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早期的派建筑工人到工地上挣劳务费,到施工分包、施工总承包,再到勘察设计、采购、服务一条龙的总包,近年来,中国海外承包工程企业又开始转向投资运营、综合开发等工程与投融资相结合的模式,中国承揽海外工程正在从低端逐步向高端发展。面对全球基建数万亿美元商机,中资企业面临巨大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国际化水平偏低、基建承包壁垒、政权更迭等考验与风险。
国际化水平尚待提高
商务部合作司商务参赞陈润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跟世界上顶级的承包公司相比,中国承包商整体上还与其存在一些差距,比如在国际化、市场运作和人才储备,以及金融产品服务、法律等方面。中国承包商可以适当参与股份投资逐步实现转型升级。
与海外承包工程相伴相生的装备制造业同样面临国际化问题。中联重科董事长助理刘卫中告诉记者,当前,装备制造业在售后服务方面还存在差距;合作形式也比较单一,还不能提供一些现代的贸易服务。下一步,企业将推出两个新的商业模式:租赁当地化和金融服务全球化,来降低成本。
基建承包壁垒成最大障碍
在中国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陈国才看来,企业在拓展市场中依然面临很多壁垒性的难题。例如,南美地区是世界上基础设施较弱的地区之一,由于多年通货膨胀和政权更迭,基础设施欠账太多,但是由于法律不健全等原因,这样一个巨大市场能不能变成中国企业的机遇还很难说。这就需要在进行市场开拓前,对当地的税收等进行细致研究。
在发达国家,海外承包企业同样面临“壁垒”问题。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国际经济合作室主任张建平表示,发达国家的法律法规较为严密,体系也更为复杂,对基建方面有很多要求,尤其是近期欧盟发出声音要求政府在采购等方面对等开放,而我国在政府采购方面还没有对外资开放,这也为中国企业开拓欧洲基建市场带来了挑战。
政权更迭因素不可抗拒
两年前爆发的利比亚战争使得中国在利比亚的50个大型项目受到近200亿美元经济损失,时至今日,中国企业重返利比亚的步伐依然缓慢。
对此,陈国才认为,政权更迭和战争风险是不可抗拒的因素,企业能做的是在投资或签承包合同之前做好评估。张建平也表示,基建领域海外承包应同对外投资有机结合起来,特别是在对外援助方面应该通盘考虑,采取一揽子协商机制,有效应对防范相关问题。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