶段迈进。

2003年,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下属28个分支机构全部完成组织机构的调整和建设,一个完善的行业组织机构开始承担起保障行业利益、促进行业良性发展的重担。

2004年,市场平缓却促进行业理性思考

2004年,国家采取了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控制部分行业盲目投资等适度从紧的宏观调控措施。受此影响,中国工程机械市场的快速增长从第二季度开始滑坡,2004年度市场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局面。

但是,面对“井喷”过后的冷静,行业在加强理性思考的同时,仍然保持了10%的增长幅度,并在技术创新、强化品牌以及海外开拓等方面占得了先机。2004年,国产工程起重机在全地面起重机、大吨位汽车起重机和履带式起重机等产品研发上全面开花,均取得突破性进展。同时,国产品牌对于路面机械施工工艺的变革也悄然开始。而7家装载机企业产品首次荣膺“中国名牌产品”称号,也进一步推进了本土工程机械企业的品牌战略。

在国内市场步伐逐步放缓的前提下,工程机械企业寻求新的增长点,加大海外步伐成为当务之急。2004年3月,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首次以“中国国家展团”的名义组织国内制造企业集体参展德国慕尼黑bauma展,一股中国风由此响彻海外。同时,我国工程机械产品进出口贸易逆差也较往年明显减少,出口增幅超过进口增幅,这表明国内企业的国际战略初步告捷。

2005年,中国企业进出口出现单月贸易顺差,进出口贸易结构改善在即

2005年5月18日,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协会第三届理事会在会议期间选举产生,领导机构的新老交替无疑将进一步推动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腾飞,同时,也构筑起工程机械海外战略的新起点。

2005年,中国工程机械产品进出口贸易差距快速缩小,甚至出现单月贸易顺差,伴随着安哥拉成为出口“明星地”,工程机械进出口贸易出现拐点。而同时,“中国制造”的企业形象也成功打入海外市场。

2006年,奠定行业发展基础的法律法规接连出台

2006年是国民经济“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工程机械行业“十一五”规划也正式出台,业内企业将在这个缓慢攀升和调整的阶段,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开发新产品,提高售后服务质量。同年6月,《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发布,把加快自主创新,完成产业升级,为国民经济提供更加先进的装备提升到一个战略高度,这也为中国工程机械制造业指明了方向。而后,呼吁诚信经营、公平竞争、自主创新的《中国工程机械行业自律公约》出台,为促进行业和谐、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随着三大有力政策的相继出台,2006年成为工程机械的转折元年。在国家宏观调控以及各方政策向好的情况下,国内市场打破了低速增长的局限,产销重返高速路,市场火暴出乎意料。其中,随着国家对铁路建设的大力投资,旋挖钻机、挖掘机、装载机、混凝土机械、起重机和联合掘进机等设备需求旺盛,各大企业也有针对性的开发出了相关配套产品,以推动市场占有率的提升。

2006年,中国自主品牌的液压挖掘机市场份额大幅提升,各大龙头企业市场占有率已提升至20%以上,这意味着本土品牌已经打破了外资品牌的垄断。而在起重机方面,履带式起重机的吨位不断攀升,这警示企业在乐观于市场的同时,也要避免盲目追求大型化所带来的弊端。

2007,强劲市场再创高峰

受国内、国际市场需求的双重拉动,2007年中国工程机械市场增速超过历史最好时期,再创新高。2007年全行业销售收入达2223亿元,比2006年增长37%,利润总额达175亿元,提高了48%。而作为中国最大的工程机械研发制造和出口企业,当年徐工集团实现营业收入突破300亿元,工业销售收入突破230亿元。

辉煌的背后同样存在着急需改善的弱点。本土核心零部件的滞后严重制约了行业的发展,泵、马达、阀和减速器等核心配套件过度依赖进口,进口核心零部件供货期不能保证,并且价格居高不下;加上售前售后服务不到位,制约了国内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展。这些状况的愈演愈烈,引起了业界的极大关注,一场长时间全国范围的大讨论已然开始。

2008年,工程机械企业积极应对金融危机、汶川地震等天灾人祸

2008年年初的雪灾和“5.12”汶川大地震是大自然对中国的考验。灾难发生后,工程机械行业在第一时间向灾区伸出援助之手。据不完全统计,在“5.12”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中,工程机械企业捐赠物资及现金超过2.8亿元,投入救灾用工程机械设备价值超过3亿元。对于一贯被认为只在工程建设中发挥作用的工程机械,在抢险救灾中的表现也让社会有了全新的认知和认同。

与此同时,2008年中国工程机械市场上半年的高速增长态势,受到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半年市场全线下滑,但全年增长仍超过20%。为抵御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2008年11月,国务院出台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10项措施。总投资规模达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对中国工程机械市场带来巨大推动作用。

2009年,借助“4万亿”投资的东风,行业快速走出金融危机阴影,逐渐回归高速发展趋势

2009年中国工程机械出口急剧下滑,但中国工程机械企业国际化的脚步并没有放缓,反而加快了海外市场布局的步伐。2月4日,由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了《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纲要精神,由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组织制定的《工程机械制造业三年振兴规划》随之出台。三年振兴规划指出,工程机械行业振兴的重点在于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加强基础技术研究,发展配套用的关键功能部件,进一步延伸产品链和服务链;企业要提高对当前市场和后市场的开发能力,延伸服务链,积极开展再制造工程项目,达到节能降耗的目标。

受中央4万亿投资的拉动,2009年中国工程机械市场再创历史新高,销售收入突破3100亿元,同比增长12%。高速铁路建设拉动工程机械市场增长成为2009年市场一大亮点。同时中国工程机械企业纷纷加大对高端液压件配套领域的投入,以改变产业发展深受上游产业链发展落后的制约。

2010年,行业以销售额达4000亿元上交满意答卷

这一年,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也在悄然发生变化。特别是在baumaChina2010上,从展示形式上,徐工、中联重科、三一、柳工等中国企业的舞台搭建和展示手段日渐成熟,展会整体效果与bauma和Conexpo展等展会日趋接近。而且,中国企业从产品及技术上也为观众带来了不同以往的全新展示。特别是一些最新型产品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这些产品不再单纯是在产品某个部分,或者某个吨位上的新突破,而是可以称为一种全新的概念。在海外市场,中国企业的自主知识产权意识也越来越强,终于走出恐被国外同行诟病的时代。

同样是这一年,中国接连遇到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两起大型自然灾害,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已经崛起成为应急救援中最不可或缺的力量。工程机械企业不仅成为国民经济中一支活跃的队伍,也成为承担社会责任企业的代言。

2011年,中国工程机械行业销售额有望突破5000亿元人民币

2011年度“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排行榜”在北京揭晓,10家中国企业榜上有名,其中有3家进入全球10强,徐工集团继续领衔中国企业,居50强排行榜第7位。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秘书长苏子孟表示,中国已超越北美、日本、西欧成为全球最大的工程机械市场,2011年,中国工程机械行业销售额有望突破5000亿元人民币。

2012年,黄金十年难再复制

2012年上半年,中国GDP增长首次跌破8%心理关口,降至十年来最低点,而在微观层面,几乎所有制造业企业都步入低增长或者负增长,所受冲击远超GDP的下滑幅度。

对中国制造业领袖们而言,并非第一次接受周期的洗礼,可这一次有所不同。首先持续久。“过去我知道冬天过而当前从国内看,由于部分刺激经济政策的逐步退出、国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等一系列宏观调控的影响还在继续,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拐点还有待于观察,我国工程机械行业相关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增速回落还将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理性回归过程。同时,“三年一坎,十年一限”(即三年一小调,十年一大调)仿佛已是中国工程机械行业难以绕开的“定律”。

而伴随房地产业陷入深寒以及高铁项目意外失速,工程机械行业“瘸腿”走过了前高后低的2011年。虽然尚有12月份可以留作期待,但就目前市场反馈的信息而言,今年将不同于之前两年的连续超高增长,全年行业增速出现下滑或许已成定局。而祁俊此时作出同比增长17%的预测(2009~2010年均保持30%左右的增长速度),则更加证实了这一判断。同时,假如最终数据与该预测差异不大,则将再次准确印证中国工程机械行业“三年一小调”的不变规律。

尽管如此,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苏子孟秘书长认为,国内工程机械行业目前处于低位企稳运行状态,虽然难以实现年初预计的12%的增长目标,但工程机械行业未来发展空间广阔,而且多数企业2011年一季度以来不断进行调整升级,有助于推动行业进入良性发展通道。

“行业正处于成长期,目前的局面是行业主动调控的结果,属于理性回归,也符合我们的预期。”苏子孟认为对眼下的形势不必悲观,而且恰恰相反,我们应该从中看到更多的积极因素,看到在持续性的调整中,行业迎难而上取得的种种突出成绩。

我们将进入一个没有路标的时代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获得了全世界公认的高速增长,但我们只不过是追赶型成功,追赶型最大的特点就是你可以有路标的,有追赶对象的,有模式可借鉴的,当然,再加上中国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特点,怎么能不快?”张瑞敏感叹,“可如今最大的问题是,路标在哪里?我们将进入一个没有路标的时代。”

追赶,正是高速增长期的代表动作。以工程机械行业为例,特别是今年以来,中国工程机械巨头的收购接踵而来。三一重工收购德国普茨迈斯特,柳工收购波兰HSW,而徐工集团也与全球第二大混凝土机械制造商——施维英喜结良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3年三一重工上市,三一集团销售额仅为40亿元,五年时间在创始人梁稳根带领下,这一数字翻了5倍,提高到200亿元,2010年三一销售额超过500亿,2012年冲刺到1000亿几无悬念。今年年初,三一还以26.54亿元收购了混凝土机械领域的国际标杆企业德国普茨迈斯特(又称“大象”,后者一直是三一学习的偶像。

在对普茨迈斯特公司创始人卡尔?施莱西特的欢迎晚宴上,梁稳根曾几乎使用了汉语中最华丽的词汇:“作为混凝土机械制造业历史上最伟大的公司,大象的技术和产品,在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它既是我们希望超越的目标,也是我们长期学习的榜样。”然而收购“偶像”,也成为追赶时代暂告段落的标志。

告别高增长时代几度沉浮再上征途

就在盛宴之中,很多“听风者”品出了不同滋味,他们担忧周期性风险一旦来袭,自己很可能不堪一击,而沿着原来的路线继续奔跑,则可能跌入断崖,成本上涨、订单减少、融资风险让他们开始思考转型。

“中速增长时代”生存法则,最重要的变化是决策思维的变化,从过去的抓机会、重规模,到选机会、重细节。这将是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经济高速发展时,机会无处不在,但需要规模才能捕捉,制造企业延续了以发展作为主题的增长模式,大和强是关键词,如今则需要更注重投资机会的选择与细节把握。

高增长时代,中国制造企业多习惯走实用路线,就是通过低成本抓住机会快速扩张,先把市场占领,拥有规模优势。以沙钢为例,它之所以能快速崛起,秘诀之一就是在宏观调控时数次逆流而上,扩张产能,兼并收购。

当然,多元化并不是唯一出路。我们的重点应放在企业运营的精细化方面,美国企业自身发展逻辑比较强大,主要不是依靠经济发展周期来调整自身,但中国企业受政府影响比较大,往往要通过经济周期来实现自身转型。

“中速增长时代”的第二条路径是加速推进国际化。2012年,工程机械行业掀起出海潮,工程与起重机械进出口贸易2004年之前都是逆差,2010年以来,国内工程机械市场陷入低迷期后,海外的技术与市场就显得更加珍贵。“国际化确实能够给我们拓展事业,增强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三一集团总裁唐修国说,如果把客户和市场集中在一个局部,就有可能带来一些问题。据悉,除了收购大象外,它还在欧洲寻找其它机会。

“中速增长时代”第三种路径,就是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组织内部的结构变革。

免责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同时本网原创文章,欢迎您转载并标明出处,谢谢!

热门产品(点击查询产品底价)

整机专区

  • 挖掘机械
  • 铲土运输
  • 起重机械
  • 混凝土
  • 压实机械
  • 路面机械
  • 桩工机械
  • 工业车辆
  • 高空作业
  • 凿岩机械
  • 掘进机械
  • 农业机械

工程机械内幕
实时掌控行业大事小情

机主邦
机主邦 帮机主 让机主不孤单

慧聪商情电子刊
直达商家商机无限

工程机械品牌关注榜



// (function(){ var bp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var curProtocol = window.location.protocol.split(":")[0]; if (curProtocol ==="https"){ bp.src = "https://zz.bdstatic.com/linksubmit/push.js"; } else{ bp.src = "http://push.zhanzhang.baidu.com/push.js"; }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bp,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