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月13日召开的全国能源工作会议上,优化中国能源结构、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年度重点任务,以及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等话题,贯穿会议始终。
2013年,中缅管线建成通气,中亚管线扩容,LNG接收站建设加快,导致天然气消费大增。2012年,中国天然气消费量1500亿立方米,2013年则增至1650亿立方米,增速位居各种能源之首。
在新的一年,清洁的天然气仍会在能源结构转型中担任主角。全国能源工作会议上,如何保障天然气供应、应对“气荒”,成为热点话题。按照规划,到2015年和2020年,中国天然气消费量将分别达到约2300亿和4000亿立方米,供应缺口巨大。
中国现有的天然气管网比较分散,天然气生产、运输和配送系统很不完善。2012年初,中国天然气地下储气库的储存能力仅为47亿立方米,2013年初虽有所增长,达73亿立方米,但这个量不及中国天然气消费总量的5%,调峰能力极低。
发达国家的天然气地下储气能力一般情况下可以达到消费总量的20%,差距一目了然。
中国虽已建成西气东输、川气东送等天然气大干线框架,但天然气管线总长也就5万公里,不及美国的10%。中国天然气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例在5%左右,世界平均水平是24%。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天然气基础设施的不足,是导致中国天然气消费比例低、天然气消费普及率低等“双低”现象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国在努力增加气源、保障天然气供应的同时,也该认真考虑一下天然气基础设施的建设问题了。天然气产业自有特点,对上下游一体化要求程度较高,这一本质属性决定,只有把基础设施建设问题解决好,才能实现天然气供求的有效衔接。
美国是一面镜子
随着低碳经济的来临,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正在发生着深刻变革,清洁能源的地位日益重要。在当前化石能源依然占据能源消费统治地位的形势下,天然气以其低碳、环保、热值高的特点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美国是全球天然气消费大国,目前年天然气消费量近7000亿立方米。发达的天然气管网,在美国天然气产业发展中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为天然气供求的有效衔接提供了有力支撑。
据统计,早在2008年,美国就拥有超过210条的天然气管线,州际之间以及州内天然气管网总长度达到30.5万英里,拥有超过1400座遍布全国的天然气压缩站、1.1万个天然气交货点和5000个天然气接收终端,全国天然气管网交会点,就高达有1400处。其还拥有24个市场交易中心、400个地下储气库、49处天然气进出口终端,以及100处调峰设施。
美国的天然气基础设施具有几大特点。
首先是管网开放程度高。美国有11条天然气主干线,其中4条管道与加拿大贯通,进出口终端遍布美国国界。
其次,美国天然气主产区有多条管道辐射全国,11条主干管道中有5条管道由天然气主产区西南地区辐射至全国,2条管道由落基山脉地区辐射至美国中西部地区。
再次,美国州际管道与州内管道互联互通,本土三分之二的州天然气供应需依赖长距离宽口径州际管道。
美国天然气地下储气库设施非常发达,主要有三类,其中包含废弃油气田储气库326个,主要分布在墨西哥湾沿岸的盐穴储气库31个和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的水层型储气库43个。建设地下储气库的主要目的,是为各类用户提供调峰。
美国还拥有遍布全国的天然气压缩站。比较中美可以发现,中国的天然气基础设施尚处于很初级的水平。
若以美国做标杆,中国天然气基础设施大致存在以下问题:已有管网资源还需进一步整合,各管道运行相对独立,管网互联互通性不强;管道气用户相对单一,缺乏区域性管网;供气可靠性差,缺乏足够的配套调峰设施和事故应急储备设施。
亡羊补牢
实现“气化中国”的梦想,必须加快国内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其最终目标,应该是形成覆盖全国主要市场区域的天然气管网,保障主要天然气市场气源稳定供应。与此相适应,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需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开辟有效利用国内外气源的通道为目标。
为实现这一目标,中国的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应以以下方面为重点。
首先,做好管网互联互通规划和建设。管网的互联互通,是实现天然气资源优化配置、提高供气安全的前提条件。美、俄等天然气大国管网布局均如此,俄罗斯的天然气管网与欧洲管网互联互通,欧洲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有相互连接的天然气管网。
中国应借鉴这一国际经验,在下一步的工作中重视并做好管网联通的规划,将管网互联互通作为未来天然气基建的重点。就整个建设工作而言,中长期目标应该是建成集陆上海上、国产进口、管输LNG于一体的多气源供应网络。
其次,加快LNG接收站的建设。中国目前天然气消费进入了快速增长阶段,加大对境外资源的利用已不可避免。目前中国对境外资源的利用通道,陆上主要是中亚、中缅天然气管道以及未来的中俄天然气管道,对中东、非洲的天然气利用则主要通过LNG贸易形式。
为了实现多元化利用海外天然气资源的目标,需要加大LNG接收站的建设。中国对海外天然气资源利用的多元化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LNG接收能力的建设程度。与此同时,LNG接收站的建设在管网完善的条件下,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调峰功能。
再次,加快建设非常规天然气管网。煤层气、页岩气是中国未来天然气供应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煤层气、页岩气在中国具有较好的资源潜力,国家“十二五”相关规划已明确提出煤层气和页岩气产业的发展目标,到2015年,煤层气产量达到300亿立方米,页岩气产量达到65亿立方米。
就目前的发展态势看,管网等基础设施不足已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非常规天然气勘探开发进展,国家应予以重视。
同时,做好城镇化燃气管网改造和建设工作。中国城市燃气发展的基础是人工煤气,上世纪80年代,城市燃气发展遵循“多种气源、多种途径、因地制宜、合理利用”的方针,提出了优先发展天然气、大力发展煤制气、积极回收工矿燃气、合理利用液化石油气、适当发展油制气的发展方向。在这一思路下,城市燃气管网的建设主要围绕人工制气和余气利用。运行至今,这批燃气管网已不同程度出现老化现象,需要更新换代。
国务院于2013年发布相关指导意见,要求到2015年,完成全国城镇燃气8万公里、北方采暖地区城镇集中供热9.28万公里的老旧管网改造任务,实现城市燃气普及率94%,县城及小城镇燃气普及率65%的目标,这均是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
另外,还应做好以地下储气库为代表的调峰设施建设。中国的天然气市场目前主要集中在东部,将来随着天然气普及程度的提高,中西部的天然气消费必将水涨船高。基于这一考虑,未来调峰设施的建设规划应有一定前瞻性,在充分考虑管网互联互通、产业布局及区域市场消费规模等因素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做好储气库的选址及布局。
业内有专家建议,按照以下路径建设储气库:在长三角地区寻找含水层,建设水层型储气库;在环渤海地区,对华北储气库群进行扩容;在东北的大庆和辽河,寻找合适的构造,建设地下储气库;在中原油(95.35,0.36,0.38%)田和胜利油田寻找合适的构造,建设豫鲁地区中原储气库。
管道跃进的软肋
油气领域改革的话题十分热门,有消息称,拆分管网可能是第一步。
油气管道的硬件固然重要,但与之适应的软件绝不可少。目前,我国油气管网体制确实存在一些问题,譬如国家能源战略缺乏总体设计,管道存在重复和无序建设,缺乏相关激励政策等等。
最重要的,是应先做好发展规划。若以美国作为标杆,中国的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尚有很长一段路要走。美国天然气管网里程50万公里,实现了互联互通,而中国天然气管网里程5万公里,却远未实现互联互通。要提高互联互通程度,必须启动新的工程,建设新的管网,但孰先孰后,以及如何有序推进这些问题,都需要认真调研和规划。
目前中国的天然气消费市场主要在东南沿海地区,西气东输、川气东送及LNG进口基本上都是服务于东部地区。美国也基本如此,主要天然气消费地区东部管网密度、加压站数量分布要高出西部地区许多。但随着天然气普及程度的提高,天然气消费将呈现由东部向中部和西部转移的态势。与此相适应,在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方面,可以考虑优先发展东部,逐步向中西部转移。
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工作量巨大,仅靠少数企业去完成如此宏大的任务,显然不合时宜。因此业内建议,要推进天然气管网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改革,鼓励多元化主体进入。
中国的天然气干线投资运营具有自然垄断性质。比较而言,城市燃气则经营主体较多,竞争程度相对较高。这一格局,未来随着管网互联互通格局的形成一定会被打破。天然气管网未来的发展趋势,一定是包括国有经济和非国有经济在内的投资主体多元化,包括干线、支线和城市燃气的经营。
天然气基础设施的建设涉及技术问题,对于该领域先进技术和设备的研发,国家应该予以鼓励和扶持,并为其推广使用“开绿灯”,给予财税政策方面的鼓励。同时,这类项目需要中央相关部门在规划选址、土地预审、环境评价及其他专业评价审批方面给予支持。
热门推荐