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12年,股民手里的工程机械股依旧“不见起色”,如三一重工、徐工集团等大型上市企业股市行情始终徘徊在小幅涨跌的“犹豫情绪”之中,这对工程机械行业而言似乎意味着开局不利。日前,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1月挖掘机、装载机、推土机和压路机销量同比分别下降53.1%、49.8%、66.6%和53.3%,环比数据分别下降38.5%、64.3%、18.7%和35.0%。
显然,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已经从总体上告别了持续10年之久的超高速增长阶段。这些吃惯了“大香饽饽”的工程机械企业,在经历过前所未有的“前凸后凹”之痛后,正在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发展对它们而言又意味着什么?
一位质检员的“经历”
在济宁一家工程机械零部件生产企业工作的小王最近有点忙碌,一周五天按时上下班不说,还要时不时加班学习质量管理的相关标准和操作。
原来小王所在的企业是山推股份有限公司的零部件供应企业。近年来主机企业山推推行精细化质量管理,供应企业也随之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改革,从原本作坊式粗放型的生产模式,到现在统一规范、统一流程以及统一指标的生产管理,要求理性地保证产品生产的质量和档次。“不达标就不让供货,直接关系着零部件企业的生死存亡。刚开始我们质检员真是硬着头皮学习这些管理条例,那些条条框框就像天书一样。”
而正是这些看似复杂的“条条框框”把理性的生产方式融入了企业的管理之中,改变了原来凭着主观感觉生产、检查、验收的生产模式。“尽管流程看似复杂、规范看似繁多,每个人的工作反而因此轻松了许多,企业的成本也有了大幅降低。”小王讲道。
小王的忙碌显然是值得了。济宁这个行业的许多质检员和产业工人都如小王一样,进行着不同程度的充电和学习,区域工程机械产业也因此进行了一次潜移默化的变革和转型。小王告诉记者,自2005年技校毕业以来,她就与工程机械企业结下了不解之缘,从不到10人作坊式的零部件生产企业,到有点规模的中型企业,再到年产上亿的大公司,她都工作过。在济宁,工程机械行业大大小小的企业至少500多家,带动当地就业超过20万人。
“去年我在的那家企业生意很不好,四月份以后厂子就开始‘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后来我跳槽到这家公司,一直还不错,待遇也在不断提高。”小王讲述。
小王原来的单位是一家专门给零部件厂配货的供货商,生产产品单一不说,附加值也很低,可以说属于代加工企业。头几年,也就是工程机械行业高速发展的时间里,他们的效益肯定还很不错,可是,一旦遭遇经济的寒冬和货币政策的收紧等情形,这些靠着简单“制造”为生的企业就会失去了发展的活力,这也是一种必然现象。而在中国,这样的企业并不少,在新一轮的经济转型阶段,它们将被逐一被市场淘汰。而与此同时,一些有着一定“创造力”的企业,通过新产品、新材料的研发,以及销售市场的拓展,找到了新的经济增长点,走上了转型发展之路。小王现在的公司就是其中之一。“在去年经济形势不景气的情况下,我们的产值保持了近9%的增长。现阶段出口已经占到销售总额的75%。”山东山推胜方集团公司总经理孙宪军如是说。
小王的选择是明智的,而一座城市一个行业,还有多少有着类似境遇的质检员?有多少不同境遇的产业工人?
企业背后的“产业集群”
五年前,质检员小王现在所在的企业胜方集团还是一家专为山推供货的班组似小工厂,如今转眼间已经成长为“家产”上亿的大公司,自主研发的专利达9项,产品不仅供应山推,还销往卡特、沃尔沃等国际众多知名企业。“作为一家工程机械零部件企业,我们能够从一个不到10人的班组发展到现在的规模,离不开本土主机企业山推的信任和支持,山推是我们企业的‘娘家’。”胜方集团总经理如是讲道。
在济宁,像胜方这样的企业还有很多。它们大多都是依靠主机企业山推或者小松,从作坊式的工厂发展到现在年产值千万甚至上亿的规模,企业也从单一的加工制造发展到如今拥有自己知识产权的产品。而且目前一些颇具潜力的企业已经朝着国际化方向大步迈进,相信几年后孔孟故里就会相继崛起几家国际知名的工程机械企业。“在济宁工程机械产业已经形成了‘王国式企业网络’集群模式。在这个网络中,大企业通过业务转包的形式,降低了自身的组织刚性,把精力更多地致于企业战略研究、市场开拓以及研究研发等领域,而中小企业通过这种和大企业长期协作关系,获得了较为稳定的工作任务,在专业的道路上,谋求了更为精尖的技术特长。”业内人士分析。
的确,辉煌成绩的背后,是一个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直接展现。工程机械行业在本土经济环境和政策环境的支撑下,已然形成了专业化配套协作的格局,形成了具有明显特色和巨大发展潜力的工程机械产业集群。而产业集群又使得紧密关联的企业以及相关服务在这一地区集聚,有效整合集群内的资源要素,节约交易费用,降低企业成本,增强外部经济效应以及持续创新效应,形成竞争优势,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以主机生产企业山推为例,如今近一半以上的零部件来自于采购,而在这个过程中它的先进管理理念和方法也在各个供应商之间不断传递和学习,如质量管理、精益管理等,在无形之中提升了整个产业的发展水平。同时,现阶段很多配套商也不再满足于自身的发展现状,把更多的经历放在了零部件研发与节能减排等环节上,各类零散工序的加工就外包到其他企业,如此一来,产业就在一个地区承包与没承包中得到了协调、高速发展。“在这种模式下,产业集群内资源整合一般发生在两点之间,群内企业之间的关系因此变得更加稳定,有利于新知识、新理念的快速传播和学习,进而促进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业内专家讲道。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