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市长王安顺表示,北京已与中央签订责任书,承诺到2017年大气污染得到改善,其中治理PM2.5投入将高达7600亿元。王安顺表示,中央领导曾对其开玩笑称治理不好空气就“提头来见”。王安顺表示,为了到2017年能够天蓝、水清、地绿,我看一万亿元值得。因为这是为民生,还大家最基本的生存条件,阳光、空气、水,这就是政府要投资干的事。
“提头来见”,说得霸气十足。但是,细细一看,这里的“军令状”不过就是前几天饱受热议的“治霾责任书”。这个责任书,好像让北京市民看到了治理雾霾的希望——7600亿,如此巨大的投入,什么样的污染不能治理!看来,到2017年,北京似乎又能回到2008年奥运会时期的蓝天数量了。
然而,“7600亿元治理雾霾”说得豪气冲天,并不代表这样的治理就一定能取得效果。这倒不是给北京“打退堂鼓”,而是说治理雾霾是一个系统的浩大工程,既有“源”的问题,也有“流”的问题;既有“疏”的问题,也有“堵”的问题。那么,这7600亿究竟有怎样的花法就应该有一个明确的思路。如果硬是想把这7600亿烧进去,这不是什么难事,关键问题是,雾霾是不是消失了。
“十五”计划期间,当时的国家环保总局制定了“三河三湖”流域水污染防治计划,结果到了2010年,“三河三湖”的水质依然很差,农村饮用水不安全人口约为3.23亿人左右,有9084万人直接受到水污染的影响。据了解,而在这6年时间里,我国环保部门投入资金910亿元。这几年,“有人花几十万请环保局局长下河游泳”的典故都被发明了出来。水污染情况,只是加重,而没有在减轻。
“千亿元治理污水却没有效果”是一面镜子。对“7600亿元治雾霾”,是可以构成镜鉴的。近日,有媒体报道说,北京要采用“人工降雨”等方法来治理雾霾,这当然是一个好方法,我也相信现在的科技已经达到了这样的水平。但是,这雾霾的源头到底是什么,是在北京还是在津冀鲁豫,这个问题必须要弄清楚。如果是北京这边天天花着巨大的资金清新空气,那边的黑烟仍然冒个不停,则显然,这仍只是“边污染边治理”的老路子,并不能对大气污染完成釜底抽薪。
最简单的几个问题是,7600亿有没有“性价比”?与北京的GDP或者说是财政收入相比,这个7600亿又是一个什么分量?为搞明白这个问题,笔者特意看了刚刚通过的《2014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其中写明了“2013年,北京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661.1亿元”。也就是说,7600亿元相当于北京市政府两年多的财政收入。而且,平均到每一位市民身上,似乎都能给配备防毒面具或是背上一个氧气瓶的花销了。因此,7600亿就不能只图“言大而夸”和“出手阔绰”。
还要追问,关停污染企业,能减少多少GDP?让相关企业进行脱硫脱硝式环保处理,能多花多少成本?更加上,政府部门有些时候,宁愿让中小学停课,也不让污染企业停工,这是什么样的思路?更需要追问:7600亿的费用花出去之后,会不会有人对此负责?如果钱花了,雾霾依然严重,又如之奈何?
我们不希望“7600亿治理雾霾”仍然是那个老掉牙的解释——一切为了GDP,产生雾霾是GDP,治理雾霾也是GDP!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