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积淀
中国重汽重卡独具竞争力
记者:我国汽车工业已走过60年的发展历程。中国重汽作为我国第一辆重型卡车的诞生之地,在这些年的发展中,有哪些重大的突破?
韦志海:从1960年老一辈重汽人自己敲敲打打,造出中国第一辆重型载货汽车——“黄河”开始,到如今我国卡车市场产销过百万辆,我国卡车产业实现了巨大飞跃,中国重汽也同样培养出了自己独特的竞争力。
最近发生在重汽身上的两件事让我记忆深刻。第一件事发生在去年,2000辆搭载国Ⅴ发动机的中国重汽HOWO-A7重卡出口巴西,是国内首次批量生产的国Ⅴ重型卡车,也是国内首次批量出口国Ⅳ以上排放水平的重型卡车。第二件事是今年,中国重汽国Ⅴ重卡批量进入香港市场,这是我国重卡厂家生产的国Ⅴ重卡首次大批量进入中国香港市场,也是首个在香港上牌的中国制造商用车。
这两个事件对我国卡车产业来说,意义重大,标志着我国自主品牌重卡已经能够满足世界现行最严格的排放标准,并开始与欧美重卡巨头同台竞争。
记者:中国重汽取得的成绩令人振奋。实现我国商用车行业的突破性进展,中国重汽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韦志海:简单来说,中国重汽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人才储备、创新能力和企业文化。
中国汽车行业惟一一家国家重型汽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落户中国重汽,这里汇集了国内最优秀的重型汽车技术人才,一流的试验设备,创新能力在国内领先。
技术创新已经成为中国重汽跨越式发展的加速器。目前中国重汽已获国家授权专利2218项,其中发明专利68项,成为全国汽车行业专利最多的企业之一。
用先进企业文化引领中国重汽的发展方向,用企业文化统领企业管理,在全体员工中形成的“用人品打造精品,用精品奉献社会”的价值观是中国重汽宝贵的财富。
记者:您方才提到了企业文化,中国重汽的员工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和精神?这些精神在当今市场环境下怎样发挥作用?
韦志海:在我看来,中国重汽员工身上,最值得尊敬之处就是传统的艰苦朴素品质和当代的自主创新精神实现有机统一。在目前这样的市场经济大环境下,他们的朴素无华非但不是不合时宜,反而更为珍贵。他们的心思很简单,就如同我们中国重汽歌里唱的那样:当好重汽人,造好重汽车。积极的创新精神为他们的事业理想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进一步缩小差距
志在与国际商用车巨头比肩
记者:我国商用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您认为我国商用车,特别是卡车产业,在生产设备、研发能力、产品技术水平等方面,与国外知名制造商之间是否还存在差距?如果有差距,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韦志海:不可否认,差距还依然存在,但正逐步缩小。
从产品方面来看,中国重汽重卡已可与国外高端重卡相媲美。今年中国重汽新推出和曼合作生产的SITRAK和HOWO-T系列重卡,都定位于当今世界级水平的高端重卡,是进口重卡的替代品。
当然,我们在员工培训、品质监督、生产管理等方面还存在不小差距。在中国重汽多年对外合作中,先后向国外高端重卡制造企业派出超过1000人次的学习队伍,包括管理、技术、工人各级人员。比如SITRAK生产车间核心岗位班组长全部到德国曼总部接受专业化培训,借鉴曼公司在产品、技术、质量、管理各方面的经验,与国际水平接轨。
合资不可怕
可怕的是失去话语权
记者:中国重汽与曼合资后,为我国自主品牌重卡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最近两年来,国内商用车行业出现新一轮的合资潮。国内一些卡车企业,正在陷入合资、引进,再合资、再引进这样循环的怪圈。您怎样看待这一现象?中国重汽有何切身体会?
韦志海: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循序渐进向上发展的过程。
从最早对斯太尔技术的引进到与曼公司的合作,中国重汽在这30年的对外合作过程中,一直在不断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认认真真地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在此基础上,针对中国重卡市场的特点,不断坚持自主创新。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不论产品出口还是国际合作,中国民族企业必须始终坚持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树立打造民族品牌的目标。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我们必须始终把握企业经营运作的主动权,只有树立自主品牌,才能强化民族品牌,才能打通走向国际市场的途径,路子才能越走越宽广。
中国重汽和德国曼的合作就开创了一个先例,中国重汽获德国曼集团斥资约60亿港元入股25%+1,并以独占许可的方式获取曼集团技术使用权。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