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推进城镇化,未来10年带来不低于30万亿的投资需求,这使得中国成为未来世界投资的的焦点。中国将扮演未来30年投资需求最大的国家。这无疑是巨大的利好,而哪些些行业将在这万亿规模的投资需求中受益,让我们做个盘点。
水泥行业获益匪浅
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数据,我国城镇化率每提升一个点,将会有1000万的人口转移到城市,如果按照每人住房面积30平米来算,每年需新增3亿平米的住宅,若按照每平米住房建设需要0.2吨水泥计算,也就是说,每提升一个百分点水泥需求是0.6亿吨。据此估算,中国城镇化率达到60%,以1.2亿人口城镇化计算,居民住宅建设需求水泥7.2亿吨。
从需求来看,新型城镇化概念的提出会让一线、二线乃至全国大部分地区增加对水泥的需求。而从供给看,目前一些水泥生产线开始受到审批限制,供给会减少。2012年已经走到了行业周期的底部,2013年的基本面应该会比2012年更好。”
因此,水泥需求的增加虽然不会带动水泥企业上线新的干法生产线,但必将带动水泥生产线开工率,尤其是处于国家战略区域的水泥企业。比如安徽的巢东股份、西海战略里的福建水泥、中部经济里的同力水泥,西北地区的天山股份、祁连山、秦岭水泥等。因为这些区域资金有保障,而且建设持续时间比较长,至少跨越一个五年计划。
钢铁行业将从中复苏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的政策。寄希望于2013年我国城镇化建设和基建投资给钢铁行业注入了一针“强心剂”,成为中国钢铁业走进“春天里”的关键动力的愿望靠谱吗?
中国钢铁业面临的表象问题主要来自严重的产能过剩和超额库存,未来我国城镇化建设对于拉动我国钢材需求的确可以注入很大动力,有助于钢铁行业的温和复苏。然而,造成中国钢铁行业陷入目前困境如果只是解决产能严重过剩的问题,不能够对中国钢铁行业的生存环境做一番治理与改善的话,中国钢企要走上较为乐观之路的时间还很漫长。
要帮助钢铁业走出困境,各地政府要做好自己应该充当的角色。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是十八大确定的改革核心,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政府这只手假如对钢铁业发展过多的市场微观干预,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钢铁业市场体系就难以形成。中国钢铁产能已经严重过剩,但我们依然不会忘记拿到湛江钢铁项目批文后市长在国家发改委大门前“吻增长”的那一幕,那散发着墨香的批文难道真能圆了湛江人的梦想吗?
即使“城镇化”进程加快,国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加地铁、高铁、高速公路等投资项目也未必会对钢铁行业带来“春意暖阳”,前面的一个“四万亿”投资显然对钢铁整体行业拉动没有绝对性的影响,否则整个行业怎么会走到今天这个地步?
坚决不再上新增产能,施行限产保价、产业结构升级和科技创新等举措或许更能令中国钢铁业能跨过“寒冬”步入“春天”。这里有个关键,国家职能管理部门与地方政府是不是能够有统一的意志来做,并见诸于实际行动。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关于促进光伏的5大政策里,其实不少对钢铁行业也管用。关键是“说易行难”,比如“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减少政府干预,禁止地方保护”,确保落实到位就是关键要素,地方政府是否能够接受和应付行政区内的钢企进行有序竞争洗牌还是未知数。
“只有潮水退了才知道谁在裸泳”,钢铁业陷产能过剩尴尬不光与内外经济整体不容乐观、低水平重复投资、企业产能急剧扩张等导致酿下了眼前过剩的苦果,更与许多钢企自身缺乏远见、缺乏战略发展思维及方向有关。经济景气是变动的,市场是“父母”,企业是“孩子”,错的往往是孩子。同样,面对困境时,企业有没有根据国际和国内经济情势,重新检视自己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呀?企业在经营策略、推动创新、资源利益与决策模式等方面需要同整体环境的快速变动而变动,“养猪能消化的是泔水,而不是钢水”,钢企自强不是简单的依靠“城镇化”就一劳永逸了。
工程机械行业或受益逆势崛起
新型城镇化是机械行业发展的新一轮契机。“新型城镇化”已经被确定为引领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重要引擎,而城市群则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城市群的发展需要加大对城市轨道交通和基础建设的投资,进而为机械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政策推动轨道交通设备行业复苏。2012年下半年,在“稳增长”的大背景下,铁路投资的政策已经放松,基建投资加速、设备招标重启;2013年,大量的铁路新线通车将使车辆设备的交付进入一轮小高峰,行业新一轮景气周期已经到来。
工程机械2013年将温和复苏。2012年,主要工程机械销量大幅下降之后基数较低,而2013年下游投资需求将小幅增长,中期来看行业最坏的时期已经过去,2013年将进入温和复苏阶段。
当然围绕城镇化进程,受益的行业不仅仅只有这三个行业。但是相信能够借助中国城镇化建设的东风必将在中国塑造更多的国际巨型企业。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