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美国总统奥巴马到迈阿密发表演说,鼓励私人企业与资本投资美国基建,更广泛地使用“美国制造”。但是演讲期间,一阵风将奥巴马身后一辆起重机上的美国国旗吹掉,下面竟然露出了ZPMC(上海振华重工)这一中国商标。美国媒体报道称,白宫人员在奥巴马演讲前就用美国国旗盖住了起重机上的商标,但是他们忽略了风的因素,当时的直播画面,着实尴尬。
国内媒体当然不会放过这件事,很做了一阵文章。报道的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美国的揶揄及对“中国制造”的自豪。不过,从这件事上找满足没问题,但不能自豪过甚,毕竟,美国人的尴尬并不能转化成我们的成就,而“中国制造”在世界上立足,也还没有完全摆脱某些尴尬。笑到最后才算成功,我们离这一天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事实上,近些年“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的日子过得并不是很舒心,常被贴上价廉物不美的标签。尽管美国人在许多地方离不开“中国制造”,但我们征服他们凭借的还不是无可替代的技术、品质和品牌,而是多具被动性的“价廉”。一旦人家不高兴,是可以找另外的“价廉”替代,或者以此相逼,迫使我们向更廉的底线下探。因为没有质量底气,事事受制,处处被动,中国企业才罹患上更严重的病:软弱症和依赖症。
在历史上,日、韩应对质量问题,都体现了以企业为主、政府为辅的共同特点,企业在不断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纷纷加大在国际市场的品牌推广力度,而政府只是以监管者的身份出现,仅对企业的危机应对提供必要的政治和外交协助。而中国的企业在应对危机时,却更习惯于或者说从骨子里希望政府出面解决问题,就像一个在外面受了委屈跑到家里把家长拉出来要说法的孩子,自己既缺乏应对问题的能力,也不知道深入检讨反思,这种将压力转移的思想和做法,虽可以使自己得到暂时保护,但长期下去所形成的政府依赖症,只会对企业成长发展有害。
从社会层面看,目前影响中国制造形象的问题在于,整个社会为中国制造提供支撑的力量还比薄弱,有时甚至还存在反作用力。比如一些媒体并未负起其应有使命的声音、欧美主流媒体对中国制造的负面报道以及不少消费者对国货一直抱有的偏见等。对此,一位学者指出,中国只靠企业和商业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要通过整合形成社会软实力,这个软实力包括文化产业、科技、教育等,也包括社会民众觉醒。
因此,从长远看,“中国制造”要笑到最后,真正在世界市场站稳脚跟,不能只靠企业自己努力,还要靠社会和政府扶持,在这三者之间形成一个互动的纽带。企业以社会公民责任获得社会的认可和支持,社会各阶层以理解和宽容的态度对待企业发展中的问题,为其创造健康成长的条件和环境,政府在加大对企业监管力度的同时,逐渐将解决市场问题的主导权过渡给企业,尤其在处理危机时让企业演主角,集中精力做好经济政策研究、搞好国际关系、控制社会舆论、引导教育消费以及制定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工作。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