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企业早期ERP系统的实施绝大多数是失败的,特别是在内资企业。主要是源于国外软件进入中国时的水土不服:缺乏本土化应用经验和专业实施人员,许多项目经理是从海外调来高鼻梁、蓝眼睛的外国专家或委派在本土紧急招聘的根本没有经验的人员进行项目实施。而目前正在走信息化之路的国内工程机械制造企业既有历史遗留问题又有发展到新阶段的新问题。
国内知名管理信息系统以及工程机械制造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专家
如何看信息化企业
李金良:研发与生产系统脱节
在工程机械的制造环节,国内制造企业还很难完全按照精益化生产的模式进行生产,同时研发环节与制造环节的系统脱节是这个行业内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不仅是因为技术接口存在弊端,更重要的是在业务层面上遇到很大困难。
在实施信息系统后对于原来的很多研发意识和生产流程将要进行全面改变。因此研发部门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研发部门要从研发和生产环节进行改进,设计的产品更加平台化、模块化,并提升与客户需求的匹配度,同时对生产组织进行重新排列以适合生产制造系统,从而缩短交货周期、降低制造成本。在产品研发阶段,通过模块化开发和设计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是企业努力的方向。
在工程机械企业的CRM系统中,缺乏对于客户信息的有效甄别、分析,在原有基础上增加商业智能也是建立工程机械企业CRM系统的一大难点。
李永刚:现状与目标有差距
目前国内的工程机械企业对于先进管理理念的理解并不深,而一些为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建立管理信息系统的公司也并没有对企业管理变革提供应有的帮助,有些甚至只是基于企业管理现状强硬地推行软件系统,这也造成了不少企业应用管理信息系统效果不理想。目前造成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应用信息管理系统而达不到理想要求的主要问题有两个:其一为人才缺失。在大部分制造企业,IT人才对于管理业务不了解,而管理人才对于信息技术理解不透彻,造成了制造企业管理各环节信息化难以实现整合与协同的理想状态。其二是企业管理者对于信息化管理给企业能带来的巨大价值认识不足。工程机械制造业作为传统制造行业,企业内部对于生产设备投资的重视程度远比企业信息化的重视程度大。
张启亮:争武器必须用信息化的手段来武装
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和经验。随着经济低迷,产能过剩,工程机械企业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国内外激烈的竞争局面,谁能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取胜?那就看哪个企业产品更新换代快、产品质量高、产品技术先进、价格低、交货及时、服务好。这些市场竞争的武器与企业管理的模式、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密切相关,上述竞争武器必须用信息化的手段来武装,打通各个环节,形成核心动态竞争力。
马德富:全部推给企业的CIO
对于建立信息系统,很多企业的一把手至今没有一个系统的思考,往往是将其全部推给企业的CIO,这在运行过程中就会出现很多问题,实施效果也将大打折扣。其实企业的总经理或者董事长应该像重视营销和财务一样重视信息系统的建立。
贾彦生:许多企业没有一个整体的IT规化
中国的大型制造企业在几年前就着手建立管理信息系统,但在建立之初并没有一个清晰的IT规划。大部分企业并不是一次性全部建立起整套系统而是隔一段时间建立一个子系统,这也产生了系统衔接不畅、与业务流程冲突的问题。在发现问题后,许多企业才开始想到建立整体IT规划。
工程机械企业信息化误区
中国制造行业近年来的信息化投入平均年增长率保持在15%左右,2005年中国制造业的信息化投入还只有281亿元,而2011年这一数字已经接近600亿元。在工程机械行业,企业进行转型、升级的同时,也纷纷投资IT系统,以加强企业管理和信息化控制。
合理的信息化基础建设是与管理规范化相结合的,它可以帮助企业打通市场和制造的前后端通路,提高企业面向市场的敏捷性,实现企业各业务单元间横向协同,并实现辅助战略性决策的作用。但是,据笔者走访了解,我国很多工程机械企业的信息化工作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非常值得关注。
首先,许多企业以为企业信息化就等于企业的现代化管理,这是非常片面的。信息化是管理逻辑和思想的体现,信息化之前需要进行业务流程的优化。如果信息技术结构不适合企业的流程,将使计算机系统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得不到预期的效果。而那些完全依赖于软件公司实施信息化的企业,他们自身的业务有可能被引入之前固化好的流程模块,这些模块是软件公司在其他的客户中实施信息化所积累下来的,它要求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改变以适应信息化软件的需要,而不是去适应客户与市场的需要,这样的信息化将减弱企业在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
第二,企业的各部门信息化相对独立,信息协调不畅,“竖井”现象严重。在某些企业中,管理软件是逐步上马的,甚至不同的部门所使用的软件并不是相互兼容的。这很可能造成财务与采购、生产环节的系统之间存在衔接盲点,物流信息化与财务信息化配合存在问题。另一种情况是信息化建设出现“分层”。研发设计部门和财务部门往往实现信息化管理,但企业决策部门的信息化建设依旧很薄弱,整个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呈现出中间大,两头小的格局。这将使信息化的复杂性增加,甚至降低管理效率。
第三,信息化盲目追求一步到位。很多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都有追求“一步到位”的心理,觉得软件的功能越强大越全,用处就越大,不求要点只怕遗漏。其实,功能越多、添加内容越详细的软件,其操作越复杂,实用性相对也就越低。因此,集中力量解决业务处理中的主要矛盾才是关键,比如工程机械企业 ERP管理是比较重要的模块,企业能够及时地掌握货品的分布、流转情况以及销售趋势是管理中的重中之重,如果盲目追求大而全的软件功能,一方面成本偏高,另一方面可能走入了“面面俱到、面面不到”的信息化误区。
第四,信息化在短时期内就能改变经营状况。很多企业在经营上出现问题时,都希望通过信息化来改善市场表现。然而信息化只能帮助企业构筑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并不能立竿见影。一方面,信息化并不能解决企业经营层面的问题,在企业的风险中,只有一部分由信息不顺畅或延滞造成的风险可以通过信息化来规避,而大部分风险和问题还需要通过其他方法加以解决。其次,信息化需要一定的投入,而且信息化效果需要在一段时间的运营后才能显现,所以希望在短期内用信息化来解决所有经营问题是不现实的。因此,对大多数工程机械企业而言,信息化不可能马上就从本质上改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
第五,企业信息化主要是信息技术人员的事。一些企业认为企业信息化与普通员工的关系不大,只要对他们进行操作培训,能够使用电脑就行。许多员工也认为,企业信息化是在抢他们的饭碗,对他们是一种潜在的威胁,因而抵触情绪很大。有的企业领导则以为信息化就是招聘几个IT人才、买一批软件与设备,依靠他们就可以实现信息化。其实,企业的信息化需要全员参与,在使用中反馈需要完善之处,使系统得到不断优化。
那么,工程机械企业信息化如何做呢?首先,对于一般的工程机械企业而言,首先在明确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后,必须考虑信息化建设的成本和收益。所谓信息化建设的收益可以经过时间的检验,体现在利润率、存货周转天数、交货期及服务反应时间等诸多指标中,而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也同样必须要考虑企业自身的承受能力,做到成本可控,充分发挥效率。其次,工程机械企业应该将信息化建设前的管理标准化做好、做实。再次,对集团化的企业或大型企业,一定要强调公司对事业部或分、子公司采用集中资源、集中控制的方式进行信息化建设。最后,信息化的建设一定要选好实施方。
对于机械设备来说
基于GPS定位追踪组网的工程机械信息化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GPS为核心的数据传输、远程控制系统在工程机械融资租赁行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从2003年GPS技术进入工程机械领域,到今年为止,包括世界工程机械50强在内的卡特彼勒,日立、小松、沃尔沃等大型工程生产商已经陆续在其产品中装配以GPS为核心的数据传输、远程控制系统并逐渐成为其标配产品。
市场的需求决定了技术的发展,工程机械领域对GPS的需求已经从最早的融资租赁安全考虑开始拓展到工程机械应用领域的各个角落,基于GPRS、 GSM数据传输模式的远程监控平台利用全球卫星定位技术(GPS)、无线通讯技术(GPRS)、数据库技术等信息技术对工程机械的地理位置、运动信息、工作状态和施工进度等实施数据采集、数据分析、远程监测、故障诊断和技术支持。
通过工程机械监控系统,建立了对工程机械的实时动态信息档案,提高了企业的售后服务水平,加强了对工程机械的管理和控制,并为客户科学管理机械,提高使用效率提供了量化的科学依据,成为企业新的利益增长点,成为客户采购参考的诉求点。
智能化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趋势
实现智能优化控制,故障自诊断,安全保护逻辑控制、信息反馈可视化,是工程机械行业技术发展的主流方向。在“十二五”期间对工程机械重点主流产品都要达到智能化、信息化控制水平,特别是工程机械,要实现本机和远程的智能化控制。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副司长李东日前表示,智能装备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点方向之一。
今年的两会向我们传达了工程机械行业发展的趋势:创新、环保和节能。其中,创新的趋势就是企业发展工程机械产品走向智能高端之路。全国人大代表王金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制造业已经走到了一个重要关口,高端转型、产业升级刻不容缓。
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王瑞祥在做《主攻高端、推进转型升级,为促进机械工业由大变强提供支撑》主题报告时也指出,新世纪以来,机械工业主攻高端推进转型升级取得初步成效,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水平不断提高,机械产品向高端升级步伐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一批重要成果,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稳步推进,产业结构高端化发展趋势向好。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