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徐工集团,有一辆老式的汽车起重机静静地放在厂区,墨绿色的车身见证着时间的斑驳,碑座上的文字诉说着岁月的沧桑。这是中国第一代汽车起重机最后仅存的标本。
1963年3月,中国第一台自主设计制造的Q51型汽车起重机在徐工的前身徐州重型机械厂诞生。从此,徐工身上就多了几个“第一”的标签:上世纪60年代造出了第一台压路机;1980年代国内汽车起重机首次出口美国;1990年代工程机械第一家上市公司、行业第一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第一批认定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中国工程机械企业首个登陆慕尼黑国际工程机械博览会的企业;2000年代初研制出了中国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地面起重机……1989年初新组建的徐工集团作为全国集团化改革样板,从此连续24年实现主要经营指标居全国工程机械第1位。信息化方面,徐工也是业内第一批实施制造资源计划系统(MRPⅡ)、ERP的企业之一……
大任天成,大道行远。
徐工改制的10年内,徐工的产品也频频“撞线”世界。一批代表中国乃至全球先进水平的产品——— 500吨级、1000吨级、1200吨级、1600吨级全地面起重机,2000吨级、4000吨级履带式起重机,12吨级中国最大的大型装载机,100米亚洲最高的高空消防车,第四代全智能路面机械设备等,纷纷在徐工密集诞生。
“自古彭城列九州,龙虎争斗几春秋”。
徐工的崛起也带动了徐州这座城市的发展。徐州这座自古以来的兵家必争之地,也因此成为驰名中外的“工程机械之都”。
美国《外交政策》杂志最近评选出2025年全球最具活力的75个城市,徐州列第62位,该排名高于所有国内工程机械产业聚集的主要城市。而这都是因为徐工集团的存在。
“成大器”的基因
产品就是人品,细节决定成败
徐工集团成立于1989年,其前身最早可追溯到1943年的八路军鲁南兵工厂,最早产品是装备抗战一线的炮弹、手榴弹和拉雷。革命时期的一些优良作风,也作为企业的文化基因,随之传承下来。
徐工集团行政管理部部长徐美刚告诉记者,徐工集团领导没有专车,所有车辆都归集团统一调派。如果因私需要借用公车,要交纳每天200元的使用费,过往路桥费、油费均由个人承担。
王民也没有自己的专职秘书,常常是自己准备讲话稿。出差也是自己提起包就走。有一次,徐工集团获得了一个行业内的大奖,王民自己赶到青海把奖牌抱了回来。
从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来徐工集团挂职的周玮,对此有更深刻的认识。作为挂职干部,他在徐工集团的职务是总裁助理、战略规划部部长。家在北京的他几乎要一个半月才能回去一次,原因是在王民带领下的徐工集团管理层,长期以来有个规矩,叫做“周六肯定不休息,周日休息不肯定”。
周玮还对一件事印象深刻。他说,中午就餐时,董事长王民都和普通工人一起,正常排队打饭。而工人们也对此习以为常,没有人会为王民让路,也没有人会为王民添小灶。
在徐工集团,大家有个共识,那就是“抓住了干部就抓住了一切”。“忠诚信用、艰苦奋斗、尽职尽责、为人表率”,是集团干部的座右铭,也是选人用人的标准。推广到生产中,“产品就是人品,细节决定成败”。
身为掌门人的王民对干部有“三宽、三好和四勤”的要求。“三宽”指眼界宽、胸襟宽、思路宽;“三好”指管好自己、带好队伍、干好事业;“四勤”指脑勤、手勤、嘴勤、腿勤。按照这样的要求,徐工集团在干部使用上不拘一格降人才,集团班子成员中最年轻的一位年仅37岁,1976年出生。而从1999年开始的干部作风专项治理也一直延续到现在,公务接待、差旅费报销、公车使用等情况均形成了一套严格的制度,大家一致遵守。
在一个国有企业,这些事情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但李格却笑着说:“不可思议就是徐工集团的成功秘诀。”
“国之重器、重任在肩”。李格告诉记者,对2.6万徐工人来说,徐工集团将继续坚守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担大任、行大道、成大器”,全力冲击2015年营业收入3000亿元战略目标,全力进取全球行业前3强,完成由中国第一到世界顶级、由追赶标杆到成为标杆的蜕变,成为一个全球著名的、极具国际竞争力、让国人为之骄傲的世界顶级企业。
德国的宗教革命家马丁·路德曾说:“即使我知道整个世界明天将要毁灭,我今天仍然要种下我的葡萄树。”
这种专注与勤奋,可能才是徐工神话的真正基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