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一直以来,我国的环保工作有着浓重的行政色彩,成为环保效率低下的重要因素。业内分析认为制度建立是2014年环保的主题,把握政策的脉搏是14年行业投资的关键。因此,环保行业市场化是政策和制度建设的重要方向。
环保是政策驱动型行业,未来依然需要关注政策动向。2012年10月,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而2013年11月的《决定》中,相关表述上升至“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时间紧迫性进一步增强。与此同时,《决定》明确了“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的总体方向,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改革的理念和措施贯穿始终。根据三中全会《决定》,自2014年起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改革或持续超预期。
1月10日,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如业内前期所预期,2014年工作的重点仍是强调环保制度的建立。按照部署,2014年的重点工作将是在大气治理、土壤污染治理条例的出台、排污许可证办法的建立以及第三阶段空气标准监测。
回顾我国30年来的环保制度建设,环评制度、排污许可与总量控制制度、征收排污费等各项制度仍存在执行不力、寻租空间大、环保执法威慑不足等问题,部分规章规范甚至成为一纸空文。建立权威、清晰、高效的环保制度体系和环保市场成为环保工作的重中之重。
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和合同环境服务等模式是环保行业市场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十八届三中全会对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的部署中明确提出,要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第三方治理将专业化、资质齐全的环境污染治理企业以市场化方式引入环境污染治理领域,可以使污染治理相对集中,减少环保基础设施的重复投资,降低治理成本,同时权责明晰,便于环保部门的监管。
前不久,“清华水业蓝皮书”系列之《合同环境服务的框架设计》最终完成。蓝皮书集合了20多位政府领导和行业专家、企业家讨论成果,对国家合同环境服务政策在概念和执行层面进行了深入思索和细化。清华大学环保产业研究所所长傅涛介绍,企业界正在积极向综合环境服务商与环境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合同环境服务是环境服务业的主要商业模式,近些年,通过引入合同环境服务,环保企业由只向市场提供设备、工程等服务逐渐向综合环境服务商转变,环保产业实现从单一产业链向全产业链的发展。
尽管环境服务具有公益性和外部性,但是环境服务交易本身应该市场化。傅涛认为,对于环境企业,合同环境服务是在商业模式上的创新。相比传统模式,对企业要求更高,但是一种更先进、更彻底的责任承担方式。借用合同环境服务模式,环境企业可以在市场上形成更强的竞争力,获得广阔、灵活的操作空间,在整合资源、提高效率的同时获得更高收益。
环境服务业的转型改变了原来的服务方式,将引导环保企业由设备制造、工程建设等领域向综合环境服务领域转型,它包括咨询、投融资、设计、工程建设、设备制造集成、监理、运营等各个产业单元。这就要求环境服务企业要有强大的资金实力和投融资能力,还具有整合产业链、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集成能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和合同环境服务等模式将推动环保企业积极并购、做大做强。
《“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中提出到2015年,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到4.5万亿元,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左右。在环境事件驱动和环保政策支持下,环保行业投资增速明显加快。从固定资产投资数据看,2013年前11月国内生态环境与环境治理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82.31亿元,累计同比增长32.25%,增速比去年同期高出24.98个百分点。
把握政策脉搏 环保市场化演绎新机遇
从微观方面数据分析,2013年三季度大气污染治理、污水处理和固废处理三个细分板块在建工程合计均有较大幅度增长,显示出各细分领域投资旺盛。尤其污水处理板块,2013Q3在建工程合计达92.3亿元,同比增长115.5%,说明行业处于快速扩张阶段。
此外,碳排放市场、环境税等基于市场化的环保制度建设对推动环保市场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对环保行业的并购能够起到有效的催化作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