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柴:以创新为发展动力 增强内燃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慧聪工程机械网   2013-11-21 09:09   来源:玉柴集团

11月14日-15日,2013 全国机械工业经济形势报告会在京召开。期间,记者采访了广西玉柴机器集团公司董事局主席晏平,晏平介绍了玉柴在企业创新发展方面的工作,并从六个方面谈了内燃机行业转型升级的重点任务。针对明

11月14日-15日,2013 全国机械工业经济形势报告会在京召开。期间,记者采访了广西玉柴机器集团公司董事局主席晏平,晏平介绍了玉柴在企业创新发展方面的工作,并从六个方面谈了内燃机行业转型升级的重点任务。针对明年的形势,晏平认为在国家改革政策不断明朗的背景下,内燃机行业可能会延续今年微增长的势头。

记者:今年玉柴获得了多项国家科技大奖,引人瞩目。您能简单谈谈玉柴在创新发展方面都做了哪些重要工作?

晏平:年初,玉柴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这是首次突破。最近,玉柴7项成果荣获2013年度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对玉柴而言,这是一次“大丰收”。这些奖项的取得,是对玉柴人创新能力的肯定和创新精神的鼓舞。玉柴的每一步发展,每一项重大研究的突破,都是无数人创新的积累。在激烈的市场角逐中,没有创新,企业将死路一条。

创新是玉柴发展的不竭动力和不变主题。为了推动并持续保证玉柴的创新能力行业一流,我们从创新文化形成、创新制度建立、创新平台打造、创新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创新需要文化引领,营造并形成创新文化对企业的创新必不可少。发展源于创新,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源泉。玉柴集团在60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善于创新,大胆创新,以创新贯穿整个玉柴的发展。创新是玉柴文化体系的重要因子。玉柴始终认为,创新工程是玉柴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是玉柴必须抓好的“生命工程”。从产品研发、制造工艺、生产流程、产品营销到企业管理每一个环节,玉柴都是以创新推动发展,以创新创造奇迹。比如,在研发领域,我们引入TRIZ理念,加强对科技人员创新的管理,激励创新成果的产出。在生产领域,我们引入丰田公司的精益生产理念,大力推行精益制造,产品品质优化升级,产品质量大幅提升,等等。创新理念已经植根于每一个玉柴建设者心中,创新文化已经在玉柴得到广泛认同。

创新需要制度保证,制定并执行创新制度对企业的创新不可或缺。我们不仅鼓励创新,而且还建立制度来推动创新。建立制度,就是要对创新成果进行奖励时有根有据。玉柴的每一位建设者只要你在工作岗位上取得了创新成果,我们都将依据制度给予必要的奖励,这也是对创新者本人劳动成果的肯定,必然激励更多的人加入创新的队伍,从而夯实玉柴整体的创新能力。对于科技专家,我们也有专项奖励。2012年,我们就奖励给卓斌、沈捷两位技术专家每人一辆价值50万元的轿车。在高技能人才方面,至今,玉柴已继续4年每年斥资100万元奖励高技能人才。对于广大基层员工的创新,我们也考虑到了,建立了小改小改奖励制度,及时对广大员工的创新创效成果给予物质奖励。今年,我们还将扩大对创新成果的奖励范围,将介于公司级大项目和小改小革两者之间的创新成果也纳入奖励的范围。

此外,玉柴还加强了对科技人员发明创造的管理,建立了专利工作管理规定,有效促进了公司科技人员开展发明创造和申请专利的积极性,推动公司原创性技术发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至今,玉柴股份已经连续7年位居广西企业专利申请的第一位。

创新需要平台支撑,打造并运用创新平台对企业的创新至关重要。创新需要必要的载体,企业创新工作的开展更是如此。玉柴研发实力雄厚,建立了南宁、玉林两个国内科研基地,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博士后工作站,通过与德国、奥地利等世界著名科研机构,英国布鲁奈尔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名校合作,打通产学研通道,共同建立了10余个国内外产品技术研发中心,形成以自主研发技术为核心、对接世界前沿技术的强大研发创新平台。

对广大高技能人才的创新,我们也十分重视,推动、建立了6个企业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其中,钳工工种技能大师工作室已获得国家认可;另外还在建设一个自治区级别的劳模创新工作室。

每年,公司还举行一年一度的玉柴高技能成果汇报展,展示广大技师的创新成果。

为了加强对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技师的管理,公司将科技协会和技师协会整合管理,由玉柴声望高的技能大师陈金源担任“两会”会长,成立“两会”办公室,统筹“两会”管理工作。此外,今年我们还计划将今年的高技能成果汇报展搞成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技师的“双师秀”。

创新需要人才推动,重视并培养创新人才对企业的创新的十分关键。企业发展需要创新,创新型人才是创新的关键。因此,于企业来说,树立“人才强企”观念,重视并培养好创新型人才是企业得以发展壮大的重要工作。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基石,更是企业跨越发展的杠杆。特别是创新型人才,他们对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越发明显。玉柴一方面在内部挖潜,重奖科技专家,为人才创新树立榜样。在工厂车间,广泛推行“师带徒”、“传帮带”等活动,助力新人成长。对于研发人员,公司人力资源部会安排他们到生产一线锻炼一段时间,考核合格,才允许其进入研发岗位。

从外部来讲,我们积极与高等院校建立互动的人才培养机制,选送优秀员工去高校深造。现在,随着企业的发展,我们对人才的要求更高,启动了“海外引智”工作,急需引进一些具有国际视野的具有专业知识的高端人才。

记者:现在行业上下都在抓转型升级、结构调整,您认为内燃机行业的转型升级重点要抓哪些方面?

晏平:个人认为,转型升级、调整结构,落脚点都是一致的,就是为了增强我国内燃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实际上,这个工作要分几个方面展开:

一是国家要重视内燃机行业发展,鼓励内燃机核心企业科技创新,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竞争力强的发动机产品。内燃机在绿色环保、节能减排方面还大有可为,科技创新将是内燃机行业发展的不变主题。

二是国家要重视内燃机产业的核心零部件产品国产化工作,扶持并推动核心零部件企业创新发展。核心零部件长期依赖国外进口,从战略的层面上讲,不利于我国内燃机产品国际竞争力提升和国家安全。

三是产品质量是竞争的关键,也是内燃机企业能否顺利转型升级的重中之重。没有质量保证,转型升级将是一句空话。

四是从环保和资源节约的角度出发,国家要提高内燃机行业准入门槛,取缔、淘汰那些低水平、低效率、能耗高、污染大的企业。企业也要严格贯彻执行国家排放法规,致力于做绿色动力,将“做最大活动污染源的控制者”作为自身的使命。

五是要防止行业产能过剩,适时借助再制造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六是从政策和战略高度,致力于内燃机产业结构高度化,重视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延伸内燃机行业产业链,做强做大内燃机产业。

记者:今年内燃机行业增长明显好于其它行业,您认为增长的动力主要是哪些因素带来的?您对明年的形势是怎么判断的?

晏平:经过了2012年的下滑,今年上半年,内燃机行业有所复苏,实现了同比增长3.73%,下半年持续增长。我认为,增长主要是政策拉动的结果。

2013年国家对天然气发动机、柴油机的排放进行了升级,这是今年内燃机行业实现增长的“推手”,在政策的引导下,天然气发动机等可替代能源发动机、新能源发动机实现了大幅增长,特别是在城市公交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今年7月份我国实行了国四标准,这一标准经过多年的酝酿和准备,终于陆续执行。国四标准的执行,对今年柴油机消费有一定的拉动作用。

下半年,卡车市场复苏、农机市场的增长,行业仍然保持继续增长。其中农机市场的增长是政策引导的结果。近十年来,中央和地方农机补贴提升杠杆效应凸显,中央农机补贴金额从2004年的0.7亿元快速增长至2012 年的215亿元,2013年计划金额约245亿元,补贴范围日益扩大。很多地方政府为支持部分品种机械化,也给予一定幅度的补贴。近十年来,中央财政共安排补贴资金961.6亿元,带动地方和农民直接投入4183亿元,成为拉动农机市场的第一动力。

在2013年内燃机行业的细分市场中,工程机械板块仍然没有实现恢复性增长,这也是工程量明显减少的结果。

总的来说,我认为内燃机行业的发展,仍然是政策推动的结果,对外出口增长缓慢,核心技术的突破进展有待加强。

针对明年的形势,我认为国家改革政策不断明朗的背景下,可能会延续今年微增长的势头。

不过,做企业关键是要做好内练工作,只有拥有较强的竞争力,才能实现“旱涝保收”。

记者:十八届三中全会刚刚闭幕,对于党中央公布的改革方案,您从企业自身的角度来看,有何期许?企业应该做好怎样的准备,应对未来的发展?

晏平:十八届三中全会闭幕之后,我们国家未来的改革路径比较清晰,应该说,这体现了党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的改革胆识、魄力和凝聚力。这对于刚刚履职一年的新政府而言,是非常来之不易。

此次全会,我认为,最大的亮点是突出市场的作用。回顾内燃机行业发展的历程,我们知道,今天内燃机行业的发展成绩是与国家、政府的调控是分不开的。没有政府“看见的手”的扶持,中国内燃机行业难以达到今天的境界。不过随着行业的高速发展,一些阻碍发展的机制逐渐凸显,特别是内燃机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将是下一步升级的重头戏。

现在,局部地区利益驱使,一些落后的产能得以延续,甚至挤占先进技术的市场,导致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奇怪现象,拖延了整个行业的发展进程。

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让企业能更好、更公平地参与市场的竞争,发挥市场优胜劣汰的作用。当然“市场”是一把双刃剑,我们既要利用好市场这一杠杆,撬动市场份额,我们也要看到未来国企改革的方向,要练好内功,防止在市场竞争中落败。

所以,在未来的发展中,对玉柴而言,迫切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力度来推动企业自身的体制改革,这种改革不是对企业自身的小修小补,而是要从根本上破除目前、乃至未来的发展障碍,建立国际化大型企业的运营模式,让企业能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第二,要加大对人才培养、产品研发的投入力度,未来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企业核心技术的竞争,无论体制怎么改,对于产品研发的投入,不能少,只能多,对于人才培养的力度更要提前做好准备,避免出现体制先进、人才落后的情况;

第三、要正确处理自身发展存在的问题,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总会遇到很多困难,其中一部分是来自内部、外部的阻力,这需要凝聚全体员工、企业、合作者的共识。企业员工应该怎样看待企业的改革?企业与政府的关系应该如何更好的处理?供应商如何更好地和我们共同发展?这些我们在以前发展中已经遇到的问题,在未来必须要有新的解答方式。

免责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同时本网原创文章,欢迎您转载并标明出处,谢谢!

热门产品(点击查询产品底价)

整机专区

  • 挖掘机械
  • 铲土运输
  • 起重机械
  • 混凝土
  • 压实机械
  • 路面机械
  • 桩工机械
  • 工业车辆
  • 高空作业
  • 凿岩机械
  • 掘进机械
  • 农业机械

工程机械内幕
实时掌控行业大事小情

机主邦
机主邦 帮机主 让机主不孤单

慧聪商情电子刊
直达商家商机无限

工程机械品牌关注榜



欢迎
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